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疾病的治療與養生
你有沒有在胃痛、反酸的時候,自己到藥店買點胃藥對付一下,過後不痛了,也就忘了;你有沒有腹瀉了,自己找點消炎藥吃吃,腹瀉止住了也就過去了;你有沒有便秘了,就泡點番瀉葉茶喝喝?或者自己吃點牛黃解毒片、三黃片之類的,瀉一瀉?上述幾種情況你不一定都會遇到,但至少會遇到其中一種,而且你一定覺得這幾種情況都很正常,你周圍的人,都是這麼幹的……你讀了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席健康科普專家唐旭東教授科學、客觀的介紹,也許你會覺得生活中某些地方該改改了……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醫脾胃病科醫生,西醫叫消化科醫師,主要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防治消化係統疾病的醫療保健、科研和教學工作。
1.談談怎樣看待中醫藥
新中國成立前,許多人對中醫有偏見,甚至部分人想取締中醫。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中醫學的繼承和發展。今天看,科學地認識中醫藥,科學地選擇中醫藥,科學地應用中醫藥,是關乎民眾健康的大事,更是我國醫療保健的特色。
中醫號脈,中醫用常見的植物、動物等的某些部位入藥,中藥房的設置和中藥飲片(老百姓叫中草藥)的服用完全不同於西藥房,從中藥黃連中提取出來的黃連素,以及從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在國內外非常受歡迎。這些在外國人、現代人看來,中醫真是有點神秘和神奇!
◆如何認識中醫、西醫的差別
中、西醫確實有差別,這個差別來源於古代東、西方社會與科學發展的差異。醫學是在時代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社會製度等發展、影響的背景下形成的。中、西醫學的差異,打個比方,就好像兩台照相機,處於不同的位置得到的影像有一定的差異,但它們麵對的東西並沒有變化。
對於像我這樣從事中醫藥研究工作的人來講,可能要理性地對待中醫的定位,承認、看清兩者的差異,思考如何在比較兩門醫學的同時,發揮特長,彌補不足。
中、西醫學雖然都是自然科學,但中醫學可能跟中國傳統的社會科學結合得比較多,尤其是傳統的哲學,特別講究哲學的思辨,特別講究宏觀的整體,特別講究臨床經驗,注意觀察外在的表征。西醫經曆過中世紀的黑暗,尤其在文藝複興後,非常注重對自然科學的汲取,所以技術、理論發展迅速,我們現在看到的CT、影像、核磁、超聲波檢查都是醫學與自然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的成果。
我們如何將中、西醫很好地結合,優勢互補,發展中醫藥學?從信息論、控製論原理看醫學實踐,生命科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難以做到完全打開。
如果能夠完全解明生命運行機製和規律就是白箱,如果機製不明就是黑箱,如果解決了一部分就是灰箱。我認為灰箱方法和黑箱方法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以還原論的方法把所有的生命現象都解明,願望是好的,但是不太可能,因為生命現象是非常複雜的。
中醫藥學的發展經曆了數千年,主要來源於臨床實踐,而西醫學更多的是先在實驗室研究取得成果,包括對藥物進行化學修飾,再到臨床進行試驗,古代中醫學沒有這個環境,幾千年來通過人身上的實踐,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我覺得這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是我們祖先拿生命換來的智慧結晶。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在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古墓中就專門記載了中草藥青蒿;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有青蒿絞汁內服治療瘧疾的記載。青蒿中的青蒿素具有良好的抗瘧活性,比現有的西藥抗瘧效果還好。
再譬如,大家知道砒霜和雄黃治療白血病,五六十年代中醫就有應用研究,但副作用特別大,到底是什麼原因?衛生部長陳竺院士解明了砒霜是三氧化二砷的分子藥理學作用機製。而中藥驗方通過雄黃和青黛的6∶1配伍,明顯地降低了雄黃的毒性,提高了療效,進入白血病細胞的硫化砷含量明顯增多,這種中藥配伍的經驗多麼高貴和神奇!讓我們後輩讚歎不已。
再舉一個例子,運用中醫的火針療法治療帶狀皰疹,止痛效果非常好,什麼原理還沒有解明;夏秋季如果吃東西太雜,容易腹瀉,服點藿香正氣水(軟膠囊)效果很好。這些治療技術,曾經,而且今後也會惠及眾多的老百姓。
我想,中醫的基本特點就是:在我國土生土長,主要來源於人體醫療衛生實踐經驗的總結。治療的工具主要是運用中草藥(中醫院稱之為中藥飲片),組成因人而異的中藥複方,或用固定的方劑做成中成藥,還有針灸、推拿等很多非藥物療法,來進行治療和預防,強調人是個有機整體,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個體化治療。當然這個個體化治療還沒有精確到搞清複方藥物代謝——那麼多成分什麼時候到達肝髒和腎髒,什麼時候排泄,但還是強調了個體化診療的把握。
當今,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對疾病譜的改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解放初期,由於經濟社會不發達,主要疾病譜或者說醫療衛生工作的主要對象是感染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和營養不良,主要是生物致病因素。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衛生條件有了巨大的改善,醫療與保健的對象更多的是慢性、非傳染性、多因素疾病以及意外傷害(交通事故),譬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慢性胃炎等慢病,不再是單純某種病菌導致的疾病,而是飲食、起居等不良生活行為、心理壓力、社會因素等造成的,所以說,醫學模式由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我們不但要關注生物致病因素,更要重視社會醫學、行為醫學、環境醫學的內容,健康教育宣傳是重要的防病手段和途徑。
對於上海、北京等比較發達的大中城市,更多的是講促進健康,把重心前移,更好地做好保健,重視養生,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預防疾病的發生,也就是說促進健康是最重要的任務。
我國慢性病的患病率非常高,慢性病的特點,除了不良生活習慣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外,社會因素、心理因素也非常重要。譬如1973年就有美國專家做過研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失業、喪偶對我們的身體的影響是很大的,特別容易誘發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對全球主要死亡原因的歸因調查顯示,除了生物因素、環境因素的影響外,行為生活方式的影響占到60%。
慢性退行性疾病的發生有非常多的原因,如受情緒、飲食、藥物、生長環境、氣候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且得病後很難治愈,容易複發,單純用藥物治療比較困難,病人和醫生良好的合作對控製病情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來講,對疾病的認識,實際上就是整個生物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功能失調或失敗。另外,我國很多城市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占到10%以上,尤其像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老領化更加明顯。做好預防和養生,對於減少和延遲心腦血管、腫瘤等重大疾病的發生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中醫藥強調辨證論治,也即強調因人、因地、因時製宜,采用個體化的治療和預防,運用具有多靶點、多途徑作用機製的中藥複方製劑,治療多因素導致的以機體失調的亞健康和慢性病,是非常合適的,也是大有可為的。
2. 認識胃腸道疾病的特點
我介紹一下慢性胃腸疾病的特點。胃腸道大概有六七米長的管腔係統,另外還有兩個大的腺體,類似於化工廠,一個是肝髒、一個是胰腺,還有主要起儲存作用的器官膽囊。胃腸疾病最常見的主要是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腹瀉與便秘、消化性潰瘍等,發病率很高,症狀繁多,跟精神因素密切相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