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保健 獲得健康(3 / 3)

傳統養生學認為“精、氣、神”為人生之三寶,神為生命的主宰,能夠反映人體的髒腑功能和體現生命的活力,故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之說。人們起居有常,作息合理,主要作用就是能夠保養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麵色紅潤,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醫張隱庵稱:“起居有常,養其神也”。長期的起居無常,作息失度,會使人精神委靡,麵色萎黃,目光呆滯無神。

◆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體應按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則而安排每天的作息時間。中醫認為,一日之內隨著晝夜晨昏及陰陽消長的變化,人體的陰陽氣血也進行相應的調節而與之相適應。人體的陽氣在白天運行於外,推動著人體的髒腑組織器官進行各種功能活動,所以白天是學習或工作的最佳時機。夜晚人體的陽氣內斂而趨向於裏,則有利於機體休息以便恢複精力。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人體內的生物鍾與自然界的晝夜規律相符,按照體內生物鍾的規律而作息,有利於機體的健康。

◆一年的起居有常:是指人體應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規律對起居和日常生活進行適當的調整。一年四季具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特點,生物體也相應具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人體在四季氣候條件下生活,也應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適當調節自己的起居規律。《黃帝內經》稱“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晚起。”意思是說,四季的作息時間應有所不同,“春夏養陽”宜晚睡早起,而“秋冬養陰”則應“早臥早起”或“早臥晚起”。每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對作息時間適當調整。

(5)起居養生的幾種簡單保健方法

◆冷麵:是指用冷水(水溫20℃左右)洗臉。在一般情況下從水龍頭流出來的自來水基本上就是20℃左右的冷水,可以直接用來洗臉。冷水洗麵可以提神醒腦,使人頭腦更為清醒,特別是早晨用冷水洗臉對大腦有較強的興奮作用,可以迅速驅除倦意,振奮精神。冷水洗麵還可以促進麵部的血液循環,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因為冷水的刺激可以使麵部和鼻腔的血管收縮,冷水刺激後血管又反射性地進行擴張,一張一弛,既促進了麵部的血液循環,改善了麵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又增強了麵部血管和皮膚的彈性,所以除能夠預防疾病外,還有一定的美容作用。

◆溫齒:是指用溫水(水溫35℃左右)刷牙和漱口。我們知道人體的口腔內的溫度是恒定的,牙齒和牙齦在35℃左右溫度下,才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如果刷牙或漱口時不注意水溫,經常給牙齒和牙齦以驟冷驟熱的刺激,則可能導致牙齒和牙齦出現各種疾病,使牙齒壽命縮短。特別是在冬季氣候寒冷的時候,刷牙漱口時更要注意用溫水。有研究資料表明,用溫水刷牙有利於牙齒的健康,反之,長期用涼水刷牙,就會出現牙齦萎縮,牙齒鬆動脫落的現象。

◆熱足:是指每晚在臨睡前用熱水(水溫在45~50℃)洗泡腳和洗腳。從傳統醫學上講,雙足是人體陽經和陰經的交接地點,有諸多穴位,對全身的氣血運行起重要作用。從現代醫學講,足部為肢體的末端,又處於人體的最低位置,離心髒最遠,血液循環較差。應用熱水泡腳洗腳,從中醫講可以促進人體的氣血運行,並有舒筋活絡,頤養五髒六腑的作用;從西醫講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從而達到增強機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和恢複疲勞的目的。

3.如何進行藥補?

藥物養生法,是指應用滋補中藥的調養來保養生命的方法。傳統養生學認為,兒童為幼稚之體,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應按照正常規律成長,如果服用補益藥物,有揠苗助長之弊,非但無益反而有害。青壯年時期氣血方剛,機體強壯也沒有必要服用補益藥物,所以說補益藥物主要適用於那些體質虛弱的中老年人。

目前,市場上各種包裝的滋補藥物琳琅滿目,消費者麵對如此眾多的保健品在選購時常常無所適從,不知道究竟哪一個品種更適合自己。還有的人錯誤地認為保健品的價格越貴效果就越好。其實,從傳統的藥物養生學角度講,滋補品的價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所選購的補品要適合自己機體狀況。所以,當購買保健品時一定要根據自己身體的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地做出選擇,隻有正確地服用滋補品才能取得防病治病,增強體質的效果。否則,盲目地選購和服用價格昂貴的補品,不但白白花了錢,沒有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有時還會引起不良反應。近年來,就經常有服用保健品或滋補中藥後出現內分泌紊亂、血壓升高、煩躁失眠等不良反應的報道。

(1)補益中藥的分類:中藥學將夠能補益正氣、改善髒腑功能、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治療虛證的藥物,稱為補虛藥或補益中藥。補益中藥分為四大類,即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及補陽藥。

◆補氣藥:補氣類中藥包括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靈芝、黃芪、白術、山藥、扁豆、甘草、大棗、蜂蜜等。補氣類中藥的特點是能夠增強人體的功能活動能力,特別對脾肺兩髒有顯著的滋補強壯作用,主要適用於治療脾氣虛弱或肺氣虛弱等證。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全身的氣血有賴於脾氣運化而產生,所以中醫學非常重視對脾胃的保養。脾氣不足,則運化無力,生化無源,身體就會出現精神疲倦,四肢無力,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甚則髒器下垂等。肺氣不足,就會出現少氣懶言,動則氣喘,易出虛汗等症狀。有如上症狀者可選用補氣藥進行滋補。

◆補血藥:補血類中藥包括當歸、熟地地、何首烏、阿膠、龍眼肉等。補血類中藥的特點是能夠滋補陰血,主要促進心、肝、脾、腎諸髒功能以生血液。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血”及“腎藏精”“精血同源”,所以心、肝、脾、腎諸髒均與血液的生成有關。血虛證者除表現出麵色、唇色、指甲等顏色變化外,還常有失眠健忘,多夢易驚等病症。宜用補血藥進行滋補。

◆補陰藥:又稱滋陰藥,包括沙參、麥冬、天冬、石斛、玉竹、黃精、百合、枸杞子、桑椹、墨旱蓮、女貞子、龜甲、鱉甲、黑芝麻等。補陰類中藥的特點是能夠滋養陰液,生津潤燥,特別對肝腎兩髒有較強的滋陰作用。陰虛者主要是機體內的陰液不足,表現為虛火妄動、手足心熱、口燥咽幹、大便幹燥等症狀。可選用補陰藥進行滋養。

◆補陽藥:又稱助陽藥或壯陽藥,包括鹿茸、黃狗腎、紫河車、蛤蚧、冬蟲夏草、胡桃仁、肉蓯蓉、鎖陽、巴戟天、淫羊藿、仙茅、杜仲、續斷、狗脊、骨碎補、補骨脂、益智仁、沙苑子、菟絲子、韭菜子、胡蘆巴、陽起石等。補陽藥的特點是能夠扶助人體的陽氣,促進機體的氣化功能,特別對腎陽不足有明顯的增強作用。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根本,全身各髒腑器官的陽氣均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鼓舞作用。腎陽虛,則全身溫煦的功能下降,出現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及性功能減退的病症。宜選用補陽藥進行補養。

(2)中藥的煎煮方法:恰當的煎煮方法對於有效地利用藥物和提高治療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煎煮中藥如同飲食烹調一樣,同樣的飲食原料和調料,優秀的廚師可以做出美味的佳肴,並使營養成分得到充分吸收,而技術差的廚師做出的飲食則味差而營養成分丟失。中藥的煎煮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麵。

◆煎煮器具:中藥煎煮最好用特製的沙鍋,也可用搪瓷鋁鍋,近年來認為陶瓷器具較好,但絕對不能用銅、鐵、錫等器具,以免影響中藥療效。

◆煎前浸潤:中藥在煎煮前先用常溫水或溫水(25~50℃)浸泡30~60分鍾,夏季浸泡時間可短些,冬季可以長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藥絕對不能用沸水。

◆煎煮用水:新鮮清潔的自來水、井水、泉水均可。

◆煎藥的用水量:一般以水的液麵浸沒過中藥飲片2cm(兩橫指)為宜。

◆煎煮火候與時間: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武火,小火、慢火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後用文火。煎煮時間一般為水沸後20~30分鍾。用於治療感冒的解表中藥或清熱藥宜用武火,時間宜短,煮沸時間為10~20分鍾即可。用於治療身體虛弱的滋補中藥宜用文火,時間宜長一些,需要30~50分鍾。

◆煎煮次數與方法:中藥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治療一般性疾病的中藥煎煮以2次為宜,頭煎20~30分鍾,二煎10~20分鍾。用於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藥以3次為宜,頭煎為40~50分鍾,二煎為20~30分鍾,三煎為10~20分鍾。

◆煎煮絞取藥汁:最後一次煎煮時,藥液濾出後,要將藥渣用雙層紗布包好後,絞取藥渣內剩餘藥液。有研究表明絞取藥渣內的藥液可增加藥液成分的15%~25%。

(3)特殊中藥的煎煮方法

◆先煎:有些礦物類(如石膏)及貝殼類藥物(如牡蠣、石決明等),應將藥物打碎後,先入水中煎20~30分鍾,再放入其他藥物同煎,叫先煎。

◆後下:一些氣味芳香的藥物(如薄荷,香薷等)宜在其他藥煎煮以後,停火前的5~10分鍾時再放入藥鍋中同煎,叫後下。

◆包煎:粉末狀的藥物(如滑石)、有黏性物質的藥物(如車前子)及有絨毛的藥物(如旋覆花),先將藥物用紗布包好,再放入藥鍋內與其他藥物同煎,叫包煎。

◆另煎:有些比較貴重的藥物(如人參、三七、羚羊角等),則單獨煎煮服用,以免在與其他藥物的煎煮過程中損失藥效。

◆烊化熔化:是指有些膠質性中藥(如阿膠、鹿角膠、龜膠等)或黏性易溶的藥物(如飴糖),不經過煎煮,直接用煎好的藥液溶化後服用。

◆泡服:一些用量少,而且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易溶出的中藥(如番瀉葉、胖大海等),不須煎煮,直接用開水浸泡後即可服用。

◆衝服:某些細粉性的中藥(如三七粉)或液體性中藥(如竹瀝水)可直接用溫水衝服,以避免藥物損失。

◆煎湯代水:某些中藥(如灶心土,玉米須等),可先煎煮後留水去渣,再用此水煎煮其他中藥。

(4)服用中藥的注意事項

◆中藥養生法必須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認為補益藥安全無毒是錯誤的。

◆補益藥適用於體質虛弱的人群,而體質較實的人也可以用清瀉的藥物。

◆對自己體質的情況和藥物的性質不甚了解時應向醫師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