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艾灸治療2(1 / 3)

第2章 艾灸治療2

第十二節 小兒遺尿

(一)概述

小兒遺尿也就是俗話說的“尿床”,即指在睡著後不自覺的小便,醒後才知道。這是每位患者都不願說起的事情,總覺得特別沒有麵子。3歲以下尿床是屬於正常現象,超過3歲,甚至十六七歲還尿床就是病態了。

本病的病因多是由於不良的生活習慣引起,也可能是脊髓疾病和膀胱括約肌收縮功能障礙導致,另外部分兒童包皮過長、包莖等也會引發。中醫認為主要與肺、脾、腎、膀胱等髒器有關。

(二)治療

取穴如下。

(1)百會: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2)水分: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3)中極: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4)三陰交: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三)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家長應該監督患兒控製晚飯後的飲水量,睡覺前不能飲水和吃水果。家長還應該在晚上定點叫醒患兒排尿,養成良好的排尿習慣。一般而言,患有本病的孩子都會有自卑心理,家長和老師應該配合醫師做積極的心理引導。

(四)小知識

1.內治法 飲食療法

(1)核桃(不限量)。炒黃讓小孩定時吃。

(2)大棗8~10顆,睡前讓孩子生吃,連服1個月。

(以上療法出自《萬治壽世方》)

2.外治法

(1)五倍子、何首烏各3克,醋調勻,敷在肚臍,每晚1次,連用3~5天。

(2)小茴香7克,丁香3克,巴戟天10克,胡蘆巴10克,混合,用容器研磨成細粉,用醋調勻,敷在肚臍上,連用3天。

以上治療方法都是非常簡單有效的,可以配合治療。

第十三節 偏頭痛

(一)概述

偏頭痛是指腦血管功能紊亂造成的以一側為主的劇烈性頭痛,約60%的患者有家族史。很多女性朋友都受本病的困擾,部分患者的發病與月經周期有密切關係。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們患有本病。中醫認為本病在於少陽經,與肝膽有關。

(二)治療

取穴如下。

(1)太陽: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2)外關: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3)懸鍾: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三)注意事項

該病是病因不明的反複發作性疾病,目前無根治手段,現有的處理手段包括藥物隻能減輕頭痛和減少頭痛發作次數,而相比較而言,艾灸的治療效果更好,操作更方便。應鼓勵患者正視現實,任何不切實際和過高的期望值都將導致治療失敗

(四)小知識

在雙側大腸俞穴附近尋找壓痛點,即為偏頭痛的阿是穴。在該阿是穴進行燈火灼灸或點揉均能對本病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第十四節 麵癱

(一)概述

麵癱是急性非化膿性麵神經炎,引起周圍性麵神經麻痹。部分患者在著涼或頭麵部受冷風吹拂後發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臨床以青壯年居多,通常急性起病,數小時內達到頂峰,有的在發病前有同側耳內、耳後或麵部的輕度疼痛。患者往往是在清晨起床洗臉漱口時發現口角歪斜、麵肌麻痹。

(二)治療

取穴如下。

(1)下關: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2)太陽: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3)陽白: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4)地倉: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5)合穀: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三)注意事項

患者勿用涼水洗臉,冬天出門應戴口罩。

(四)小知識

麵癱患者,多數在2個月內有不同程度的恢複,個別甚至遲達1年尚可痊愈,少數患者在間隔不定時期後又可發生同側或對側的麵神經炎。恢複不完全的患者,可出現各種後遺症。麵肌攣縮時,口角反牽向患側,鼻唇溝變深,瞼裂縮小。麵肌痙攣,原先癱瘓的麵肌發生不自主地抽動,在情緒激動或精神緊張時更為明顯。

第十五節 高血壓病

(一)概述

高血壓病可以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一種疾病,患病率極高,根據目前全國高血壓病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全國高血壓病患者已超過1億。高血壓病通常被稱為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它可以損害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引發腦出血、腦梗死等嚴重疾病。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自己的健康越來越關心,有不少人也十分關心自己的血壓是否正常,是不是患有高血壓病。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收縮壓大於或等於140mmHg或舒張壓大於或等於90mmHg即可診斷為高血壓病。高血壓病要盡早發現,盡早治療。那麼怎麼盡早發現呢?就是當你平時出現頭暈、頭脹或頭痛的時候要及時量一下血壓,如果血壓高的話及早就醫。中醫艾灸不僅可以治療高血壓病,同時對高血壓病的早期預防也有較好的作用。

(二)治療

取穴如下。

(1)太衝: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2)湧泉: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3)足三裏: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4)太溪: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三)注意事項

(1)合理膳食,多食新鮮果蔬,避免高鹽高脂肪食品。

(2)適量有氧運動可以降低血壓,如散步、慢跑、太極拳、騎自行車和遊泳等。

(3)吸煙飲酒會導致高血壓,所以高血壓患者應該戒煙限酒。

(4)學會控製情緒,培養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的良好適應能力,避免情緒激動及過度緊張、焦慮等。

(5)定期自測血壓,血壓升高時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