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婦產科疾病
一、月經不調
(一)概述
月經的期、量、色、質出現異常者,並伴隨其他身體不適症狀稱為月經不調。它包括以月經周期異常為主的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不定期以及以經量異常為主的月經過多、過少以及月經色質的改變。
(二)症狀
1.月經先期 月經周期提前7日以上,甚至10餘日,連續發生2周以上者。
2.月經後期 月經周期推遲7日以上,甚至10餘日,連續發生2周以上者。
3.月經先後無定期 月經時前時後不定期,經量多少不一,連續發生2周以上者。
4.月經過少 月經周期正常,經量很少,甚至點滴即盡。
5.月經過多 月經周期正常,經量增多或行經時間變長。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第2腰椎以下腰骶部督脈和腰骶椎兩側的膀胱經循行路線(圖3-1)。
(2)操作:采用輕至中度叩刺強度,沿第2腰椎以下腰骶部所描述的經絡循行叩刺,共5條線,叩至皮膚稍紅為止,每日叩打1次,每周叩打3次。
2.方法二
(1)部位:下腹部任脈循行部位(圖3-2)。
(2)操作:采用輕度刺激,沿下腹部所描述的經絡循行進行叩刺,每次叩刺3~5遍,依個人耐受為度,叩至皮膚稍紅或者痛減腹部舒適即可。重點叩刺氣海、關元、中極穴,每穴每次叩擊20~30下。每周叩刺3次。
3.方法三
(1)部位:關元穴、三陰交穴、血海穴(圖3-2,圖3-3,圖3-4)。
(2)操作:在穴位上采用中等刺激叩刺,每次每穴叩刺20~30下。每日1次,每周叩刺3次。
4.方法四
(1)部位:膝關節以下小腿內側足三陰經(肝、脾、腎經)經絡循行處(圖3-5)。
(2)操作:在膝關節以下小腿內側沿經絡循行以輕、中度刺激叩刺3~5遍,至皮膚發紅即可。每日進行1~2次,隔日1次。月經先期配太衝穴、行間穴。月經後期配氣海穴、關元穴。每穴每次叩擊20~30下,隔日1次。
(一般不在月經周期進行治療,經早、經遲、經亂可於每次月經結束後開始治療,至下次月經開始時停止。月經過少過多也可在經期治療。一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2~3個療程)
中醫認為此病與肝脾腎及衝任二脈失調有關。梅花針治療可起到活血化瘀,調和經絡氣血等藥物治療達不到的作用。治療時需注意經期衛生,保持心情愉快。經期忌食生冷辛辣食物,冬天注意保暖。平時加強鍛煉,增強體質。若幾次治療後效果不明顯,應至正規醫院做相關婦科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
二、痛經
(一)概述
痛經是婦科常見疾病之一,指婦女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腰骶部酸痛,甚至疼痛難以忍受稱為痛經。西醫將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種。原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以青少年女性多見,梅花針治療原發性痛經效果好。中醫認為痛經的產生和個人生活習慣、體質因素、情緒變化有很大關係。若月經期間受涼或平時貪食生冷或經前情緒緊張都會導致月經期間經血運行不暢而致月經期間腹痛。
(二)症狀
月經期間或月經前後下腹部脹痛或劇痛為主要表現,腹痛可放射到腰骶部、大腿內側。可伴有惡心嘔吐,手足發涼等全身不適症狀。嚴重者甚至可發生突然暈倒。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腰骶椎及其兩側膀胱經、肚臍周圍、雙側腹股溝處(圖3-6,圖3-7)。
(2)操作:采取輕至中等刺激強度叩刺,以皮膚微紅為度。先叩刺腰骶椎及其兩側膀胱經共5條線,先中間後兩邊進行叩刺,每條線叩刺3~5遍,再對肚臍周圍約10厘米範圍內做環形叩刺,再沿大腿內側、雙側腹股溝處叩刺3~5遍。一般於經前1周開始治療。每日叩刺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