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摸法
(1)操作方法:用手掌觸摸患者一定部位的皮膚;或用拇指、示指、中指觸摸動脈;或用一二個指頭觸摸陽性反應物。本法多與推、壓法同時應用(圖1-4)。
(2)檢查部位:以脊背為主,頭頸四肢亦可應用。
(3)注意要點:認真檢查,並相互比較,以鑒別正常和病態。
三、推法
(1)操作方法:以右手或左手拇指,用恰當均勻的力量向前推動。常與摸、壓法同時應用(圖1-5)。
(2)檢查部位:以脊柱兩側為主,其他部位也可應用此法。
(3)注意要點:推力要求均勻,不可大小不一。應該先輕推,然後再逐漸用力,最後重力推動。該法主要用於檢查陽性反應物。
四、壓法
(1)操作方法:用一個或兩個手指在陽性反應物處進行按壓,多與推、摸、捏法並用(圖1-6)。
(2)檢查部位:以脊柱兩側為主,頭部、前胸、腹部、腹股溝,上、下肢等處均可應用。
(3)注意要點:根據患者體質及部位不同,施以均勻的輕、中、重3種不同壓力,但不能用力過大,造成人為的假陽性反應。陽性反應的標準:施以同樣的力,在陽性物處有酸痛之感,而在鄰近無陽性反應物處無酸痛感,僅有壓感,前者為陽性反應,後者為正常現象。
五、捏法
(1)操作方法:用拇指、示指及中指呈鉗狀捏合操作(圖1-7)。
(2)檢查部位:腹部、腰部兩側、頸部、病變局部、四肢等。
(3)注意要點:根據局部組織的薄厚,用不同的手力,尋找陽性反應物,並與對側部位進行比較。
第六節 操作方法
(一)患者體位
在檢查、施術前,患者應采取舒適、能持久、又便於術者操作的體位。在檢查、取穴、施治時,盡量少變換體位。常用體位如下。
(1)俯伏坐位:可用於治療後頭部、後頸部、肩部、背部、腰部、臀部、骶部、髂脊部等部位。這種體位最為常用(圖1-8)。
(2)正坐位:可用以治療頭部、頜下、頸部、麵部、前胸、上腹部、上肢等部位(圖1-9)。
(3)仰靠坐位:多用於頭頸部、麵部等部位(圖1-10)。
(4)側伏坐位:多用於麵部及頸部的一側、四肢的外側等部位(圖1-11)。
(5)屈肘俯掌位:治療上肢手背麵等部位(圖1-12)。
(6)屈肘仰掌位:治療上肢手掌側等部位(圖1-13)。
(7)屈肘拱手位:治療上肢外側等部位(圖1-14)。
(8)仰臥位:常用來治療頭麵部、腹部、前胸、上肢、大腿及小腿前側和內側部等(圖1-15)。
(9)俯臥位:常用來治療背部、臀部、大腿和小腿後部、肩部、肩胛骨周圍區等(圖1-16)。
(10)側臥位:常用來治療髖部、髂脊部、臀部、側腰部、腋窩、上肢背側、大腿和小腿外側等(圖1-17)。
(二)持針手法
持針不能過鬆或過緊。過鬆會使針具左右擺動,容易引起出血;過緊會使腕關節肌肉緊張,影響靈活運動。
1.正確的持針法 右手握針柄,用環指和小指將針柄末端固定於手掌小魚際處,針柄尾端露出手掌1~1.5厘米,再用中指和拇指夾持針柄,示指按於針柄中段。這樣可以充分靈活地運用手腕的彈力(圖1-18)。
2.手法 梅花針的手法要求用腕力彈刺。刺時落針要穩、要準,針尖與皮膚呈垂直接觸;提針要快,發出短促清脆的“嗒”的聲音。這種叩擊力量,是腕部的力量。刺時要彈刺、平刺,不能慢刺、壓刺、斜刺和拖刺。刺的頻率要均勻,不宜過快過慢,一般70~90次/分。
3.刺激強度 可分3種,如下所述。
(1)輕度:腕力輕,衝力小;叩打到局部皮膚略有潮紅為度。
(2)中度:介於輕度和重度之間;叩打到局部有潮紅、丘疹,但以不出血為度。
(3)重度:腕力重,衝力大;叩打到局部皮膚明顯發紅,並有輕微出血為度。
臨床上應根據病情、體質、部位選擇不同手法。凡是小孩、老年人、體弱和初診患者,都應采用輕度刺激;壯年、急熱性病等,一般采用重度刺激;也可以根據病情需要以及患者對針刺的耐受程度,由輕度刺激漸漸改換成中度或重度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