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運用語言的藝術,能夠很快帶動其他能力的均衡發展,還能讓別人看來很難的事情在你手中輕而易舉、事半功倍。一個人如果能夠恰到好處地運用語言的藝術,往往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獲得成功的路途當然就寬廣了許多。
具備能言善辯的基本條件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把一個“會說話”的人稱為是一個能言善辯的人。能言善辯是一個人的思想、智慧、眼界、性格和氣質等多種素質有機構成的綜合外在體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獲得的。正所謂“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想要達到能言善辯的境界,就首先要從多方麵準備,完善自己的多方麵能力,才能說得出、辯的好。
敏銳的觀察能力
一個善於表達的人,必須是一個具有敏銳觀察能力的人。因為隻有善於察言觀色,從細處著眼,善於發現蛛絲馬跡,說出別人發現不到的方麵,這樣才能生動準確,又真實的反映出事物的本質。所以我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培養自己敏銳的觀察能力。
在鎮壓太平軍的行營中,一次,曾國藩用完晚飯後與幾位幕僚閑談,評論當今英雄。
他說:“彭玉麟、李鴻章都是大才,為我所不及。我可自傲者,隻是生平不好諛耳。”
一個幕僚說:“各有所長: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敏,人不能欺。”說到這裏,他說不下去了。
曾國藩問:“你們以為我怎樣?”眾人皆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個管抄寫的後生來,插話道:“曾帥仁德,人不忍欺。”眾人聽了齊拍手。曾國藩十分得意地說:“不敢當,不敢當。”後生告退而去。
曾氏問:“此是何人?”
幕僚告訴他:“此人是揚州人,入過學(秀才),家貧,辦事還謹慎。”
曾國藩聽完後就說:“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沒。”不久,曾國藩升任兩江總督,就派這位後生去揚州任鹽運使。
在這個故事裏,曾國藩的幕僚們想讚美曾國藩,卻又想不出恭維他的詞句。而管抄寫的後生就是一個具有敏銳觀察能力的人,他能從曾國藩說過的“生平不好諛耳”中推斷出曾特別看重自己“仁德”的性格特征,於是投其所好,在這一點上加以讚美,果然讓曾國藩感到舒服,並由此得到了他的賞識,從此平步青雲。
隨意地觀察一下周圍的人,就會發現每個人在不同的時候都會有一些不經意之舉,但恰恰是這些不經意之舉反映了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一個他不會用語言表達也絕對不願意讓外人輕易知道的內心世界。反映了他們或是緊張,或是高興,或是困惑的心情。如果一個人能夠善於仔細觀察,讀懂他人的身體語言,無論是交友還是用人,都會帶來無限裨益。所以,學會讀懂他人身體語言的本領,可以讓你在人生之路上尋找更多成功的機會;而不會察言觀色,不僅會使你的人生之路走得艱難,甚至還可能會招到殺身之禍。
漢末楊修,為丞相門下掌庫主簿,生得單眉細眼,貌白神清,博學能言,但卻小覷天下之士。一次,隨曹操出兵潼關,來到蔡邕莊園。曹操偶然見到一碑文圖軸上麵寫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就問蔡琰說:“你明白意思嗎?”
祭琰說:“此乃先人遺筆,不明白個中意思。”
曹操回頭問一班謀士:“你們明白不明白?”大家都不能回答。
忽然從謀士中走出來一個人說:“我已經知道它的意思了。”曹操看了,原是主簿楊修。
曹操說:“你暫且不要說,容我思考一會兒。”就辭別了蔡琰,帶領大家出了莊園。上馬行了三裏路,絞盡腦汁,還是不得要領,裝作忽然省悟過來,就笑著對楊修說:“你試著說吧!”
楊修說:“這是隱語罷了。黃絹是有顏色的絲。色的旁邊加絲是絕字。幼婦是指女的旁邊加少字,是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女的旁邊加子是好字,齏臼是受五辛的器皿,受傍辛字是辭字。總而言之,是‘絕妙好辭’四字。”
曹操大為驚詫說:“這種理解正合我的意思。”楊修太聰明了,聰明得能看透別人看不到的很多東西。但是,他卻不會觀察曹操的身體語言——都麵露慍色了,還三番五次頂風而上,總想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卻招來了殺身之禍。
觀察他人不經意的身體語言
觀察別人的身體語言,要從頭到腳都注意到。每觀察一次對方,就能與其內心做一次親密接觸。那麼究竟應該從哪兒做起呢?我們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麵著手:
觀其嘴唇。嘴唇是語言的出口,也是人們很少留意的地方,但是其中卻暗藏著無限玄機,隻要用心觀察,就能順利讀取他人心中的想法。比如,常把嘴唇抿成“一”字形的人,通常是堅強的人,一定能完成別人交給的任務;反過來,老張著嘴的人立場一般都不堅定;下巴高抬的人,自尊心強,有優越感,下巴緊縮的人,封閉自己且疑心很重;嘴角上翹,為人豁達隨和,易於被說服,嘴角下撇,性格固執刻板,不願意聽他人的意見;說話時緊咬嘴唇,表示在自我譴責,習慣以手掩口的人,對別人抱有戒心或者在自我掩飾。
觀手勢析人心。在人體的動作當中,手勢是很能表達人的內心思想的,有些人甚至有些固定的手勢習慣。一個人高興的時候,就會手舞足蹈,手忙腳亂則是著急萬分的表現;心靈手巧乃聰明之人,心狠手辣則是心性惡毒。平常要多注意一下“手語”:用手搔頭,表示尷尬、為難;用手托住額頭表示害羞、困惑;雙手攤開表示真誠、坦然;雙手相搓表示急躁、不知所措;握手有力,表示熱情、喜歡自我表現;握手無力,則表示個性懦弱或者是傲慢冷淡;說話的時候,隨手擺弄身邊的小東西,表示內心緊張不安,拿不定主意;在與人交談的時候,擺弄自己的手,表示對談話內容不感興趣或者是持反對態度。
觀察他人的腳。心理學家認為,腳的動作也是人們的身體語言之一,而且比較容易被忽略,但是卻比其他的身體語言更真實準確,通過“腳語”判斷別人是簡單而又行之有效的好辦法。比如,兩隻腳踝相互交疊的話,一般是在克製自己的強烈情緒,也許隨時都會爆發;談話的時候,身體前傾,腳尖翹起,表示殷切而願意合作,反過來,要是身體挺直,兩腳交叉的話,則意味著懷疑與防範。
觀察他人的眼睛
人們經常說,觀察一個人的善惡,再沒有比觀察一個人的眼睛更好的辦法了。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一個人的眼神就能清清楚楚地分辨一個人的品質高低,心術正邪。人們的嘴巴會撒謊,但是眼睛卻很難騙人,所以你如果想要造就一雙火眼金睛,也要學會觀察別人的眼睛。為了突出其重要性,我們把這項單獨列出來,觀眼識人主要可以用這些標準來判斷:
眼睛閃閃發光、神采奕奕,表明此人現在心情好、狀態佳,精力充沛,信心十足。
談話時主動與人交換視線表明是一個心地坦率的人,不敢正視別人或者故意回避,則表明缺乏信心或者是有意隱瞞。
眼睛清涼如水、明眸善睞,表示此人清純端莊,豁達開朗。
眼神安詳沉穩,表示是一個有主見的人,目光犀利,則表示是一個敏銳的人,經常能發現別人都不注意的問題。
目光呆滯而黯淡無光,要麼是對現狀不滿或對未來失去信心,或者幹脆就沒有目標,喪失了鬥誌。
眼神混濁無精打采,表示這個人不是很聰明,甚至會有些粗魯或者庸俗。
兩隻眼睛總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八成是個老謀深算、長於心計的人。
談話的時候,目光根本不放在對方身上,表示根本不感興趣或者就是一個缺乏親近感的人,通常是不近人情的。
要想練就火眼金睛,不僅要學會觀察陌生人,還要學會觀察自己本來熟悉的人的眼神,從中體會它們的潛台詞。
向來溫和內向的人,如果說話的時候眼神遊移不定,就表示他多半是要拒絕自己的要求。
自信的人,如果突然說話的時候視線朝下,則表示遇到強大困難而且很難解決
良好的文化知識素養
要知道能言善辯不是簡單的“耍嘴皮子”,要想出口成章,隻抱著良好的願望,沒有合理、豐富的知識素材,是根本不可能的。出眾的口才是要建立在紮紮實實的學習基礎上的。尤其是在知識爆炸、社會全方位開放、信息業高度發達的今天,誰不擁有知識、占有信息,誰就“沒有發言權”。文化知識素養是能言善辯最重要的條件。
能言善辯首先要求一個人具有比較廣博的一般性文化科學知識。口才“要給別人一碗水”,就“先得自己有一桶水”。一個人隻有知識廣博,說起話來,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來,談笑風生。
此外,擁有好口才也需要一個人擁有一兩門比較淵博的專業知識。這不僅可以使他比別人“更有話說”,“更有發言權”,也可以比較好的帶動他對於一般知識的理解,可以較好地影響他的心理、情感與氣質。這樣的人說起話來,自然有板有眼,能伸能縮,可深可淺,極富個性。
唐代詩人王維在居士山隱居時,一日得了小病便來到一間藥店買藥。見櫃台內端坐著一位衣著素雅的美貌少女,便想趁機試一試她的才氣。王維開口說:“我買宴罷客何為?”姑娘微微一笑,答曰:“宴罷酒酣客當歸。請問當歸要幾錢?”“且慢,我再買黑夜不迷途。”“熟地不怕天黑,此藥本店有的是。”王維又說:“三買豔慢牡丹妹。”“牡丹妹芍藥紅,芍藥今天方到。”“四買出征在萬裏。”“萬裏戍疆是遠誌。”“五買百年美貉裘。”“百年貉裘是陳皮。”“六買八月花吐蕊。”“秋花朵朵點桂枝。”“七買蝴蝶穿花飛。”“香附蝴蝶雙雙飛。”“妙!答得妙!”王維連聲喝彩。
詩人王維為了一試賣藥少女的才氣,憑借自己的文才學識,連出七句詩謎來考她。少女不慌不忙,逐一解拆,以詩還詩,對答如流,可見她不但熟諳中藥名稱,而且才思敏捷,聰慧過人,值得喝彩。這裏王維的每句詩都是運用歇後語的手法,構成詩謎;而少女因熟諳其妙,隨即一一解拆,道出謎底的藥名。這位少女的絕妙口才正是她知識豐富的表現。正所謂:厚積才能薄發。
可見要使自己的語言具有藝術魅力,光靠掌握技巧是不夠的,追求技巧而忽略自身的素質培養智能是舍本逐末。說話反映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學識水平、思維能力。所以我們在學習語言技巧的同時,還應當全麵提高自身的修養,注意各方麵知識的積累。這樣,才能在人際交往這片廣闊天空中自由翱翔。
特別要注意的是,知識是發展的,語言的內容也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被馬克思稱讚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就是一個終生學習的典範。12歲的時候,他就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這期間他就對人們普遍接受的傳統觀念和信仰產生懷疑,開始獨自思考、學習。三年後,他跟隨英國駐法國大使艾米阿斯·鮑萊爵士作為隨從旅居法國兩年半,他一個人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走到哪兒就學到哪兒,不斷地接觸新鮮事務,接受各種各樣的新潮思想。回到英國以後進入葛萊法學院攻讀法律,經過努力取得了律師資格,後來又當選國會議員、法院的書記。由於不斷的勤奮學習,培根的思想愈加成熟,極力批判經院哲學和神學權威,把脫離實際、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把經驗觀察、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成為了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這都是不斷學習的結果。
伊斯蘭交的創始人穆罕默德有句名言:“人生應當自搖籃學習到墳墓。”今天,世界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隻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給自己的大腦充電,所掌握的知識才會隨時得到更新,才能適應信息日新月異地換代速度。一個人也隻有不斷求知,不斷學習,才能做到“常說常新”。
豐富的情感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樣的,都可以通過這扇窗戶透露出來。兩個人相互見麵,自身的喜、怒、哀、愁、樂,用不著開口說話,隻憑眼睛的神態就能傳遞出內心的情感;公眾也不一定要聽哪個人說話才能獲取其傳遞的信息,隻需看看說話人眼睛的神態,就能領悟其內心的活動,直到他想表達的意思。眼睛所傳達的感情,往往超過言辭的發送。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們才有“會說話的眼睛”一說。由此可見具有豐富的情感對一個能言善辯的人是多麼的重要。
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們在說話時,除了運用有聲的語言之外,還需要借助麵部表情,手勢動作、身體姿態等非語言手段來幫助和加強表達。人們通常把這些表情、手勢、姿態等非有聲語言手段叫做形體語言。形體語言主要起強調、補充、修飾、渲染的作用。但也有的時候可以單獨使用,甚至還可以直接代替有聲語言,表達出有聲語言難以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內心情感。有些人說話的時候麵無表情、死氣沉沉,問一句答一句,是因為這些人缺少說話的熱情和欲望。而熱情、活力恰恰是能言善辯的血液,有了這些,一個人的語言才會有生命力,才能激發聽者的共鳴,才能達到能言善辯。
秘籍:情感是能言善辯本領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