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保健 獲得健康(1 / 3)

養生保健 獲得健康

近年來,經常有人服用保健品或滋補中藥後出現內分泌紊亂、血壓升高、煩躁失眠等,不但白白花了錢,達不到促進健康的目的,反而引起不良反應。

消費者麵對如此眾多的保健品,常常在選購時無所適從,不知道究竟哪一個品種更適合自己。如何根據自己身體的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地做出選擇,請看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席健康科普專家張國璽教授的獨到見解。

1.如何做到天人相應,個性用膳

飲食養生,是指通過飲食的調養來保養生命的方法。傳統飲食養生學,是指在傳統醫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食物的性質,利用飲食來達到營養機體、保持或促進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門學科。

我國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指出:人體需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意思是說飲食品種要多樣化,穀果肉菜要相互搭配,這樣才能使營養成分均衡。

(1)飲食養生的特點:傳統飲食養生學特別強調天人相應、調補陰陽和審因用膳的觀點,在營養保健學方麵獨具特色。

◆天人相應:是指人體的飲食應與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例如,生活在潮濕環境中的人群適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對驅除寒濕有益,而這不適用於生活在幹燥環境中的人群,所以說各地區的飲食習慣常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一年四季中不同時期的飲食也要同當時的氣候條件相適應,例如,人們在冬季常喜歡吃紅燜羊肉、肥牛火鍋、涮羊肉等,這有利於增強機體的禦寒能力;而在夏季常飲用的烏梅湯、綠豆稀粥等有消暑解熱的作用。這些都是天人相應在飲食養生中的體現。

◆調補陰陽:是指通過合理飲食的方法來調節人體陰陽的平衡。傳統養生學認為,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應該保持在“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況。如果機體失去陰陽的平衡狀態,就會產生疾病。平時,我們可以通過飲食來調節陰陽以保持健康。例如,人們常用甲魚、龜肉、銀耳、燕窩等來養陰生津,滋陰潤燥以補陰虛,常用羊肉、狗肉、鹿肉、蝦仁等來溫腎壯陽,益精填髓以補陽虛。這些即是飲食調補陰陽的體現。

◆審因用膳:是指根據個人的機體情況來合理地調配膳食。我們知道,人體需要全麵而均衡的各種營養成分,《黃帝內經》也提出“穀肉果菜,食養盡之”。在保證全麵營養的前提下,還應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適當地調配飲食結構,如陰虛者多進食補陰的食品,陽虛者多進食補陽的食品,氣虛者多進食補氣的食品,血虛者多進食補血的食品,體質偏於實證者多進食一些有清瀉作用的食品。

(2)食物的分類:傳統飲食養生學側重於根據食物的“性味歸經”來調節人體陰陽,滋養五髒六腑和預防疾病。

◆食物的性質:所謂食物的“性”,指食物的性質,可以分為寒涼、溫熱、平性三大類。我們日常經常食用的食物中,以平性食物居多,溫熱者次之,寒涼者最少。

[熱性食物]芥子、鱒魚、肉桂、辣椒、花椒等。

[溫性食物]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棗、核桃仁、杏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薑、蔥、大蒜、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香櫞、佛手、鱔魚、鱅魚、鰱魚、蝦、海參、鵝蛋、雞肉、羊肉、狗肉、鹿肉等。

[平性食物]大米、玉米、花生米、黃豆、蠶豆、赤小豆、黑大豆、豌豆、扁豆、白薯、土豆、芋頭、蓮子、榛子、芡實、香菇、銀耳、黑木耳、白菜、薺菜、大頭菜、圓白菜、胡蘿卜、洋蔥、李子、無花果、葡萄、黃魚、鯧魚、青魚、鯉魚、鯽魚、鰒魚、鰻鱺魚、泥鰍、雞蛋、牛奶、牛肉、豬肉、鵝肉、龜肉、鱉肉、鴨肉等。

[涼性食物]小米、大麥、小麥、蕎麥、薏米、綠豆、豆腐、菱角、蘑菇、茄子、白蘿卜、冬瓜、絲瓜、油菜、菠菜、莧菜、芹菜、橘子、橙子、蘋果、梨、鴨蛋等。

[寒性食物]苦瓜、西紅柿、黃瓜、蕨菜、竹筍、茭白、蓮藕、荸薺、甘蔗、柿子、香蕉、桑椹、西瓜、甜瓜、紫菜、海帶、蟶肉、田螺等。

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適當地選用不同性質的食物,有糾正機體寒熱偏差,恢複或促進健康的作用。

◆食物的味道:所謂食物的“味”,主要是指食物的味感,分為“辛、甘、酸、苦、鹹”五味。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鹹味與酸味次之,辛味更次之,苦味最少。

[甘味食物]包括米麵雜糧、蔬菜、幹鮮水果、雞鴨魚肉類等。

[酸味食物]包括西紅柿、山楂、葡萄、杏、檸檬、橙子等。辛味食物包括生薑、大蔥、洋蔥、辣椒、韭菜等。

[鹹味食物]包括海產品、豬肉、狗肉、豬內髒等。

[苦味食物]包括苦瓜、苦菜等。

正常飲食以甘味食品為主,兼用其他四味調和口感。氣候寒冷或外感風寒時,可適當增加辛熱食物的食用,以祛寒解表。氣候炎熱或患有熱性病時,可適當增加一些苦味或寒性食物,以清熱降火。飲食中略佐以酸苦味,可開胃消食。飲食中酌加鹹味食品有補腎益精的功效。

◆食物的歸經:所謂食物的“歸經”,是指不同的食物分別對機體五髒六腑產生不同的滋養和治療作用。例如傳統養生學認為小麥、綠豆、赤小豆、西瓜、蓮子、龍眼肉等歸於心經,有養心安神的功效;小米、大米、黃豆、薏米、山楂、蘋果、大棗等歸於脾經,有健脾益胃的功效;西紅柿、櫻桃、油菜、香椿等歸肝經,有疏肝理氣的功效;白蘿卜、胡蘿卜、芹菜、柿子、生薑、大蔥等歸肺經,有益肺解表的功效;禽蛋肉類,桑椹、黑芝麻、枸杞子等歸腎經,有補腎益精的功效。

◆不同類型的補益食物:傳統養生學還將食物分為不同的類型,用於補養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四大類。

[補氣類食物]大米、小米、黃米、糯米、大麥、小麥、蓧麥、黃豆、白扁豆、豌豆、土豆、白薯、山藥、胡蘿卜、香菇、雞肉、牛肉、兔肉、青魚、鰱魚等。

[補血類食物]胡蘿卜、龍眼肉、荔枝肉、桑椹、血豆腐、動物肝髒、動物肉類、海參、平魚等。

[補陽類食物]韭菜、刀豆、豇豆、核桃仁、羊肉、狗肉、鹿肉、動物腎髒、鴿蛋、鱔魚、海蝦、淡菜等。

[滋陰類食物]白菜、梨、葡萄、桑椹、枸杞子、黑芝麻、銀耳、黑木耳、百合、牛奶、豬肉、甲魚、龜肉、烏賊魚等。

(3)飲食養生的補養方法:傳統飲食養生的補益方法主要分為平補法、清補法、溫補法和峻補法等,並根據食物的溫涼寒熱平的性質適當選用不同的食品。

◆平補法:是指應用性質平和的食物進行補益的方法,較適用於普通人群中身體偏虛的人群,一年四季均可食用。如大多數的穀類、豆類食物,大多數的蔬菜水果及禽蛋肉乳等食品都具有不寒不熱,性質平和,補益氣血,陰陽雙補等作用。

◆清補法:是指應用偏涼或瀉實作用的食物進行補益的方法,較適用於偏於實熱體質的人群,或夏秋季食用。如小米、蘿卜、冬瓜、西瓜、梨等偏於寒涼的食物可清熱通便,促進胃腸蠕動,增強吸收功能,有瀉中求補,瀉實補虛等作用。

◆溫補法:是指應用溫熱性食物進行補益的方法,較適用於因陽氣虛弱而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狀的人群,或冬春季食用。如羊肉、狗肉、河蝦、海蝦、大棗、龍眼肉等偏溫的食物就有溫補腎陽、禦寒增暖、增強性功能等作用。

◆峻補法:是指應用補益作用較強,顯效較快的食物進行補益的方法,較適用於體虛而需要盡快進補的人群,但應注意體質、季節、病情等條件適當進補,如羊肉、狗肉、鹿肉、動物腎髒、甲魚、龜肉、鱒魚、黃花魚、巴魚等。

(4)飲食養生的禁忌:飲食禁忌,是指對機體不相宜的飲食或不合理的飲食搭配要禁止或忌用,俗稱“忌口”。飲食禁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不同季節的飲食禁忌:是指根據不同季節適當選用寒涼、溫熱、平和等不同類型的食物。如夏季天氣炎熱,應多選用寒涼食物以消暑解熱,如主食多吃小米、大麥類食品,多喝些綠豆湯,多吃些水果、西瓜等寒涼食物。冬季天氣寒冷,應多選用溫熱食物以增溫祛寒,如在紅燜羊肉、狗肉等溫性食物中,再多加些辣椒、花椒、肉桂等辛熱之品,以增加溫熱的功效。夏季不宜食用辣椒、肉桂等辛熱食品,還要適當限製溫性的肉類攝入量,以免助陽動火。冬季中也要忌用寒涼類的食物。

◆不同體質的飲食禁忌:是指根據人體的不同體質適當選擇食物。如體質健壯者,應該多吃清淡飲食,不宜過多食用膏粱厚味及辛辣之品。體質虛弱者,應該適量多吃些禽蛋肉乳類補虛作用較佳的食品,少些食用寒涼的蔬菜水果等。因陽虛而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狀者,應多吃一些羊肉、狗肉、蝦類等溫熱壯陽食品,而應忌用田螺、蟹肉等寒涼之品。陰虛而有五心煩熱、口燥咽幹等症狀者,應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及乳類製品,飲食應以清淡為主,而忌用辛辣生熱的溫熱之品。

◆不同疾病的飲食禁忌:是指根據所患疾病的性質適當地選用食品。如熱性疾病,宜多食寒涼食物,如服用綠豆湯、西瓜汁或食用梨等;忌用辛熱食品,如羊肉、狗肉、辣椒、花椒等。寒性疾病或外感風寒時,宜多食溫熱食物,如生薑紅糖水有祛除風寒的作用,羊肉、狗肉有溫補祛寒的作用。患有瘡癰腫毒者,應禁食魚蝦類食品。

◆飲食禁忌的總原則:即忌食生冷,如大量地生食蔬菜和水果,雖然能夠獲得較多的維生素,但宜損害脾胃,特別是對脾胃虛寒者不利;忌食油膩,如過多食用葷油、肥肉、油煎食品,易引起血脂紊亂及動脈粥樣硬化;忌食黏滑,如過多食用糯米、大麥等食品,易引起消化不良。

(5)四季飲食養生法

◆春季飲食養生:是指在春季應用飲食調養來養生的保健方法。春季裏總的飲食養生原則是:主食中選擇高熱量的食物;保證充足的優質蛋白質;保證充足的維生素。

早春時期為冬春交換之時,氣溫仍然寒冷,人體消耗的熱量較多,所以宜進食偏於溫熱的食物。飲食原則為選擇熱量較高的主食,並注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除米麵雜糧之外,可增加一些豆類、花生、乳製品等。

春季中期為天氣變化較大之時,氣溫驟冷驟熱,變化較大,可以參照早春時期的飲食進行調養。在氣溫較高時可增加青菜的食量,減少肉類的食用。

春季晚期為春夏交換之時,氣溫偏熱,所以宜進食清淡的食物。飲食原則為選擇清淡的食物,並注意補充足夠維生素,如飲食中應適當增加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