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論(1 / 3)

第1章 概論

第一節 灸法的起源及曆史發展

“灸”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灼”,是灼體療病之意。我們的祖先在生火取暖時,由於偶然的被火灼傷而解除了某種病痛,從而得到了燒灼可以治病的啟示,這可能就是灸法的起源。最早可能采用樹枝、柴草取火熏、熨、灼、燙以消除病痛,以後才逐漸選用艾為主要灸料。艾,自古以來就在我國廣大的土地上到處生長,因其氣味芳香,性溫易燃,且火力緩和,於是便取代一般的樹枝燃料,而成為灸法的最好材料。

艾灸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防病治病的方法。最早在《莊子·盜蹠》中就有了文字敘述,書裏孔子就勸說柳下蹠:“丘所謂無病自灸也。”在醫學專著中,灸法最早見於《素問·異法方宜論》:“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從北方來。”說明灸法的產生與我國北方人民的生活習慣、條件和發病特點有著密切的關係。

以後曆代出現許多針灸方麵的著作,曆代的灸法專著可謂應有盡有。如:晉代有葛洪之《肘後備急方》:大量收集了當時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簡便易行的灸方。唐代有王燾的《外台秘要》:棄針而言灸,可見當時對灸的重視。宋代有《黃帝明堂灸經》,莊綽的《灸膏肓腧穴法》,孫炬卿的《備急灸法》,元代有胡元慶的《癰疽神秘灸經》。清代有《太乙神針》,吳亦鼎的《神灸經綸》等。

艾灸由於其應用廣泛,操作簡單,故很快便傳向世界。公元4世紀時,灸法傳到日本,被普遍應用,代代相傳。以後灸法傳到朝鮮半島、東南亞、印度及歐洲等地。到現代灸法在世界各地都被廣泛應用。

中醫認為,通過將艾等藥物放置在體表穴位上燒灼、溫熨,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從而發揮灸法的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及防病保健作用。現代研究認為,灸法具有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征,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除此之外,還可以調節髒腑功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

第二節 灸法的分類

灸法古代稱為“灸焫”,屬於溫熱療法,從名字上看就知道與火密切相關。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熱力給人體以溫熱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

灸的方法主要有3類:①艾灸法;②非艾灸法;③天灸。

艾灸法就是應用艾葉作為施灸材料用於治病的方法,由於其曆史悠久,療效確切,是灸療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本書主要介紹艾灸法。它主要包括艾炷灸和艾條灸。

(一)艾炷灸

把幹淨的艾絨用手捏成小如麥粒,中如蒼耳子大小,大如半截橄欖的圓錐形艾炷。可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2種。

1.直接灸 將大小適合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可分為瘢痕灸和無瘢痕灸2種。

(1)瘢痕灸:又稱化膿灸。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皮膚,漸致化膿,最後形成瘢痕的一種灸法。

(2)無瘢痕灸:又稱非化膿灸。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皮膚,當艾炷燃燒到接近皮膚而患者感到些許灼痛時,則易炷再灸。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

2.間接灸 即隔物進行施灸。

(1)隔薑灸:將新鮮生薑切成厚3~5毫米,直徑約2厘米的薄片,中間用針紮數孔後把薑片放在已標記的穴位皮膚上,放上艾炷施灸。當患者感到灼痛時丟掉艾炷,再換一炷點燃施灸。

(2)隔蒜灸:將大蒜切成3~5毫米厚的薄片,中間用針穿數孔後,把蒜片放在已標記的穴位皮膚上或腫塊、疔頭處,放上艾炷施灸。患者感到灼痛時更換艾炷,蒜片燒壞時更換蒜片。

(3)隔鹽灸:取幹燥食鹽填於臍窩,或在鹽上再放一薄薑片,上麵放艾炷施灸。

(4)隔附子灸:將附子研粉,黃酒調成厚5毫米,直徑2厘米的藥餅,中間穿數孔,上麵放艾炷施灸,出現灼痛時更換艾炷。

(二)艾條灸

1.懸起灸 把艾條放在離穴位一定高度進行施灸,不直接接觸皮膚。可分為溫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1)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距離2~3厘米進行熏灸,病人感到舒適無灼痛感,以皮膚潮紅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