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梅花針療法基礎知識
第一節 起源和發展
中醫治病,方法很多,譬如吃湯藥、貼膏藥、針灸、拔火罐、推拿、捏脊等。梅花針也是其中之一。
梅花針療法是中國民間療法之一,是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已經有 2 000多年的曆史。梅花針是眾多針具的一種(圖1-1),是在古代九針中的镵針基礎上,經曆代醫家不斷研究、改進而發展起來的一種針法。它是應用多支短針淺刺人體一定部位或腧穴,隻叩擊皮膚,不深入肌肉,以疏通經絡,調節髒腑功能的外治方法,因常用5枚短針,形如梅花,在其針後皮膚叩刺部位泛起的紅暈頗似梅花,故稱之為梅花針療法。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記載著2種刺法,一種叫“毛刺”,僅在皮膚上淺刺,刺皮不傷肉;另一種叫“揚刺”,正中淺刺一針,旁加淺刺四針。這些古代刺法為後世梅花針的發展與完善奠定了基礎。但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存的古醫學文獻中,已找不到關於它的治療方法、治療工具、治療疾病的具體記載,已使古代梅花針療法瀕近失傳。新中國成立後,梅花針療法才重新獲得新生,經過醫學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反複實踐,不斷總結推廣,終於使這一支奇葩又增添了新的光輝,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具體。電梅花針的臨床應用,使梅花針療法得到了進一步改進和提高,為廣大患者所接受,在民間廣為流傳,已成為“家庭自療”的有效方法。
為了擴大我國針灸學術在國際上的影響,我國在梅花針方麵加強了對外宣傳。現在已有不少國家和地區的醫務工作者采用梅花針療法防病治病,為本國人民的健康服務,而且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療效。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有著數千年曆史的這朵奇葩——梅花針療法,將顯示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前景。我們相信,梅花針療法在挖掘、整理和提高的實踐中,通過民間和國家的不斷努力,結合和借鑒現代科學技術,必將得到新的發展、推廣、普及和應用,一定能更好地為人民的衛生保健事業服務。
第二節 特點和優點
梅花針治療疾病是通過刺激人體一定的體表部位、穴位或經脈循行路線而達到治病的目的。叩打部位廣泛,即使取穴,也不像針灸那樣嚴格定位,隻要掌握梅花針基本知識,注意消毒和手法運用,即可治病,十分簡便易學,很適合家庭和自療之用。
梅花針(圖1-2)是一種淺刺外刺法,與針刺深部組織有所不同,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在手法上,要求用腕力彈刺。
梅花針療法的最大特點,就是不花錢或少花錢也能治好病。本療法不需要複雜的醫療器械和現代醫學的檢查設備,所用針具構造簡單,可自己加工製作。檢查也僅靠雙手。不但能減輕患者經濟負擔,還可以節約大量藥品,很適合基層醫療單位和家庭普及應用。
梅花針療法具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可以治療呼吸、消化、神經、運動、心血管、泌尿等係統的病症。尤其對神經衰弱、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非感染性腹瀉、神經性疼痛、急性扭傷、落枕、頭痛等療效更為明顯。健康人長期堅持梅花針治療,或病愈後進行調理,可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還能改善皮膚營養,使蒼白鬆弛幹燥的皮膚變得紅潤而富有彈性,起到延緩衰老和美容的作用。
第三節 原則和原理
梅花針療法,是在中醫經絡、髒象理論的指導下,從中醫學整體觀念出發,辨證論治,根據病情采取不同手法,叩打一定皮膚部位進行治療的。
中醫學認為,人體存在由經脈、經別、絡脈、經筋、皮部等組成的經絡係統。《靈樞·本髒》說:“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說明經脈是運行人體氣血來營養髒腑器官、濡潤筋骨,滑利關節的重要通道。經脈順暢通達,才能發揮作用,一旦經脈不通,則會導致氣血阻滯,髒腑失調而產生病變。《素問·皮部論》說:“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說明凡是外邪侵入人體,都是先從皮毛開始的。在病邪侵入皮部的時候,如果能夠及時治療,機體便能很快康複。《素問·繆刺論》說:“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髒,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髒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髒之次也。”同時,內髒有病也可以通過經絡反應於體表,《靈樞·邪客》說:“肺必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膕。” 《景嶽全書》指出“病之於內,形之於外”。說明內髒病變,可以在經脈所通過的部位或相應體表發生症狀或出現陽性反應物,即出現潮紅、色素沉著、瘀點、皮屑、凸起、凹陷、硬結、壓痛等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