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艾灸治療3
第二十四節 足跟痛
(一)概述
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麵所附著的肌肉、韌帶隨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牽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現代醫學稱“跟骨骨膜炎”,又稱“跟骨骨刺”。有過足跟痛經曆的朋友,體會肯定非常深刻,典型表現就是起床下地行走的時候,足跟出現撕裂樣疼痛,忍著疼痛活動足部,活動開以後,疼痛反而消失,可當你停下休息一會以後,再次行走時又會出現撕裂樣疼痛。在足部細細按壓,往往能找到一個非常敏感的壓痛點。
足跟痛往往發生在長期站立或行走工作的人群中。是慢性損傷、輕微外傷逐漸積累引起的病變。現在在青年人群中亦非常常見,雖然病情不嚴重,但是會影響到生活的諸多方麵。
傳統醫學中的灸法對本病就具有非常好的療效。
(二)治療
取穴如下。
(1)太溪(患側):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2)足跟部壓痛點: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如果該痛點使用溫針灸,療效更佳!
(三)注意事項
(1)適當鍛煉,但要避免長時間走路,以免加重症狀。
(2)選擇厚底、鞋底不能軟、鞋墊軟一些的鞋子,最好後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適應足跟的弧形。
第二十五節 強直性脊柱炎
(一)概述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疾病,早在幾千年前從古埃及人的骨骼中就發現有強直性脊柱炎的證據。2 000多年以前,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描述了一種疾病,患病者有骶骨、脊椎、頸椎部的疼痛,非常接近現在的強直性脊柱炎的症狀描述。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與遺傳有密切關係的疾病,90%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是有遺傳因素的。但是強直性脊柱炎是不是遺傳病還沒有定論。
對於該病的治療,西醫目前尚沒有療效可靠的辦法,一般都是應用激素來控製症狀,療效不是很理想,且容易反複,不良反應非常大。
中醫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則有其獨特之處,強直性脊柱炎屬於中醫的 “骨痹”“督脈病”。病因以“腎虛督空”“感受寒邪”“瘀血阻滯督脈”為主。治療則有針灸、中藥、外敷等方法,這裏介紹灸法的具體治療途徑。
(二)治療
取穴如下。
背部督脈:取半斤大蒜,搗為泥狀,鋪在大椎至命門穴之間,每一穴上點一艾炷,每穴5~10壯。
(三)注意事項
(1)平時應多注意運動,頭頸部可做向前、向後、向左、向右轉動,以及頭部旋轉運動,以保持頸椎的正常活動度。
(2)每天做腰部運動,前屈、後仰、側彎和左右旋轉軀體,使腰部脊柱保持正常的活動度。
(3)可做俯臥撐、斜撐,下肢前屈後伸,擴胸運動等。
(4)本病與督脈受寒關係密切,因此平時應注意保暖,背部防止對著空調直吹。
第二十六節 風濕性關節炎
(一)概述
很多朋友在嗓子痛後出現關節疼痛並不是特別在意,以為這是感冒症狀,殊不知這很可能意味著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本病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多繼發於鏈球菌性咽峽炎、扁桃體炎、猩紅熱、丹毒之後。疼痛好發於大關節,呈對稱性受累,局部有紅腫、發熱、活動受限,而且為多發性、轉移性疼痛,病變消退後關節無遺留症狀。屬於中醫“痹證”範疇。
(二)治療
取穴如下。
(1)大椎: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2)命門: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3)風門: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4)關節部位最痛點: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三)注意事項
(1)因為本病病程頗長,經常反複發作,所以平時的身體鍛煉非常重要,盡力避免寒冷、受潮濕、精神創傷等誘因。
(2)本病反複發作常可形成風濕性心髒病,務必及時預防診治。
(四)小知識
解痛布用於本病,其祛風通絡、勝濕止痛的效果顯著。方藥組成:肉桂、附子、川烏各12克,大黃9克,當歸12克,地龍、僵蠶、白芍、白芷、乳香、沒藥、木香、川芎、獨活、秦艽各6克,半夏9克,細辛3克。將上藥研成非常細的粉末,加適量高粱酒和生薑汁調成糊狀,然後用脫脂棉花浸透藥糊,曬幹或烘幹後備用。用時在該藥棉外麵包一層紗布覆蓋在疼痛的關節處,包紮好就可以了。
第二十七節 類風濕關節炎
(一)概述
與風濕性關節炎對大關節的偏愛不一樣,類風濕關節炎常侵犯多處小關節,進而發展到肩、髖等大關節。類風濕關節炎就是咱們平時所說的類風濕,是以慢性、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常左右對稱分布,造成關節腫大,晚期會導致關節畸形,不能活動。
(二)治療
取穴如下。
(1)腎俞: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2)足三裏: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3)風門: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4)關節部位最痛點: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三)注意事項
(1)到醫院做血液檢查和X線檢查對本病的診斷非常有幫助。
(2)平時應該勞逸結合,注意保暖,以免影響療效。
(3)本病可合並有心包炎和胸膜炎等疾病,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四)小知識
經常服用雄雞、鯉魚、黃花菜、豬蹄等具有發性的食物,以及適量飲用白酒或黃酒對本病的治療都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