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針治病主要以經絡學說之皮部理論為依據。皮部是十二經脈在皮膚表麵的分區,是十二經脈功能反應於體表的部位,也是十二經脈之氣的散發所在。皮部通過經絡溝通和聯係髒腑,具有局部性和整體性兩種。皮部對外界的變異具有適應的功能,起著保衛機體、抵禦外邪的作用。根據這個原理,采用梅花針叩打體表一定部位、穴位或陽性反應區,針感可隨著刺激部位的不同而驅動和促使相應區域的經脈之氣循行,感傳至希望達到的髒腑、筋肉、關節,起到調整髒腑、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治療疾病作用;並且還能治療局部病症,以及和內髒有關的其他疾病。
臨床觀察說明,內髒病變時,常在脊柱兩側體表的一定部位出現陽性反應區或陽性反應物,這些陽性反應和反應物便是梅花針療法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也是治療時的重點刺激部位。人體背部正中是督脈,督脈總領全身陽經,為陽脈之海,有總督諸陽,統率、調節全身陽氣的作用;脊柱兩側為足太陽膀胱經,五髒六腑的腧穴都在該條經脈上,是五髒六腑之經氣輸注到背部的部位,這些腧穴在診斷和治療中有重要意義。
第四節 注意事項
1.治療前要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檢查,必要時要配合現代醫學檢查,盡量得到較為明確的診斷,有利於治療。
2.術前囑患者稍事休息,消除緊張情緒,放鬆全身肌肉。過度疲勞的患者不可立即施治,一定要先休息,待其恢複常態後再治療。
3.根據患者體質、性別、年齡和病情等情況來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法。
4.根據治療方案確定應刺激部位。施治時,刺激部位和麵積不宜過多,過大。對於過多的刺激部位或過大的刺激麵積,可以適當分組或分區,輪換使用,不必一次全用,保證患者安全。
5.治療時,要注意室內環境和氣溫,避開風口,以免因受涼而加重病情,影響治療。有些疾病,如高血壓病,應在安靜的室內進行,以免影響患者情緒,影響療效。
6.根據病情的緩急,注意治療的時間間隔和療程,同時要做好完整的治療記錄。
7.治療的部位和使用的器械要常規消毒以防感染。要注意無菌操作。
8.術前要檢查針具,各針的針尖必須處於同一平麵、無彎鉤、無鏽蝕。
9.首次治療的患者和小兒患者,宜用輕刺法,日後根據病情再加重力度。
10.術中,要關心患者,嚴肅認真操作,不可麻痹大意,並應隨時詢問患者感覺。若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變換手法或停止治療,並進行必要的處理。
11.叩刺時,要注意按叩刺的方向和順序進行,以免倒置或疏密不均。叩刺後,應囑患者休息數分鍾後再走,以免發生意外。
12.手法快慢、刺激強度要根據病情、體質和叩刺部位來定。一般來說,輕刺法,以皮膚沒有紅暈或以不出血為宜。重刺法,以輕微出血為度。體虛、貧血、心髒病患者,手法要輕、快。初次治療麵積不應太大,後續治療可逐漸加大叩刺範圍並增強刺激強度。
13.患兒要由家長照顧或抱好,以免因小孩哭鬧而移動體位;術者可隨時變換姿勢以適應操作需要。
14.患者體位要既舒適又便於操作。
第五節 檢查方法
患者露出整個背部和臀部,采取俯臥位,檢查時患者全身肌肉放鬆,避免過於緊張而影響檢查結果。
術者應站在患者右後側進行檢查:首先以左手拇指緊貼脊椎棘突,由上而下推壓,先從頸椎至胸椎,再從胸椎至腰椎,再檢查尾椎;待脊椎檢查完畢後,以先上後下先左後右的順序檢查脊柱兩側,並仔細觀察背腰部皮膚有無顏色改變,皮膚潮紅與否,有無皮損、脫屑、瘀點,以及有無凸起凹陷;再次檢查頭部、前胸、腹部及四肢。
檢查手法一般有叩、摸、推、壓、捏5種。
一、叩法
(1)操作方法:右手示指、中指、環指3指並攏,指尖平齊,手指屈曲,以手腕活動的力量做彈叩動作。叩時,多由上而下,如叩脊柱先從胸椎向下叩至腰、骶部(圖1-3)。
(2)檢查部位:以脊柱兩側為主,其次為胸、腹。
(3)注意要點:指端與被叩部位垂直,用力不能太大或不及,要求均勻,快起快落;叩診時要與鄰近部位上下左右比較,便於鑒別正常或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