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設身處地”的智慧(3 / 3)

(三)設身處地,“仁之方也”

“仁”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概念,如何實現“仁”呢?孔子說:“近取譬,仁之方也。”比如你要削製一個斧柄,隻要斜眼看看手中現成的斧柄並取法,就肯定錯不了。在待人方麵,隻要能以盡己之心推己及人,中庸之道就在其中了。什麼是“盡己”。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己,《中庸》所謂“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者是盡己。什麼是“推己”?以愛己之心愛人則推己,《中庸》所謂“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者則推己。前麵所說的三四歲小孩打人,你問,“別人打你,你願意嗎?”就是幫助啟發他推己。推己能生惻隱之心,達到相互理解和認同。

人之際遇有齊與不齊,而能使己獨齊乎?己之情理有順與不順,而能使人獨順乎?以處人之心處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人之事,當以己為譬;己之事,當以人為譬。可見,近取譬用於人際關係,就是設身處地。

這個方法,儒家也稱“挈矩之道”。挈者,度也。挈矩者,即所謂“一尺之矩可以蓋天下之方”也。關於挈矩之道:《孟子》解釋如下:“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此以己為矩,以度天下人之方不方也;“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背”,此以上為矩而納民於方也。“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以民之好惡為矩,而使己之好惡合乎此矩也。

據佛經介紹,佛門有“聖戒”七種,包括不殺生、不盜、不淫、不妄語、不行兩舌、不行惡口、不行綺語。“七戒”是佛徒盡己、責己的內容。如何教育佛徒自覺履行,佛教運用設身處地的方法,例如對“不殺生”,佛徒這樣念誦:“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雲何殺彼?作是覺己,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其他類此。

中國文化不僅用這種方法修身養性,處理人際關係,而且用它治理天下,改造罪犯。

據說周敦頤當縣令時,縣內燒船搶貨,盜賊猖獗。抓到的案犯皆遊惰之民。周孰頤聽訟之後,為了實現孔子“必也,使無訟平”的理想,便判處這些案犯在河上做纖夫苦力三年,自食其力,改變遊惰習氣,並使之知貨運行船生計之艱難,以後再想燒船行劫之事,就會有“惻隱之心”了。據說這個方法很有效,那些慣犯居然被改造成良民。幾年後,縣晏河清,達到大治。

西方人用不用這個方法呢?

高歌《在美國感受尊嚴》一文說:

我曾經在美國的一家快餐店打工。有一天,我錯把一小包糖當作咖啡伴侶給了一個女顧客。她非常惱火,因為她很胖,正在減肥,必須禁食糖和一切甜點心。她大聲嚷嚷,簡直把那包糖當成毒藥:“哼,她竟然給我糖,難道她還嫌我不夠胖?”那時,我完全不懂減肥對美國人多麼重要,我愣在那裏,不知所措。

這時,黑人女經理聞聲而來,她在我耳邊輕輕地說:“如果我是你,馬上道歉,把她要的快點給她,並且把錢退還她。”我照著做了,再三道歉,那女顧客哼哼幾下就不出聲了。

這件事是快餐店的一個小事故,我等著經理來批評我。可是她過來對我說:“如果我是你,下班後我大概會把這些東西認認真真熟悉一下,以後就不會拿錯了。”不知怎的,這麼一句“如果我是你”,竟令我十分感動……

可見,東西方的文化是相通的:“如果我是你……”這種設身處地的方法,不僅是一種說服技巧,而且是實現人際和諧的基本方法,它體現著尊重、愛護、平等與寬容。不過,西方人主要是從平等意識出發而運用它的,中國文化則以之為“中庸智慧”和“仁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