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艾灸治療1(1 / 3)

第2章 艾灸治療1

第一節 感冒

(一)概述

感冒又稱傷風、冒風、冒寒等,中醫學認為是風邪侵襲人體所致;時值夏日,我們整天坐在辦公室開著空調工作,就容易出現頸肩部位受涼發緊,緊接著出現打噴嚏、頭痛、流涕現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感冒。

得了感冒以後,一般人的做法是趕緊去醫院找大夫,打針吃藥,輕者口服抗生素,重者輸液瓶就掛上了,忙活一通不說,久而久之,不良反應就非常明顯。其實我們可以用更簡單的方法,其中用艾灸就非常方便和有效。

(二)治療

取穴如下。

(1)大椎: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2)曲池: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3)足三裏: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三)注意事項

施灸後,若感冒症狀沒有緩解,或高熱不退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四)小知識

在氣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歡灸足三裏作為補身長壽之術,有“勿以不灸足三裏者為伍”和“不灸足三裏勿作旅人”的說法。其實此灸法乃我國所傳,早在唐代名醫孫思邈就提出:“若要身體安,三裏常不幹”,其本人經常灸足三裏,活至101歲,這正是古代養生家所推崇的瘢痕灸,使灸瘢延久不愈,可以增加人體的正氣,建議大家平時常灸足三裏穴,以增強體質。《內經》不是有說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正氣足了,人也就不易得感冒了。

第二節 咳嗽

(一)概述

咳嗽是很讓人討厭的事情,每當重要而又安靜的場合,一聲咳嗽會帶來無盡的難堪,其中的苦處隻有自己知道。有些中老年朋友更是一直受咳嗽的困擾,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中醫認為:“五髒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意思是說各個髒腑的病變累及肺髒都可以引起咳嗽,從此可知咳嗽的多樣性。

咳嗽是肺係疾病的主要症狀之一,根據病因主要分成外感和內傷2大類。現代醫學的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肺結核等疾病都會出現咳嗽的症狀。

(二)治療

取穴如下。

(1)肺俞: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2)列缺: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3)膻中: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4)痰多應該加灸脾俞: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5)咳嗽病程長的應該加灸腎俞: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三)注意事項

咳嗽是很複雜的一種症狀,引發的原因很多,所以查明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一味的止咳,因為咳嗽是一種保護性反應,把體內的痰液咳出是有益於健康的。所以一有咳嗽症狀就去買止咳藥是不明智的行為。

(四)小知識

對於咳嗽病程較長的患者戒煙是非常有必要的,日常生活中看見邊咳嗽邊抽煙的朋友是很平常的事情。明知道吸煙的害處卻不能克製自己是很悲哀的。

根據中醫“治未病”和“冬病夏治”原理,穴位藥物貼敷最近在國內非常流行,以其簡便高效的特點而廣受公眾歡迎。對於咳嗽病程長,不易痊愈的患者,這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第三節 哮喘

(一)概述

中醫古代醫籍記載:“外不治癬,內不治喘。”哮喘是世界公認的醫學難題,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疾病中四大頑症之一。全球哮喘病防治創議委員會與歐洲呼吸學會從2000年起,每年都有相關的活動舉行,並把每年5月份的第1個周二定為世界哮喘日。

哮喘的症狀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難、胸悶、咳痰等。發作時喘咳痰鳴有聲,呼吸困難,不能平臥,緩解後似如常人。在哮喘的發作期我們主張藥物治療,因此艾灸治療主要應用在緩解期。每年夏季的三伏和冬季的三九,在各大醫院都能看到許多哮喘患者在排著長隊接受穴位貼敷,我們如果在家自己使用艾灸治療,亦能取得同樣的效果,還省去排隊的時間。

(二)治療

取穴如下。

(1)肺俞: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2)腎俞: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3)氣海: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4)大椎: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5)風門: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三)注意事項

(1)艾灸適用於哮喘的緩解期使用,在急性發作期應使用藥物緩解症狀,再進行艾灸治療。

(2)哮喘患者應特別注意頸背部保暖,在冬季出現強風天氣時,外出應佩戴口罩。

(3)過敏體質者應盡量避免接觸致敏原。

(四)小知識

哮喘屬於慢性病,病程較長,而且多為本虛標實,平時應多注意培補。這裏,為大家介紹幾則有效的哮喘藥膳方。

(1)蟲草燉鴨湯

【原料】 水鴨肉250克,冬蟲夏草10克,大棗4個。

【製作】 將冬蟲夏草,大棗去核洗淨。水鴨活殺,去毛、腸髒,取鴨肉洗淨,斬塊。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燉鍋內,加開水適量,文火隔開水煮3小時。隨量飲湯食肉。

【功效】 補腎益精,養肺止咳。適用於陽虛質者。

(2)黃芪黨參粥

【原料】 黃芪40克,黨參30克,山藥30克,半夏10克,白糖10克,粳米150克。

【製作】 將黃芪、黨參切成薄片,冷水浸泡半小時,與半夏同入沙鍋中煮沸,後文火煎成濃汁,取汁,再煎一次,去渣,二汁合並,再與粳米、山藥同煮為粥,後加入白糖,溫熱服食。

【功效】 健脾化痰,扶正平喘。適用於氣虛質者。

(3)萊菔子粳米粥

【原料】 萊菔子20克,粳米50克。

【製作】 萊菔子水煮濾過,取汁約100毫升,加入粳米,再加水350毫升左右,煮為稀粥,每日2次,溫熱服食。

【功效】 健脾消食,化痰平喘。適用於痰濕質者。

《舊唐書》記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歲,步履輕便,別人向他請教養生之術, 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嚐以元氣佐喜怒,氣海常溫耳。”柳公度就是經常用艾灸氣海以防病延年的。長灸氣海穴可培補人體的元氣,故能使人長壽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