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保健食品、食療
如何通過養生保健預防疾病,如何通過合理飲食獲得健康,已經成為現今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一些人甚至走入了養生保健的誤區,混淆食品、保健食品、食療和藥品的概念,認為食品、保健食品、食療可以代替藥品,治療疾病,從而忽視了正規治療,導致延誤病情、錯失治療佳期的後果。如何正確認識和使用食品、保健食品、食療,請看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席健康科普專家高學敏教授的詳細剖析。
1.謹和五味安五髒,穀肉果菜保安康
《靈樞?營衛生會》言:“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說明食物是氣血生化之源,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飲食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功能,保證生命生存不可缺少的行為。
《內經》提出了“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的膳食搭配理論,認為五穀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五畜補益五髒精氣,五菜有協同充養作用,五果輔助補充營養,各種食物合理搭配,保證用膳者必需的熱能和各種營養素的供給。
《內經》中所謂五穀,是指稻、麥、黍、稷、菽五種糧食作物,黍指玉米,也包括黃米,稷指粟,菽指豆類。五畜,是指雞、犬、牛、羊、豬五種畜禽。五菜,包括葵、藿、薤、蔥、韭五種菜蔬,葵指冬葵,俗稱冬寒菜,藿指豆子葉,薤指蒜頭。五果,是指棗、李、杏、栗、桃五種果品。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的局限,食物的品種選擇範圍也較小,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業綜合水平的提高,農作物品種日益繁多,因此穀、肉、果、菜已不局限於以上幾種。
現在普遍認為“五穀”泛指各種糧食作物,或者稱為“五穀雜糧”,包括穀類(如水稻、小麥、玉米等),豆類(如大豆、蠶豆、豌豆、紅豆、綠豆等),薯類(如紅薯、馬鈴薯)以及其他雜糧。“五畜”泛指畜、禽、魚、蛋、奶之類的動物性食物。“五菜”泛指各類菜蔬。“五果”泛指各種果品。
現代研究顯示,穀類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含量一般在70%~80%,也是B族維生素的重要來源。
在我國居民膳食中,穀物提供50%~80%的能量,40%~60%的蛋白質及60%以上的B族維生素,加工較簡單的穀物,還能提供豐富的膳食纖維,促進消化,防止便秘。豆類食物蛋白質含量較高,一般為35%左右,脂肪質量較好,多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必需氨基酸種類較為齊全,與穀類食物混合食用,可較好地發揮蛋白質的互補作用。但要注意豆類食物生用會影響脾胃運化功能,產生脹氣或身體其他不適,因此食用前必須充分加熱使熟透。
《內經》說“五穀為養”,即是以五穀為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或基本營養。雖然穀類食物是提供能量來源的基本物質,但其脂肪和蛋白質的含量較低,還需配合其他食物以維持營養平衡。
食用穀類食物,需注意加工不宜太過精細,淘洗浸泡時間不宜過長,每人每天攝入250~400g為宜,盡量粗細搭配;豆類食物,每人每天以攝入大豆30~50g為宜。
動物性食物,包括畜禽類、水產類、蛋類、乳類等,營養價值較高,是人類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的重要來源之一。其中畜禽類食物的氨基酸構成與人體需要較為接近,其賴氨酸含量較高,有利於彌補植物性食物中賴氨酸不足的缺陷。同時也是鐵、鋅、錳等微量元素的良好來源,但畜禽類食物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食用過多易導致高脂血症。
水產類食物是膳食中蛋白質的極佳來源,鋅的含量較為豐富。其中魚肝油是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重要來源,對維護視力有一定的好處。水產類食物含有硫胺素酶,大量使用生魚可能造成維生素B1的缺乏(西醫所說的腳氣病),從而出現疲乏、淡漠、食欲差、惡心、憂鬱、急躁、沮喪、腿麻木及心電圖異常等症狀體征。
蛋類的氨基酸組成與人體組織蛋白最為接近,是天然食物中生物學價值最高的蛋白質;其維生素含量也極為豐富,品種較為齊全,包括所有B族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微量的維生素C。
乳類食物則是鈣、核黃素、蛋白質的重要來源,有助於促進鈣的吸收,對腸道菌群的平衡也有重要作用。
因此日常食用時應以瘦肉為主,少吃肥肉或葷油,每人每日25~50g畜肉,50~75g禽肉,50~100g水產品,20~50g蛋類為宜。每日鮮乳攝入量不低於300g,或攝入相當於300g鮮乳的乳製品。
因此說,“五畜為益”意為動物性食物是生命機體營養的補益。
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的植物性食物,屬於低能量食品,可為人體提供除維生素D和維生素B12的多種維生素,富含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但B族維生素含量不高,其所含礦物質質量不如動物性食物,如鐵、鈣等礦物質的吸收、利用率較低。蔬菜也是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五菜為充”是人體機能營養的補充,能營養人體、充實髒氣,使體內各種營養素更完善,更充實。每人每天應攝入蔬菜300~500g為宜。水果能提供豐富的維生素C及胡蘿卜素,也是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對平衡膳食大有裨益。
《內經》說“五果為助”,意為五果是生命機體活動的營養補助。每人每天應攝入水果200~400g為宜。
由上可知,我們的膳食食物種類多樣,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各不相同,沒有一種食物能供給身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因此每日膳食必須有多種食物合理搭配,才能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達到養生保健,預防疾病的目的。
《內經》所謂:“謹調五味,安和五髒。”提倡五穀雜糧綜合搭配食用,以達到營養成分的互相補充,增強食物的營養價值,調補五髒,完成人體生長壯老已的完整過程。
中醫曆來強調“天人合一”“天人相應”,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認為人體生命活動必須順應四時的自然變化規律,才能預防疾病,保持健康。在飲食調養方麵,亦是如此,根據不同季節的氣候特征,選擇具有不同性質的食物。
此外,日常飲食還要因人、因地而異,根據不同的年齡、體質、地域特點,給予不同的膳食搭配。如婦女產後,少氣少血,就應該以補氣養血的膳食為主,宜選用八珍湯、四物湯等;老年人,生理功能減退,多以虛證為主,又常兼夾實證,宜平補,不宜選用大補之品,飲食宜少而精,清而淡,尤其要控製脂類、糖類、鹽的攝入,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還應注意蔬菜、幹果之類含膳食纖維較多食品的攝入,保持大便通暢;小兒處在生長發育期間,髒腑嬌嫩,脾常不足,常虛實夾雜,易出現熱證及消化不良,因此施膳時,以清熱、健脾、消食為主,注意不要偏食、忌食零食及生冷之物。在氣候潮濕的地區,多濕濁內盛,致脾胃運化失司引起食欲不振,四肢困倦,頭重如裹等症,可根據需要選用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等化濕藥,以及茯苓、薏苡仁等利水滲濕藥作為藥膳原料,以達理氣化濕,健脾祛濕的作用。
2.保健食品防未病,化解風險保安寧
據中國國際亞健康學術成果研討會公布的數據:我國人口15%屬於健康,15%屬於非健康,70%屬於亞健康,亞健康人數超過9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亞健康狀態分為軀體性亞健康、心理性亞健康和社交性亞健康,其中軀體性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以疲勞綜合征為主,間有心慌、胸悶、氣促、頭暈、耳鳴、咽及周身疼痛、肢麻、反複落枕、便溏、便秘、性欲異常,掌腋多汗、手足發涼等;心理性亞健康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鬱、消沉、煩躁、失眠、嗜睡、健忘等;社交性亞健康主要表現為孤獨、自閉、自卑、猜疑、冷漠、虛榮、傲慢等。由於心理性和社交性亞健康,需要通過心理調適、自我認知調節等方法來緩解,我們這裏所涉及的主要是軀體性亞健康人群而言。
由於軀體性亞健康人群沒有明確的疾病診斷,采用藥物治療緩解症狀受到限製,人們開始探索如何從飲食調理上預防疾病、調整機體生理狀態,這就為保健食品的發展帶來了契機。
什麼是保健食品?保健食品能不能治病?可能是許多人一直很困惑的問題。下麵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下。
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降低疾病風險,增強體質的作用,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不能代替藥物使用,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保健食品的原料選擇是以藥食兩用物品以及具有保健功能的中藥材為基礎,按國家規定的27個保健功能,有固定的處方、製作工藝、嚴格的質量控製體係,以及藥效學實驗數據支撐。保健食品根據功能及服用人群的不同,製成不同的劑型,包括膠囊、片劑、口服液等;也有采用食品形式的,如茶、飲料、糖果、糕點等,此類形式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因此保健食品具有安全可靠,劑型多樣,服用方便的特點,受到廣大亞健康人群的青睞。
中醫特色保健食品,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藥理學、藥劑學、營養學、食品學等各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含有中藥、中藥提取物、藥食兩用等原料為主,配以適當的食品添加劑,研製而成的功能類保健食品。
我國保健食品最大的特點與優勢就是傳統養生學與現代營養學及食品科學相結合,發展成獨具特色的保健食品,通過整體調節、因人保健,滿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後防複的不同需要,有完善的理論體係。還有大量的文獻資料,為保健食品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可供借鑒的經驗;又有非常豐富的原料來源,包含中藥材原料、普通食品、菌藻類、海洋食品、營養素、新資源等,尤其中藥材原料是依據我國傳統“藥食同源”的保健理論,根據前人的服食養生經驗精選而得,作用確切。
因此說,中醫特色保健食品是我國的瑰寶,具有自己獨特的理論優勢、文獻優勢、資源優勢,它不單是營養物質的補充,還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符合“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理念,能滿足人們追求健康的需要,具有很好的使用價值。
3.保健食品功效奇,正確選擇保君需
衛生部規定了可上市銷售的保健食品需具有的保健功能,包括增強免疫力、抗氧化、提高缺氧耐受力、緩解體力疲勞、輔助改善記憶、改善睡眠、緩解視疲勞、改善營養性貧血、清咽、祛痤瘡、祛黃褐斑、改善皮膚油分、改善皮膚水分、減肥、輔助降血壓、輔助降血脂、輔助降血糖、增加骨密度、促進消化、通便、對胃黏膜損傷的輔助保護,調節腸道菌群、促進排鉛、對輻射危害有輔助保護功能、對化學性肝損傷有輔助保護功能、促進生長發育、促進泌乳27個保健功能。這27個保健功能均有其特定的適應人群,廣大消費者必須根據自身需求合理選擇,才能確保安全使用,達到較好的調節效果。下麵就部分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適用人群進行闡述,以期為大家選擇保健食品提供幫助。
(1)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具有提高機體抵抗力,增強體質的作用,用於免疫力低下,表現為平素體質虛弱,易發感冒,疲乏無力等症狀的人群,以及久病、術後、腫瘤放化療等引起的體質虛弱人群。
中醫認為,免疫力低下是由於正氣不足無以抵抗外邪所致,因此常選用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西洋參、靈芝、紅景天、白術、山藥、大棗、甘草、飴糖、沙棘、白扁豆、絞股藍、刺五加、五加皮、黃精、枸杞子、女貞子、熟地黃、山茱萸、馬鹿胎、馬鹿茸、蛤蚧、茯苓、蜂膠等,補氣健脾,益腎填精,以扶助正氣,驅逐外邪,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之效。
(2)抗氧化功能的保健食品:適宜於中老年人及有早衰症狀者食用。
中醫認為衰老主要因脾腎虧虛,氣血化生不足,無以濡養機體,致髒腑功能衰弱,加速衰老進程。因此常選用人參、靈芝、黃芪、白術、山藥、黨參、紅景天、刺五加、茯苓等,補益脾胃,化生氣血;以及冬蟲夏草、鹿茸、肉蓯蓉、蛤蚧、龜、鱉、何首烏、黃精、女貞子、枸杞子等,補腎助陽,滋陰養血。通過調補脾腎,養血填精,達到延緩衰老,益壽延年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