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疾病的治療與養生(3 / 3)

對幽門螺杆菌檢測有很多方法,有的靈敏度比較高,有的靈敏度比較低,而且感染了幽門螺杆菌,血清抗體可以保持1~1.5年的時間,不要隨意地反複地使用抗生素,即使需要殺滅,也要注意到幽門螺杆菌檢測的敏感性、特異性,還要解決耐藥問題。

配合運用中藥製劑不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狀,而且可以減少耐藥,這在很多係統的感染治療研究中已經證明。

5.便秘者使用瀉藥當謹慎

慢性便秘是很常見的,亦即常說的習慣性便秘。造成慢性便秘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因為城市生活壓力大,節奏快,早上爬起來就要上班,中午休息隻有30分鍾或1小時的時間,體力勞動和休閑活動時間減少,經常坐著,影響到腸道的蠕動。另外,食譜也發生了改變,蛋白質、脂肪攝入量明顯加大,增加了胃腸的負擔。很多人,沒有養成良好的起居與排便的習慣。

結腸的運動特點,有搓揉性的“囊袋狀運動”以及推進性蠕動兩種方式,排便主要靠推進性蠕動,推進性蠕動在兩個時段最活躍,一個是我們早上在床上醒了,躺著的那一會兒;第二是頭尾反射,即進食後,大腸的推進性蠕動馬上活躍起來。所以,很多慢性腹瀉病人一是“雞鳴瀉”,早上起來就腹瀉,第二是“兜不住”,吃了飯就往廁所跑。對於便秘患者來說,早上的時間是你自己可以控製的,而白天往往由於時間不能保證,耽擱了及時排便,所以應該利用人體生物鍾的規律,養成早上如廁排便的習慣。

治療便秘有很多藥物,臨床上常用的是容積性瀉藥和刺激性瀉藥。

刺激性瀉藥不適合長期使用,否則,造成藥物依賴。長期使用刺激性瀉藥可以使得腸壁神經叢受損,甚至會造成結腸黑變病,造成結腸黏膜增生活躍,從而增加大腸癌發病的概率。

目前社會上濫用刺激性瀉藥的情況還是比較普遍的。十個人中少說也有二三個人便秘,大便幹了就到藥店買各種瀉藥,很多是刺激性瀉藥,譬如含有大黃、番瀉葉等的中成藥都屬於。

到歐洲看病,慢性便秘,醫生給你開的是那些不被腸道吸收、增加腸道容積的纖維素等容積性瀉藥,而不是刺激性瀉藥。

慢性便秘,要把藥物治療與飲食起居調攝結合起來,應該進行很好的休閑、放鬆運動,跑步、散步對腸道蠕動與排便都有好處的。

同樣是水果,香蕉、梨是涼性的,比較有助於排便;而橘子、蘋果則酸收,不利於便秘;同樣是纖維素,多吃芹菜、白菜、粗糧就容易排便,而韭菜、茴香則性溫,不宜多食,否則不利於排便。

6.萎縮性胃炎是否容易癌變?

如果單純的局灶性慢性萎縮性胃炎,不伴有活動性炎症,也不伴有黏膜上皮的異型增生,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沒有癌變危險的。

進入中老年,胃黏膜的腸上皮化生發生率非常高,60歲以上的人可以達到80%~90%。目前與20年以前的看法已有很大不同,大腸型的不完全的腸上皮化生,固然學界還認為有一定的癌變概率,但是總體上看,腸化的癌變危險是很低的,歐洲不主張隨訪。癌前病變主要是異型增生。

很多慢性胃炎患者不了解情況,加之社會上某些人受經濟利益驅使,誤導、誤傳,造成了許多慢性胃炎病人很大的思想壓力,甚至進一步引起身體上很多不適產生了很多症狀。實際上,我們隻要關注胃黏膜腺體萎縮背景下的異型增生,定期複查即可。即使是異型增生,還要鑒別除外是否為黏膜活動性炎症造成的反應性增生。如果是炎症反應,那就更不用緊張了,規範消炎治療即可。所以說做好監測即可。

7.中醫治療胃腸道疾病的特色

慢性病的中醫藥治療就是一個狀態的把握與調整,中醫稱之為辨證論治,各種症狀組合到一塊就是證候,判斷為某種狀態就是辨證,有單純的證也有複合的證。譬如,某甲說我經常餐前胃痛,容易餓,嘴裏特別苦,中醫診斷是胃熱;某乙說胃脹、噯氣,認為是氣滯;還有人表現為手腳涼,腹部受涼就痛,虛寒。中醫就是針對不同的狀況采用對應的中成藥或湯藥治療,強調個體化。

再如,慢性胃腸疾病,胃腸症狀重疊,既有噯氣、燒心,還有便秘、腹脹,怎麼辦?中醫有靈活的方式,運用中藥複方療法,對胃脘部理氣和胃降逆,同時對下腹部下氣潤腸通便,結合起來效果非常好。如果隻治上麵,不照顧腸道的調整,效果就不好。如果噯氣食少、食後飽脹,同時伴有腹部怕涼,大便溏瀉,用化濕理氣消脹與溫中補虛止瀉結合,效果很好。

近二三十年,中醫界還強調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同樣是脾胃虛弱證,但是慢性胃炎與功能性腹瀉的表現就不盡相同,辨證治療用藥上也有一定差異,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更加精準。

8.胃腸道疾病養生擷英

胃病是三分治療七分養,慢性胃腸疾病尤為重要。天氣涼了,喝點生薑紅糖茶很舒服;人比較瘦,胃張力低,胃排空差,中醫講是脾虛,要健脾,煮點八寶粥喝,用黃芪、砂仁、神曲與烏雞煮湯飲用,挺好的,西醫叫“優質、易消化”。

中醫理論,聽起來古奧,其實很多理論都是與現代醫學相通的。譬如,我的導師董建華教授是中醫界的第一批院士,他講脾胃通降理論,認為胃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這跟胃腸動力學的胃腸道移行性複合運動是一個道理。

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健康四大基石:戒煙限酒,合理飲食,適度運動,心理平衡。實際上,在養生方麵,中醫學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黃帝內經》講“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運動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以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說得多麼好啊!中醫的養生之道,歸納為四句話:一是順其自然,二是形神兼養,三是動靜結合,四是審因施養。

中醫養生方法有很多,比如神養、行為養(打太極拳等)、氣養(健身氣功)、形養、食養、藥養、術養等。養生還要因人而異,補藥不能亂用,不是張三吃紅參你就吃,李四吃蟲草你也吃,而是要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類型調補。

這裏提到中醫進補的問題,就像木桶原理,一塊板低了水麵就低了,桶裏的水就少了。所以,進補不是什麼都補,而是缺什麼補什麼。

我覺得,三四十歲的青壯年不要輕易進補,中老年後由於身體不合適,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補。養生上,有“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不補”之說,有道理。首先是休閑、鍛煉,必要時冬天弄點蟲草烏雞湯藥膳,挺好。中藥進補要緩補,一般都以丸藥或膏滋方緩慢進步。要按季節補,因人而異,冬令主收藏,緩補之後,來年春夏能有一個很好的機體功能;不要隨便大劑量進補,以免化火、傷陰等,導致副作用。

此外,為官、為商者的養生,重在修心,要點是一個“靜”字,沉下心來。人到中年,見聞廣博,閱曆漸豐,欲望也多,所以修心養德、心境平和、心理平衡很重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世事是身心健康之本。

我認為,傳統的並不一定就是落後的,現代的也不一定就排斥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