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辨髒腑經絡先後受病脈證1(2 / 3)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幹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髒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髒腑之文理也。(第一2)

【釋疑解惑】

(1)怎樣理解“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答:①“夫人稟五常”,強調人的生存必須依順自然界,即“五常”。②“因風氣而生長”,是舉例自然“風氣”助人以生存,沒有自然的“風氣”,人無以生存。③“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即自然萬物既是人生存的必備條件,又是引起人發病的重要因素,譬如自然的“風氣”太過能致病,不及也能致病。④“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再次舉例自然之水既是生命之源,又是害人之源,對此要辨證地對待。⑤用這一辨證思想指導臨床,盡可能要考慮到因自然之氣的變化來用藥,以提高治療效果。

(2)怎樣理解“若五髒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答:①“五髒元真通暢”,即五髒六腑氣血陰陽調和是人體健康的基本保障。②“人即安和”的前提是“五髒元真通暢”,在辨治五髒六腑病證時,合理地調理氣血陰陽,是促進疾病向愈的重要保證。

(3)怎樣理解“客氣邪風,中人多死”?

答:①“客氣邪風,中人多死”,是指五髒六腑夙有舊疾,又遭受疫力“客氣邪風”,勢必導致病情危重,難以救治。②如病人五髒六腑夙有舊疾,隻有避免疫力“客氣邪風”侵入,才能防止疾病發生其他變化。③“中人多死”,是五髒六腑夙體正氣不虛,複因疫力“客氣邪風”過於凶猛而侵入,導致病證急重難治。

(4)怎樣理解“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髒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答:①“千般疢難,不越三條”,即從宏觀角度分析疾病致病因素盡管有許多,但歸納原因不超過3種。②“經絡受邪,入髒腑,為內所因也”,是強調外邪乘髒腑夙有失調或夙有舊疾而侵入,突出外因通過內因而發病。③“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即夙體髒腑經脈氣血陰陽失調,又受到外邪的侵入,重點指出內因是外因致病的重要因素。④“房室、金刃、蟲獸所傷”是說雖然人體髒腑無功能失調或舊疾,但若有房勞過度,或金刃外傷,或蟲獸所傷,也會導致疾病發生,強調從特殊致病因素考慮辨治複雜多變的病證具有重要指導意義。⑤“以此詳盡,病由都盡”,即盡管致病原因有許多,但從內因、外因以及特殊致病原因考慮,就能辨清病變證機與病證表現。

(5)怎樣理解“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幹忤經絡”?

答:①“人能養慎”是倡導養生防病的重要性,養生包括心理養生、社會養生、身體養生、飲食養生、起居養生等,對此若能慎中又慎,才能防止疾病發生。②“不令邪風幹忤經絡”,強調除了養生防病外,還要防止外邪侵入而致病,這對預防疾病的發生也至關重要。③這句話強調既要重視養生,又要防止外邪侵入,隻有二者相互結合,才能真正做到避免疾病發生。

(6)怎樣理解“適中經絡,未流傳髒腑,即醫治之”?

答:①這句話強調疾病無論在髒腑,還是在經絡,治療都宜早不宜遲,防患於未劇。②“未流傳髒腑”,強調無論病在經絡,還是在髒腑,都會不斷發生變化,或由輕轉重,或由此及彼,突出治病防變的重要性。③“即醫治之”,強調有病即治,不可延誤病情;否則,髒腑病可能在髒腑之間發生變化,亦可能由髒腑而轉變為經絡病,對此都要引起高度重視。

(7)怎樣理解“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

答:①這句話主要提示,治病必須做到病初即治,這樣既能減輕病人身體痛苦,又能減輕其心理壓力。②另外,治病除了用藥治療,最好還要配合“導引,吐納,針灸,膏摩”等方法,更有利於疾病早日康複。③“勿令九竅閉塞”,強調人體氣血經脈貴在流通暢達,通暢則百病無以從生,不通暢則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

(8)怎樣理解“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

答:①“更能無犯王法”,強調治病用藥雖然重要,但順應自然規律也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②“禽獸災傷”,強調自然災害以及禽獸所傷也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對此若能積極預防,則能避免疾病發生。③“房室勿令竭乏”,強調房事貴在適中,切忌太過,否則,易使陰精虧損、抵抗力降低而容易產生疾病。

(9)怎樣理解“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

答:①這句話強調飲食五味既是人生存的必備物質,又是致病因素;飲食五味太過與不及,都會引起人體陰陽平衡失調。②飲食冷熱適度有常,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養生的需要。強調合理調配飲食五味對治病亦非常重要。

(10)怎樣理解“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答:①“不遺形體有衰”是強調重視養生而保持身體正氣不被損傷,才能防止疾病發生。②“病則無由入其腠理”強調正氣虛弱是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而正氣強盛則是防止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決定因素,重點突出重視調養正氣對治療至關重要。

(11)怎樣理解“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髒腑之文理也”?

答:①“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是說“腠”是人體氣機升降運行的重要通道。②“為血氣所注”,強調“腠”既是氣血運行、灌注之處,也是邪氣乘機侵入的途徑。③而“理者,是皮膚髒腑之紋理”則強調皮膚髒腑的紋理是人體結構的基本單元與要素。

三、望麵色及形態主病

【仲景原文】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於麵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雲腹中泠,苦痛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痙,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第一3)

【釋疑解惑】

(1)怎樣理解“病人有氣色見於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