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論(2 / 3)

(2)雀啄灸: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距離,像鳥雀啄食一般,一上一下的施灸。

(3)回旋灸:點燃艾條,懸於施灸部位上方2~3厘米,左右移動或反複旋轉施灸。

2.實按灸 將點燃的艾條隔布或隔棉紙數層按在穴位上,使熱氣透入,火滅重新點火施灸,稱為實按灸。常用的有太乙神針和雷火神針。

(1)太乙神針:加檀香、山柰、羌活、桂枝、木香、雄黃、白芷、細辛等中藥製成的藥艾條,點燃藥艾條, 用七層棉布包裹住點燃的一端,緊按在穴位上,稍停留1~2分鍾。如感覺過熱可提起等熱減再灸。

(2)雷火神針:加沉香、木香、乳香、茵陳、羌活、幹薑、穿山甲、麝香等八味中藥製成的藥艾條,灸法同太乙神針。

(三)其他灸法

1.天灸 又稱藥物灸、發皰灸,是用對皮膚刺激的藥物,塗敷於穴位或患處。如蒜泥灸、毛茛灸、斑蝥灸、旱蓮灸、白芥子灸等。

2.燈火灸 用燈心草蘸油點燃,火苗對施術部位直接點灼的灸法。

第三節 灸材與灸具的演變

艾是灸法治療的主要材料,但是針對不同的情況,也可以使用燈心草、硫黃、桑枝、吳茱萸、墨旱蓮、白芥子、斑蝥、甘遂等材料。

《孟子·離婁篇》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寫道:“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則易傷人肌脈。”由此可見,古人是非常重視陳艾在疾病治療上的重要性的,且艾葉時間越長越好。艾葉中含有一種黃綠色的揮發性油,新艾油質尚存,灸時火力強而易燃,受灸者較為痛苦;而陳艾油質已揮發,質地也更柔軟,故灸時受灸者不但沒有痛苦,反而會比較舒服。

艾葉屬於菊科植物,為多年生草本。全國各地均普遍野生,以湖北蘄州的質量最好,葉厚,絨多,因其地名稱之為蘄艾,功力最大,為灸之無上妙品。艾葉性味苦、辛、溫,氣味芳香,入肝、脾、腎經,體柔而剛用,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治百病。每年3~5月份最適合采集艾葉,以新鮮肥厚者為好。艾葉經加工處理後製成艾絨。根據不同的治療目的和方法,艾絨可以分別製作成艾炷、艾條和藥物艾條。

根據施灸對象和部位的不同,艾炷多為圓錐形,可分別製成大、中、小3種規格。大號艾炷的炷底直徑1.2厘米,高1.5厘米,如半截橄欖大小;中號艾炷也叫標準艾炷,炷底直徑0.8厘米,高1厘米,如半截棗核大小,燃燒3~5分鍾;小號艾炷炷底直徑0.5厘米,高0.8厘米,如麥粒大小。每燃燒1個艾炷稱之為1壯。一般而言,久病體弱者,艾炷宜小,壯數宜少;初病、體壯者,艾炷宜大,壯數宜多。在肌肉薄淺的頭、麵、頸、項、四肢末端,宜用小艾炷,少灸;肌肉深厚的腰、背、腹、股、肩等部位,宜用大艾炷,壯數宜多。據記載,還有牛角形艾炷和紡錘形艾炷,目前較少使用。

艾條常用桑皮紙包裹,有直徑分別為1.2厘米和1.5厘米2種規格,長度均為20厘米。直徑為1.2厘米的艾條每根由12克艾製成,而直徑為1.5cm的艾條則每根為24克艾製成。在艾條中加入不同的藥物製成藥物艾條,則能起到相應的治療效果,臨床上常用藥物艾條給以針對性治療,效果較好。

最早的灸器是灸盒,是在我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瓦甑代灸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早記載於葛洪的《肘後備急方》。現今的灸盒發展成了大、中、小3種規格,大號:長20厘米,寬14厘米,高8厘米;中號:長15厘米,寬10厘米,高8厘米;小號:長11厘米,寬9厘米,高8厘米。取不同規格的木板(厚度約為0.5cm)製成長方形木盒,上麵製作一個可取下的蓋子(與盒的外徑大小相符合)。在盒內中下部安置鐵紗一塊,距底邊3~4cm。在灸盒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治療需要又相繼出現了灸筒、葦管灸器、隔核桃皮灸、固定熏灸器等熱源性灸器。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新的灸器層出不窮,如電灸器、電子溫針灸器、QJ係列多功能灸療器、強效溫灸治療儀、RPY-B型熱流噴灸儀等,在臨床治療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第四節 灸法的一般操作方法

目前應用較多的灸法主要是艾炷灸和艾條灸,而又以艾條灸使用方便,廣受老百姓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