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疾病的治療與養生(2 / 3)

另外,慢性胃腸疾病的症狀特點繁多,而且重疊在一起,譬如慢性胃炎除了上腹痛、脹等胃脘部症狀外,還常伴有下腹脹痛、腹瀉或便秘等腸道症狀。根據學者的研究報道,有23%~48%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有腸易激綜合征,也就是說在表現為上腹飽脹或疼痛、噯氣、燒心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伴有腹瀉或便秘、下腹部腹痛和腹脹;1/3~4/5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伴有功能性消化不良。

近幾年,消化內科專家的研究顯示,慢性胃腸疾病的繁雜症狀與胃腸道的動力、內髒器官的高敏感性、神經內分泌等因素有關,情況比較複雜,我們在治療上要解決這麼多複雜的問題,仍然依靠單靶點、單因拮抗的治療模式確實有很大的難度和問題。

對慢性病,尤其是慢性胃腸疾病、功能性疾病,如果從症狀入手,從症狀表現來進行針對性的聯合用藥治療是正確的,而這恰恰是中醫辨證論治與中藥複方療法的長處。

慢性胃病,通常的治療方法是消除致病因素,削弱攻擊因子,譬如殺滅幽門螺杆菌,抑製胃酸分泌,尤其是減少胃酸對黏膜的刺激,對黏膜糜爛、對潰瘍創麵的損傷;還要增強胃黏膜的防禦功能,調節胃腸運動等。

很多慢性病病人,可以自己到藥店買藥,自己治療,但應該注意在醫生的正確指導下規範用藥、科學用藥,尤其對於長期治療的患者,避免出現過度使用抑酸藥,過度使用抗生素,過度使用刺激性瀉藥。

3.反酸、燒心是胃酸過多嗎?需要用抑酸藥嗎?

胃的消化包括化學性消化和物理性消化。化學性消化第一關實際上是口腔的唾液,食物到胃裏後,主要是胃黏膜壁細胞分泌的鹽酸和主細胞分泌的胃蛋白酶。當然,細嚼慢咽與胃內有效地研磨是重要的物理性消化。

胃不是吃了飯立刻排空,從胃大彎上1/3與下2/3交界處,有一種細胞1分鍾發出3次衝動,形成胃的3次節律性收縮,收縮到胃的下口(幽門)後不讓它出去,再折回來,再收縮,一直研磨成細小的食糜才能排入腸道。

如果胃的幽門特別鬆弛,食物進入腸道的速度加快,容易增加了腸道的負擔。所以我們講正常的蠕動和收縮是非常必要的,而胃黏膜分泌的鹽酸,作為化學消化的重要成分,也是非常必要的。

造物主造人很神奇,到進餐的時候,當聞到香味,大腦就產生條件反射,立刻就會分泌很多的消化液和胃酸;你吃了一小碗紅燒肉,經過口腔咀嚼送到胃裏,經過鹽酸和胃蛋白酶對它的化學性消化,同時胃酸進入十二指腸可以刺激化學感受器,促進胰腺的分泌和膽囊的排泄,把胰澱粉酶、脂肪酶和膽汁釋放到腸腔,以促進腸道的消化和吸收。

正常的胃酸分泌還可以維持胃內酸性環境,減少有害微生物的存在。

但是,過度的或不規律的胃酸分泌可以造成胃黏膜的損害,餐前空腹胃內的pH可以達到3,試想一下這種酸度腐蝕性是很強的。胃黏膜有炎症的情況下,酸的存在會加重患者燒心、上腹脹痛等症狀。胃食管反流主要指胃酸或酸堿混合向食管反流,胃與十二指腸潰瘍都與酸有關。

抑製胃酸分泌對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都能起到明顯的療效,一天當中抑酸作用持續的時間越長,潰瘍與黏膜糜爛的痊愈率越高,抑製胃酸分泌對治療與酸相關疾病效果都非常好。

現代醫學在抑酸藥物研究方麵,有了很大發展,現在抑酸藥非常豐富了,根據胃黏膜壁細胞泌酸的受體機製,有很多種抑酸藥,抑酸作用最強的是阻斷了壁細胞泌酸最終環節的質子泵抑製藥,現在用得非常廣泛和普遍,1片藥可以抑製胃酸的分泌達到17~20小時。食管、胃、十二指腸壺腹部的黏膜出現了糜爛、潰瘍,用強力抑酸藥可以使之很快愈合。

但是,我們要認識到,反酸、燒心症狀並不都是胃酸分泌過多造成的,胃黏膜的防禦能力下降、內髒的高度敏感、胃排空能力下降、胃和十二指腸蠕動的不協調、膽汁和十二指腸液的堿性物反流等,都是產生不適症狀的常見原因。而且,我們還不應該忘記,胃酸對於胃腸的正常消化能力來講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們平時在治療酸相關疾病的過程中,要防止長時期地過度使用強力抑酸藥,避免單純地抑酸治療。

據有關報道,英國、澳大利亞的慢性胃病患者都存在相當比例的過度使用強力抑酸藥——質子泵抑製藥的現象。研究認為應該降階梯使用抑酸藥(如先強後弱、逐步減量等),或按需使用。假如,我患了胃食管反流病,食道黏膜出現糜爛,可以使用強力抑酸藥——質子泵抑製藥2~4周,基本可以治好,然後可以減少劑量或換成輕度抑酸藥,並逐步停藥。否則,長期服用可能以後停不了藥,甚至造成藥物依賴,帶來負麵作用。再如,青壯年病人患了胃食管反流病(非糜爛性反流病),原本餐前食欲很好,pH可以達到3,長期使用強力抑酸藥後,pH長期在6左右,以後停藥,pH到4~5就受不了,無法停藥,而且換一般的抑酸藥都不行,所以不要濫用抑酸藥物。

中醫藥在這方麵的治療,不是單純地抑製胃酸分泌,而是通過中藥複方進行調整食管胃腸的運動、分泌、協調性等諸多方麵,達到治愈的效果。最突出的例子是中醫藥調整人的胃腸功能狀態,譬如,有的患者有燒心、泛酸、胸痛等症狀,同時伴有特別容易饑餓、餐前嘈雜或提前饑嘈的特點,中醫辨證往往認為是由於胃熱亢盛或肝胃鬱熱造成了消穀善饑,通過采用清肝泄熱和胃的方藥治療,1~2周後病人就不再那麼容易餓了,而且服藥幾周,停藥也沒有依賴、“反跳”等問題,就像病人說的“狀態調整過來了”。

4.胃腸道疾病濫用抗生素後果嚴重

大家知道,自20世紀以來,醫學上最突出的貢獻之一就是抗生素的不斷發明和更新,使很多生物因素造成的疾病得到了有效控製,對於人類的健康與發展功不可沒。但是,我們對抗生素的使用應該合理。

哪些胃腸疾病經常使用抗生素呢?一是幽門螺杆菌感染的相關胃病,譬如確診為消化性潰瘍活動期、慢性胃炎活動性炎症、胃黏膜腺體萎縮背景下出現了癌前病變異性增生,都應該規範地進行殺滅幽門螺杆菌的治療。二是當出現急性腹瀉的時候,一查大便裏有白細胞,應該使用諾氟沙星、氧氟沙星、黃連素這樣的殺菌藥。

對於細菌,應該殺滅的、必須殺滅的,一定要殺滅;可殺可不殺的要權衡利弊,由於飲食不節造成的消化不良,大便泄瀉,如果常規檢查沒有細菌感染,就不要使用抗生素;如果僅僅是因為受涼,服一點藿香正氣水或軟膠囊就可以了。

我一定要提醒朋友們注意的是,腹瀉是否用抗生素的問題,腹瀉應該到醫院看一看,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尤其對中年以上的患者,短期出現腹瀉要查大便常規,如果出現紅細胞那就是一個警告信號,應該做腸鏡,除外糜爛、潰瘍、腫瘤等器質性疾病。

正常人的胃裏也有10%左右的幽門螺杆菌感染,而且不同的菌株的毒力也不一樣,不是必須要殺滅的,不要隨意使用抗生素。長時間口服二三種抗生素,甚至反複使用,對於腸道的微生態影響很大。腸道的生態環境被破壞了,容易導致便秘或腹瀉。腸道理化環境的改變,也可能促進其他疾病的發生,包括增加大腸癌發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