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證與心氣虛證相兼,禁單用汗法
【仲景原文】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者,便自汗出愈。(49)
太陽病證與營血不足證相兼,禁單用汗法
【仲景原文】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所以然者,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50)
太陽病證與陰津不足證相兼,禁單用汗法
【仲景原文】咽喉幹燥者,不可發汗。(83)
太陽病證與下焦濕熱證相兼,禁單用汗法
【仲景原文】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84)
太陽病證與瘡家相兼,禁單用汗法
【仲景原文】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痓。(85)
太陽病證與陰虛火旺證相兼,禁單用汗法
【仲景原文】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 ,不得眠。(86)
太陽病證與氣血虛弱證相兼,禁單用汗法
【仲景原文】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憟而振。(87)
太陽病證與陽虛證相兼,禁單用汗法
【仲景原文】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88)
太陽病證與脾胃寒證相兼,禁單用汗法
【仲景原文】病人有寒,複發汗,胃中冷,必吐蚘。(89)
以上九條原文,釋疑解惑詳見太陽病兼證相關內容。
(三)太陽溫病證
1.太陽溫病證基本脈證及誤治的變證
【仲景原文】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釋疑解惑】
(1)怎樣理解“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答:①仲景論“太陽病”而強調“發熱而渴”是為了突出辨太陽溫病證的審證要點。②辨識“發熱而渴”的核心是突出辨太陽溫病證病變證機以熱傷津為主。③“不惡寒”,不能局限於病證表現沒有惡寒,而是指惡寒程度比較輕。④“此為溫病”是強調辨太陽溫病證基本脈證的重要性與臨床指導性。
(2)怎樣理解“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答:①“若發汗已”,強調太陽溫病證有類似太陽傷寒證、或太陽中風證的表現,太陽溫病證初期,病為受涼而發病,因口渴不明顯,所以很容易將風寒性質太陽病辨為太陽溫病證。②“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強調太陽溫病證的發病原因是夙體有熱,外感風寒,病理演變以熱為主,若從風寒而選用辛溫如麻黃湯或桂枝湯,必定會加重病情,從而加劇發熱。③“風溫”,即太陽溫病證因誤治而引起病證發生變化。
(3)怎樣理解“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答:①根據仲景論“風溫為病”的病證表現,辨“風溫”即陽明熱盛證。②“脈陰陽俱浮”的病變證機是陽明熱盛,湧動氣血而迫於外。③“自汗出”的病變證機是陽明熱盛迫津外泄。④“身重”的病變證機是陽明熱盛,鬱遏氣機。⑤“多眠睡”的病變證機是熱傷氣而困神。⑥“鼻息必鼾”的病變證機是鬱熱阻遏肺竅。⑦“語言難出”的病變證機是熱擾心神使其不得主其竅。
(4)怎樣理解“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答:①“若被下者”,強調陽明熱盛證有類似陽明熱結證的症狀,若將陽明熱盛證誤認為陽明熱結證,用下法治療陽明熱盛證,因人體質不同會引起不同的病證。②“小便不利,直視失溲”的病變證機,或是熱傷心腎之陰,肆虐神明;或是陽虛寒凝,神明失主。③辨治少陰熱證,少陰寒證,必驗舌脈,才能辨清病變證機。
(5)怎樣理解“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
答:①“若被火者”,突出少陰熱證有類似少陰寒證的症狀,若將少陰熱證誤為少陰寒證,用“火”法或溫熱藥治療,必定以熱助熱而導致病證發生變化。②“微發黃色”的病變證機,或是熱毒熏蒸於外,或是陽虛氣血不得外榮。③“劇則如驚癇,時瘛疭”的病變證機,或是熱擾於肝,肆虐筋脈;或是寒濕困擾,浸淫筋脈,欲明病變證機寒熱屬性,必驗舌脈與渴否。
(6)怎樣理解“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答:①“若火熏者”,強調厥陰肝熱證有類似厥陰肝寒證的症狀,若將厥陰肝熱證誤為厥陰肝寒證,用“火”法或溫熱藥治療,必定以熱助熱而導致病證發生變化。②“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重點突出一次錯誤治療,尚可能有挽回的餘地,若反複治療錯誤,則會導致病情危重,難以救治。
2.太陽溫病證的證治及治禁
【仲景原文】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27)
【釋疑解惑】
(1)怎樣理解“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答:①根據仲景論“太陽病”的病證表現,重點指出辨太陽溫病證的基本思路與方法。②辨識太陽溫病證的基本思路是夙體有熱、複感外邪而演變為太陽溫病證。
(2)怎樣理解“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答:①“發熱惡寒”是太陽病的基本脈證。②“熱多寒少”是發熱症狀較惡寒明顯。③辨識“熱多寒少”,即以“熱”突出病變證機是熱傷津,病以口渴,舌紅,苔黃為主。
(3)怎樣理解“脈微弱者,此無陽也”?
答:①“脈微弱”臨床意義有二,一是脈微弱是脈略微弱,病變證機是正氣略有虛弱,治療應當兼顧正氣;二是脈既微又弱,病證表現是太陽溫病證與陽氣虛弱證相兼,病變證機是太陽溫病衛熱營灼,正氣虛弱,治療既要解表清熱,又要補益正氣。②“此無陽也”,即突出病是表裏兼證,病變以陽虛為主,即使太陽溫病證比較重,治太陽溫病證也要兼顧陽虛。
(4)怎樣理解“不可發汗”?
答:①“不可發汗”是強調陽虛證之惡寒與太陽病類似,對此一定不能用發汗方藥。②“不可發汗”指病是太陽溫病證與陽虛證相兼,治療必須兼顧表裏,不能僅用發汗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