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內科疾病1(1 / 3)

第2章內科疾病1

第一節 呼吸係統疾病

一、感冒

(一)概述

感冒,屬於中醫“傷寒”和“溫病”範疇。是由於病毒引起的一種呼吸道傳染病。中醫認為本病是感受風寒或風熱,以及挾濕、挾暑等所致。

(二)症狀

其臨床表現以頭痛、流涕、鼻塞、噴嚏、惡寒、發熱等為主要症狀。本病的潛伏期較短,起病急驟,常以咽部粗糙感、幹燥或咽痛為早期症狀,繼而有噴嚏、鼻塞、流涕、聲音嘶啞、咳嗽、胸痛等症狀,體溫常不超過39℃,伴全身酸痛、乏力、頭痛、胃納不佳、腹脹、便秘等。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頸椎兩側及胸椎3~5兩側(圖2-1)。

(2)操作:常規消毒後采用中等強度或較重刺激手法,每日治療2~3次。

2.方法二

(1)部位:尺澤、魚際、曲池、大椎、外關(圖2-2)。

(2)操作:常規消毒後,大椎、曲池中等強度刺激,尺澤、魚際、內庭、外關輕刺激,以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3.方法三

(1)部位: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背部的循行路線)(圖2-3)。

(2)操作:消毒後采用梅花針叩刺,自上而下,手法宜輕快,每日治療1次,7次為1個療程。

患者宜多參加體育活動,進行耐寒鍛煉,以增強體質。戒煙,加強勞動保護,防止有害氣體、酸霧和粉塵等外逸,危害健康。雙手摩擦迎香和風池穴,直至皮膚發熱,每日2~3次,對於常患本病者,可起到預防作用。

二、支氣管哮喘

(一)概述

由於支氣管痙攣,而發生陣發性呼吸困難,呼氣延長,喉中有哮鳴聲是本病的主症。多發生於體質過敏的人,因花粉、魚、蝦等過敏而引起,每因氣候變化,上呼吸道感染,情緒波動而誘發。本病屬於中醫學“哮病”“喘證”“痰飲”範疇。

(二)症狀

表現為反複發作性喘息、呼氣性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等症狀,常在夜間和清晨發作或加劇。常常出現廣泛多變的可逆性氣流受限,多數患者可自行緩解或經治療緩解。某些患者在緩解數小時後可再次發作,有些青少年,其哮喘症狀表現為運動時出現胸悶和呼吸困難(運動性哮喘)。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肺俞、定喘、尺澤、列缺、豐隆、外關(圖2-4,圖2-5)。

(2)操作:穴位進行常規消毒後,采用梅花針叩刺上述穴位,以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3 次為1個療程。

2.方法二

(1)部位:肺俞、大椎、風門、定喘(圖2-6)。

(2)操作:穴位常規消毒,采用梅花針叩刺上述穴位,大椎中等強度刺激,肺俞、風門、定喘輕刺激,以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3次為1個療程。

3.方法三

(1)部位:肺俞、膻中(圖2-7)。

(2)操作:穴位進行常規消毒後,采用梅花針輕叩肺俞、膻中,以皮膚潮紅為度,然後用閃火法將火罐吸附於穴位上,每次5~10分鍾,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患者應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抗病能力,避免接觸誘發因素,堅持鞏固治療,清淡飲食,忌辛辣厚味,戒煙忌酒,慎食魚、蝦、蟹等易致過敏的食物。哮喘的護理要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室內多通風換氣,避免吸入刺激性氣體和灰塵,禁止吸煙。在哮喘發作時,患者宜臥床,最好取半臥位,必要時給予吸氧,並隨時注意哮喘發作時間、持續時間、誘發因素及發作時伴有的症狀、體溫、脈搏、痰液等情況。

三、慢性支氣管炎

(一)概述

慢性支氣管炎(簡稱慢支)是指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臨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複發作的慢性過程為特征。發病年齡多在40 歲以上,隨年齡的增長,患病率逐漸增高,吸煙患者明顯高於不吸煙者,常於氣候變冷時發作。

(二)症狀

多緩慢起病,病程較長,反複急性發作而加重。主要症狀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開始症狀較微,如吸煙、接觸有害氣體、過度勞累、氣候變化或受涼感冒後,則引起急性發作或加重。或由上呼吸道感染遷延不愈,演變發展為本病,夏天氣候轉暖時多可自然緩解。咳嗽程度視病情而定,一般晨間咳嗽較重,白天較輕,晚間睡前有陣咳或排痰。起床後或體位改變引起刺激排痰,常以清晨排痰較多,痰液一般為白色黏液或漿液泡沫性,偶可帶血。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肺俞、尺澤、外關、合穀(圖2-8)。

(2)操作:常規消毒後,采用梅花針叩刺,以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2次,3日為1個療程。

2.方法二

(1)部位:肺俞、脾俞、足三裏、豐隆(圖2-9,圖2-10)。

(2)操作:穴位常規消毒後,采用梅花針叩刺,足三裏、豐隆采用中強度刺激,以微微滲血為度,餘穴輕輕敲打,每日1次,3次為1個療程。

3.方法三

(1)部位:肺俞、膻中、心俞(圖2-11)。

(2)操作:穴位進行常規消毒後,采用梅花針輕叩上述部位,以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3次為1個療程。

慢性支氣管炎早期預防是關鍵。在秋末冬初做到未病先防,加強耐寒鍛煉,如冷水擦身、擦臉、洗鼻。堅持冬季體育鍛煉,提高耐寒能力,減少感冒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機會,這不僅是預防手段,也是減少慢性支氣管炎複發,促進康複的必要手段。消除致病因素,戒煙,保暖,注意通風,避免有害氣體刺激,消除煙塵。

第二節 消化係統疾病

一、慢性胃炎

(一)概述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在各種致病因子作用下所發生的慢性炎症性病變或萎縮性病變。慢性胃炎發病率很高,並且發病率有隨年齡增長而增高的趨勢。此病無典型及特異性的臨床症狀,臨床常表現為消化不良的症狀。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脾胃虛弱而致病。

(二)症狀

進食後可覺上腹部飽脹或疼痛並加重。食欲下降、惡心、噯氣、反酸等症狀。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中脘穴、內關穴、足三裏穴(圖2-12,圖2-13,圖2-14)。

(2)操作:常規消毒後,采用輕刺激,選擇在中脘穴、內關穴、足三裏穴叩刺,分別在各穴上叩刺10~15下,至皮膚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2.方法二

(1)部位:脊柱及脊柱兩側,上下腹部,臍周圍(圖2-15,圖2-16)。

(2)操作:常規消毒後,采用輕刺激,先在脊柱上和沿脊柱兩側膀胱經循行線共3條線進行叩刺,先內後外,每條線依次從上到下叩刺3遍,叩至皮膚微微發紅即可。再叩刺上下腹部正中線即任脈循行線,叩刺3遍。以臍為中心,5厘米半徑範圍,以臍為中心予環形密集叩刺3遍,以患者舒適、皮膚微微發紅即可,每日治療1次或者隔日1次,5~10次為1個療程。

3.方法三

(1)部位:胸椎兩側華佗夾脊穴(圖2-17)。

(2)操作:常規消毒後,先選擇胸椎兩側旁開0.5寸華佗夾脊穴,采用輕刺激,用梅花針進行叩刺,每次叩刺2~3遍,再重點選擇脾俞穴、胃俞穴、第5到第7胸椎旁夾脊穴叩刺,每穴叩刺10~15下,注意手法要輕。每日治療1次或者隔日治療1次,10次1個療程。

慢性胃炎患者要注意飲食衛生並節製飲食,定時定量,不可暴飲暴食。應當少食用生冷油膩之物或辛辣酸鹹等刺激性食物,或過於粗糙幹硬、難以消化的食物。

二、胃痛

(一)概述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窩處反複發生的疼痛。痛時可牽連脅背,或兼見胸脘痞悶,惡心嘔吐,噯氣吐酸等症狀。此病是臨床常見病,男女皆可發生,以中老年人居多。中醫學認為胃痛的產生多因長期飲食不規律,饑飽失常,或飲食沒有節製,過食辛辣生冷損傷脾胃,或因情誌不暢所導致,或勞累感寒而致病。

(二)症狀

多以胃脘部(上腹部)疼痛為主要症狀。大多數患者感覺胃脘部隱隱作痛,渾身無力,精神疲憊。有些患者感覺胃脘部疼痛,痛及兩脅,口苦噯氣,或饑或飽則疼痛加劇。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中脘穴、內關穴、足三裏穴或配行間穴(圖2-18,圖2-19,圖2-20,圖2-21)。

(2)操作:采取中等刺激強度叩刺,以皮膚潮紅為度。在上述各穴位處叩刺20~30下,若效果不顯可加重刺激,以微出血為度,每日叩打1次,至治愈為止。若因生氣引起而感覺口苦噯氣可加叩行間穴,叩刺方法同上。

2.方法二

(1)部位:脊柱兩側、上腹部,重點刺激第5至8胸椎及其兩側(圖2-22,圖2-23)。

(2)操作:采取中等刺激強度叩刺,至皮膚潮紅為度。先叩刺脊柱兩側,重點叩刺第5至8胸椎及其兩側,然後對上腹部做局部刺激,每日1次,至痛止為止。

3.方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