第9章神經係統疾病5
五、帕金森病
【概述】
特發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或震顫麻痹(paralysis agitans)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神經係統變性疾病。以黑質多巴胺(DA)能神經元變性缺失和路易小體(Lewy body)形成為特征。臨床表現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異常等。由James Parkinson(1817年)首先描述。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1 000/10萬,隨年齡增高,男性稍多於女性。
【病因病機】
特發性帕金森病的病因迄今不明,其發病可能與遺傳、環境因素及年齡老化有關。其病理改變是含色素神經元變性缺失,殘留神經元胞漿中出現路易小體。
【臨床表現】
震顫麻痹有四大主要臨床表現。
1.震顫 見於70%~80%帕金森病患者,通常從一手開始,亦可發生於四肢、軀幹、頭部、下頜。手指、腕、肘、肩等關節都會發抖,手指內收,似握書卷,拇指作對掌抖動,稱搓丸樣動作,多在靜止時發生,所以又稱靜止性震顫,情緒激動、緊張時加重,運動時減輕,睡眠時完全消失。
2.少動 病人動作遲緩,常呆坐,行走困難,字跡歪曲,越寫越小,稱小字症。麵部缺乏表情,少眨眼,形成麵具臉。說話聲音低沉,結巴口吃。吞咽困難,易產生嗆咳。病至晚期,坐位不能起立,臥位不能翻身,臥床不起。
3.肌強直 由於肌肉緊張度增高,當醫生檢查四肢會感到有一種均勻的抵抗感,當病人上肢彎曲欲拉直時,就像拉一根鉛管樣遇到一定的阻力,稱鉛管樣強直。由於多數病人同時伴有震顫,當伸屈肢體時,醫生會發現在均勻的阻力上,出現斷續的停頓,就像齒輪一樣,一鬆一緊,稱齒輪樣強直。由於全身肌肉都發生強直,病人呈現一特殊姿勢,頭與軀幹均前傾,上肢肘關節屈曲,腕關節伸直,下肢髖、膝關節屈曲。
4.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表現為皮脂分泌過多、怕熱、多汗、唾液增多、頑固性便秘。
【醫案集解】
趙紹琴
張某,女,49歲。於1989年12月6日初診。
患者一身顫動已2年餘,西醫診斷為帕金森氏綜合征,曾服用中藥、西藥,療效不顯。來診時,患者精神呆滯,少言音低,振顫以上肢以及頭部尤甚,伴有心煩夢多,納食不香,舌紅苔白,脈濡滑且數。證屬血虛肝熱,絡脈失和。治擬清瀉肝熱,養血和絡。
處方:蟬衣6g,僵蠶10g,片薑黃6g,柴胡6g,黃芩6g,川楝子6g,木瓜10g,鉤藤10g,赤、白芍各10g,桑枝10g,絲瓜絡10g。
服藥14劑,顫動已減,餘症見輕,舌紅苔白,脈濡軟,沉取細弦,用疏調氣機、養血育陰方法。
處方:蟬衣6g,僵蠶10g,片薑黃6g,鉤藤10g,木瓜10g,元胡6g,赤、白芍各10g,香附10g,川楝子10g,旱蓮草10g,女貞子10g,阿膠珠10g(烊化)。服藥7劑,精神好轉,顫動已止,二便正常,用養血育陰、疏調木土方法。
處方:柴胡6g,黃芩6g,川楝子6g,蟬衣6g,僵蠶10g,片薑黃6g,香附10g,木香6g,白芍10g,炙甘草10g,生牡蠣30g,再服7劑,以鞏固療效。
按:本病案以震顫為主症,曾用不少中藥,多以平肝潛陽、安神鎮驚、祛風活絡為主,西醫曾用過左旋多巴等藥,療效均不明顯。趙老從脈、舌、症等綜合分析,認為是血虛肝熱、絡脈失和之證。因此先以清瀉肝經之熱,佐以養血和絡之法,服藥2周,顫動大減。又以養血育陰,佐以清熱之法,服藥1周,病症解除。
周仲瑛
例1:張某,男,73歲,離休幹部。1991年6月15日初診。
主訴:右手震顫2年餘,伴反應遲鈍半年。患者來診時右手不停震抖,如搓丸數票;平時不能持筷拿物,經常打碎碗碟;行走不穩,舉步維艱,2年來逐步加重。精神不振,反應遲鈍,近事過目即忘。腰軟足麻,小便淋瀝,夜尿頻多,麵色潮紅,舌質暗紅,苔薄黃,脈細滑。
腦CT提示“腦萎縮”、“腔隙性腦梗塞”;腦血流圖提示“兩側供血不平衡。左側血流速度及流量下降,腦血管外周阻力增大”。有高血壓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腰椎病多年。中醫辨證:肝腎虧虛,風痰瘀阻。治當熄風潛陽,化痰祛瘀為主,兼顧培補肝腎。
處方:炙鱉甲15g(先煎),生石決明30g(先煎),牡蠣25g(先煎),炮山甲10g(先煎),炙水蛭5g,赤芍、白芍各12g,炙僵蠶10g,廣地龍10g,製首烏12g,製黃精12g,大生地12g,石斛10g,懷牛膝12g。每日一劑,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