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內科疾病1(2 / 3)

(1)部位:病變局部。

(2)操作:采取中等刺激,至皮膚潮紅為度。先以梅花針在病變局部叩打數遍後,再拔火罐10~15分鍾,每日1次,3次為1個療程。

本病的發生常與飲食、情緒、氣候變化有關,多呈節律性。患者平時要注意飲食,規律飲食,放鬆精神,舒緩情緒,時刻注意溫度變化以防止感寒受涼。

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一)概述

本病是胃腸道與胃液接觸部分的慢性潰瘍,亦稱消化性潰瘍。臨床表現以胃脘部疼痛為主要症狀,疼痛與進食有關,並伴有噯氣、反酸等。臨床多見於青壯年,在秋季和冬季容易發作。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情誌不舒、飲食失調、脾胃虛弱、血瘀經絡等因素所導致或由慢性胃炎轉化而來。

(二)症狀

胃潰瘍多在進食後30~60分鍾出現疼痛,在上腹部稍微偏左的地方可有壓痛,持續1~2小時後方可緩解;十二指腸潰瘍,多在空腹饑餓時或飯後2~4小時發作,在上腹部偏右的地方可有壓痛,進食後疼痛緩解。大多數潰瘍病都有節律性,疼痛自覺有壓迫感、膨脹感,甚至鈍痛、灼痛或劇痛,一般呈周期性發作,並且常伴有黑糞或吐血、惡心嘔吐、噯氣吞酸等症狀。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中脘穴、內關穴、足三裏穴(圖2-24,圖2-25,圖2-26)。

(2)操作:采取中等刺激強度叩刺,以皮膚潮紅為度。在中脘穴、內關穴、足三裏穴各穴位處叩刺20~30下,若在上腹部稍微偏左的地方或偏右的地方有壓痛,則加重叩擊力量,每日叩打1次,至治愈為止,5~10次為1個療程。

2.方法二

(1)部位:第5至8胸椎及其兩側、上腹部,胸背部壓痛點處(圖2-27,圖2-28)。

(2)操作:采取中等刺激強度叩刺,至皮膚潮紅為度。先叩刺第5至8胸椎及其兩側,順著椎間隙橫向叩刺20~30下,再重點刺激壓痛點處各30~40下,再然後對上腹部做局部刺激,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

3.方法三

(1)部位:脊柱兩側、上腹部,重點刺激第5至8胸椎及其兩側(圖2-27,圖2-28)。

(2)操作:采取中等刺激強度叩刺,至皮膚潮紅為度。先叩刺脊柱兩側,重點叩刺第5~8胸椎及其兩側,然後對上腹部做局部刺激,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潰瘍病患者多在第5至8胸椎及其兩側可有壓痛點,這對本病有輔助診斷和指導治療的作用。潰瘍病的疼痛,一般經針治後都能很快止痛,若堅持較長時間的梅花針治療,能獲得良好效果。

四、胃神經官能症

(一)概述

胃神經官能症是全身性疾病,與精神因素有關。臨床常表現為反複發作的胃部疼痛,或是頻繁的嘔吐,在嘔吐時胃內的食物等往往衝口而出,常有惡心、噯氣、反酸、厭食等症狀。症狀輕重不一,病程多長年累月,檢查則未見器質性病變。

(二)症狀

上腹部不定位的疼痛、胃脘部有灼熱感、噯氣、反酸、惡心、嘔吐、食欲減退,時有便秘、腹瀉,甚至全身無力等症狀,但檢查多未有器質性病變。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脊柱兩側、上腹部,並結合患者的症狀可配以某些局部的刺激部位(圖2-29,圖2-30)。

(2)操作:采用輕或中等刺激,先叩刺脊柱兩側1~2遍,重點刺激上腹部。也可結合患者的症狀,在某些局部地區做局部刺激。發作期每日治療2次,緩解期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2.方法二

(1)部位:中脘穴、內關穴、足三裏穴(圖2-31,圖2-32,圖2-33)

(2)操作:采取中等刺激強度叩刺,以皮膚潮紅為度。在中脘穴、內關穴、足三裏穴各穴位處叩刺20~30下,若在上腹部稍微偏左的地方或偏右的地方有壓痛,則加重叩擊力量,每日叩打1次,至治愈為止,5~10次為1個療程。

3.方法三

(1)部位:脊柱兩側、上腹部、臍周圍區、足三裏穴(圖2-34,圖2-35,圖2-36)。

(2)操作:用梅花針采取中等刺激強度叩刺。先叩刺脊柱兩側1~2遍,再重點刺激上腹部、臍周圍區各叩刺20~30次。亦可再對足三裏穴做局部刺激,常叩打20下左右。疼痛劇烈者可在中脘穴拔火罐10~15分鍾。每日1次,5次1個療程。

本病是臨床常見病,常因病情反複發作,經久不愈,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嚴重影響工作和學習,梅花針對本病的治療能起到顯著的療效。

五、膈肌痙攣(呃逆)

(一)概述

膈肌痙攣,俗稱“打呃”,是一種不自主的膈肌間歇性收縮而引起的疾病。是氣逆上衝,喉間呃逆不斷、聲音短促頻繁,令人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症。輕者可自行緩解,嚴重者,常發生於急性病或慢性重病的危重期,呃逆晝夜不止,間歇發作,數月不止,影響飲食和休息,非常痛苦。

(二)症狀

呃逆連連不斷。證有輕重之分,若偶然發作則大多屬輕微,若反複發作,經久不息者,多屬病重。若繼發於其他疾病中,則更重。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脊柱兩側、頸前區、背部、第8~12胸椎及其兩側,重點刺激異常變化的部位。

(2)操作:采用輕度刺激。先叩刺脊柱兩側1~2遍,重點刺激異常變化的部位。然後對頸前區、背部與第8~12胸椎及其兩側做局部刺激。每日叩打2~3次,至愈為止。

2.方法二

(1)部位:內關穴、中脘穴、足三裏穴、攢竹穴(圖2-37,圖2-38,圖2-39,圖2-40)。

(2)操作:采用中度刺激對內關穴、中脘穴、足三裏穴、攢竹穴進行叩刺,至皮膚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叩刺1次,10次為1個療程。

3.方法三

(1)部位:脊柱兩側、頸前區、鎖骨上下區、臍周圍區、上腹部、重點刺激第8~12胸椎及其兩側與異常變化的部位(圖2-41,圖2-42,圖2-43,圖2-44)。

(2)操作:采用中度刺激,先叩刺脊柱兩側1~2遍,再重點刺激第8~12胸椎及其兩側各5遍,異常變化的部位20~30下。然後對頸前區、鎖骨上下區、臍周圍區、上腹部做局部刺激,每日叩打1次,至愈為止。

患者在飲食方麵需多加注意,注意適量,不食生冷、辛辣之品。患者要保持精神舒暢,切忌抑鬱、緊張。患者要保持大便通暢。

六、神經性嘔吐

(一)概述

神經性嘔吐,並不是胃本身的病變,它多是由其他疾病累積刺激而引起的一種病症。該病原因不明,以誘發者居多。

(二)症狀

頻繁性嘔吐。即使在空腹時也容易經常嘔吐、惡心。臨床上也有限於某種食物而致嘔吐的。嘔吐發作時間以早晨及胃空虛時居多。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脊柱兩側、頸前區、鎖骨上下區、臍周圍區、上腹部、重點刺激第8至12胸椎及其兩側與異常變化的部位(圖2-45,圖2-46,圖2-47,圖2-48)。

(2)操作:采用中度刺激,先叩刺脊柱兩側1~2遍,再重點刺激第8~12胸椎及其兩側各5遍,異常變化的部位20~30下。然後對頸前區、鎖骨上下區、臍周圍區、上腹部做局部刺激,每日叩打1次,10次為1個療程。

2.方法二

(1)部位:內關穴、中脘穴。嘔吐時配以大陵穴(圖2-49,圖2-50圖2-51)。

(2)操作:采用中度刺激強度,在內關穴、中脘穴處各叩刺20~30下。嘔吐時加配穴,用重度刺激強度,叩至微微出血為度,每日叩打1次,10次為1個療程。

患者在飲食方麵需多加注意,以易消化而水分少的食物為宜,注意適量,不食生冷、辛辣之品。患者要保持安靜,避免精神上的刺激,切忌抑鬱、緊張。患者要保持大便通暢。

七、反胃

(一)概述

反胃,亦稱胃反,屬於現代醫學幽門梗阻的範疇。常見於消化性潰瘍、胃癌、十二指腸結核等引起的幽門或十二指腸梗阻。中醫學認為,本病常因飲食不當、饑飽失常等病因損傷脾胃而不能消化食物,食物內留,最終全部吐出。

(二)症狀

進食後飲食停留於胃中,隔幾個小時後吐出,吐出物都是未消化的食物,甚至出現在晚上吐出早晨的食物,在早晨吐出昨日晚餐的食物。本證多由脾胃病發展而來,如果病程較長,則預後往往不良。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沿腹部正中線叩刺,並配以內關穴、足三裏穴(圖2-52,圖2-53,圖2-54)。

(2)操作:采用中等刺激,在內關穴、足三裏穴處叩刺20~30下和腹部正中線上叩刺2~3遍。若效果不顯著則用重度刺激強度,叩至微微出血為度,每日叩打1次,10次為1個療程。

2.方法二

(1)部位:以腹部正中線叩刺為主,並叩刺脊柱兩側(圖2-55,圖2-56)。

(2)操作:采用中等刺激,在腹部正中線上和脊柱兩側各叩刺2~3遍。若發現感覺異常點則可加大刺激量。若效果不顯著則用重度刺激強度,叩至微微出血為度。每日叩打1次,10次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