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特殊人群糖尿病](1 / 3)

[五、特殊人群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內分泌及代謝疾病中一種很常見的疾病,它包括60歲以後發生的糖尿病或者是60歲以前發病而延續到60歲以後的老年病人。當老年人出現下列情況中的一項或幾項時均應想到糖尿病的可能性。(1)老人出現不明原因的消瘦、體重下降,口渴、飲水量較以前增加,容易饑餓、飯量大增。(2)上一代直係親屬或兄弟姐妹中有人患糖尿病。(3)身材肥胖或超重的老年人。(4)有高血壓、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或痛風、動脈硬化、冠心病、膽囊炎、膽石症等疾病者,或發生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者。(5)出現一些糖尿病並發症的症狀:如視力減退、視物模糊(糖尿病並發白內障或視網膜病變);手足麻木,感覺異常,走路有踩棉花感,走一段路要停下來歇歇再走,腹瀉與便秘交替存在(糖尿病並發神經病變);皮膚反複發生癤腫、毛囊炎,反複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泌尿係統感染症狀,病人容易感染足癬(就是俗稱的腳氣),不易治愈的肺結核;原因不明的下肢水腫、夜間排尿次數增多、尿量增多(糖尿病性腎病)等。(6)病因不明的昏迷老年人應想到有無糖尿病的可能。(7)老年人出現疲勞無力、皮膚瘙癢,尤其是外陰瘙癢、陽萎等非特異症狀。當老年人具有上述情況時均應常規檢查血糖或做葡萄糖耐量試驗,依據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作出診斷。需要注意的是尿糖陽性不是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尿糖陰性也不能排除糖尿病。需要指出的是許多老年人並無上述症狀,他們也應該在每年檢查1~2次血糖(包括餐後2小時血糖),以了解體內血糖代謝有無異常。(1)患病率高。據1980年我國13省市調查30萬人口的資料,提示糖尿病病人患病率隨年齡而增加,從40歲開始患病率劇增,在40~49歲組為1.69%;50~59歲組為3.13%;60~69歲組,發病率最高,為4.72%。在美國,年齡60歲者糖尿病患病率約為10%。(2)病情輕,易漏診。老年糖尿病發病時症狀輕,常無典型的三多症狀,有時僅有各種慢性並發症或伴隨的臨床表現,如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動脈硬化、糖尿病性神經病變、腎髒病變及眼底病變等表現。有的病人原有糖尿病,因病情輕,不注意,直到出現糖尿病性非酮性症高滲性昏迷時才到醫院診治,還有的是並發腦血管意外,或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時才偶然發現。由於老年性糖尿病無症狀、病情輕,若不注意保健檢查或因其他疾病而查尿糖和血糖等,常常造成漏診和誤診。(3)心血管及神經係統等並發症較嚴重。老年人糖尿病雖糖尿病本身症狀輕,但心血管及神經並發症較重。我國老年糖尿病資料表明,心血管並發症患病率相當高,約1/3病人合並冠心病,與國外相當。1/4合並腦血管病,遠遠高於國外。近半數合並高血壓,70%~80%糖尿病病人死於心血管係統並發症。另外,老年糖尿病較常見的並發症有泌尿係感染、壞疽、慢性痛性末梢神經炎致糖尿病性肌萎縮。(4)老年糖尿病大多屬2型糖尿病。其可能的原因如下。(1)夜間胰島素作用不足。(2)黎明現象,即夜間血糖控製良好,無低血糖發生,僅於黎明短時間內出現高血糖,可能由於清晨體內一些胰島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3)SOMOGYI現象,即在夜間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發現,繼而發生低血糖後的反應性高血糖。如果病人家中有血糖儀,可讓家人監測夜間0時、2時、4時及早晨6時、8時血糖,有助於鑒別早晨高血糖的原因。糖尿病有許多並發症,包括急性並發症和慢性並發症,慢性並發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如心、腦、腎、眼、神經、血管、足等。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一種,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其嚴重性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腎髒是一個很容易受損的器官,糖尿病腎病可分5期。第1期為糖尿病初期,主要為腎小球濾過率增加,流入腎髒的血液量增加,臨床檢查無尿蛋白。第2期可在運動後,勞累過後可出現尿中蛋白陽性,休息後可消失。第3期為早期腎病,可出現尿微量白蛋白,檢查尿中微量白蛋白為24小時30~300毫克,但臨床上無明顯症狀。第4期臨床腎病期,表現為大量蛋白尿,可同時出現水腫,高血壓,腎髒功能在逐漸的減退。第5期尿毒症期,是糖尿病腎病中比較嚴重的一期。病人可因尿毒症危害生命。從尿中微量白蛋白(約24小時125毫克),我們考慮為糖尿病腎病3期。這種情況既要高度重視,但也不要過分緊張,建議病人按以下要求去做。(1)將血糖控製在理想範圍內,是防治糖尿病腎病發生和發展的關鍵。(2)要保持良好的血壓,是保護腎髒並阻止糖尿病腎病進展的重要因素,血壓最好控製在130/85MMHG。(3)係統監測,係統治療糖尿病腎病是科學的防治糖尿病腎病的可靠途徑。(4)適時透析可延長病人的壽命。老年人的飲食習慣不易改變,我們要盡可能照顧到病人原來的飲食狀況,但對於不良的飲食習慣,一定要糾正。具體要求如下。(1)要兼顧其他疾病治療上對於飲食的要求。(2)建議老年人多讀一些與糖尿病飲食相關的書籍,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的飲食治療。(3)要提倡平衡飲食及少量多餐的原則,盡量吃粗糧,少吃細糧,盡量吃粗加工的食物,少吃加工過細的食物等。(4)老年糖尿病病人有可能缺少微量元素,適當補鋅、補鎂、補鉻能降低血糖,增強胰島素的敏感性。(5)老年人的基礎代謝率低,消化吸收能力又差,而活動量相對又較少,因此食物的選擇要容易消化,清淡,富含高質量的蛋白質,如牛奶、雞蛋。要細嚼慢咽。(6)治療中要防止出現體重大幅的波動,減重太快,這對老年人非常有害。(1)謹防夜間低血糖。①老年人器官老化,代謝率低,用藥易發生低血糖,胰島素和磺脲類藥物過量,尤其是長效磺脲類藥物,易發生晚間低血糖。②老年人因為神經反應遲緩,認知功能障礙,更易發生“未察覺的低血糖”。這種情況就很危險,搶救不及時易危及生命。③老年糖尿病病人易並發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病變。一旦發生低血糖可誘發心腦血管意外,這都是很危險的。故在選用降糖藥物時,宜選用半衰期短、排泄快,在體內瀦留時間短的短、中效藥物,以防止低血糖發生。因此對於血糖控製標準,可較中青年人放寬2毫摩/升,空腹血糖<毫摩/升,餐後2小時血糖<10毫摩/升。(2)注意藥物對肝腎的不良反應。肝功能異常時不能用雙胍類及胰島素增敏劑,否則易產生肝功能衰竭。許多降糖藥在肝內代謝,經腎排出。所以在肝腎功能不良時應慎重選藥。(3)控製餐後高血糖。有相當一部分老年病人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後血糖升高,而長期餐後高血糖對機體危害很大,與大血管和微血管並發症的發生密切相關,並且可進一步加重胰島B細胞功能損害。(4)控製多重危險因素。如肥胖、高血壓、脂代謝紊亂等,積極治療並發症,改善血液高凝狀態,以減緩各種並發症的發生。老年人糖尿病治療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麵。(1)需要反複聽醫生講解,最好準備一個筆記本記錄醫生說的注意事項。(2)更提倡平衡飲食及少量多餐的原則,既避免熱量攝入過多,又防止營養不良。(3)適當鍛煉,要選擇適合於老年人身體特點的方式和總量堅持進行體育鍛煉,以降低血糖、保持體重、增強體質。(4)藥物治療要適度,要防止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壓對身體的影響,但是特別小心低血糖,尤其是無症狀性低血糖對老年人的危害。(5)多查血糖,注意心、腦血管並發症發生的可能。老年人有時腎糖閾增高,尿糖偏低,不能反映血糖水平,所以監測血糖是必要的。另外,老年人發生心、腦血管病變的機會比年輕人多,也應予以足夠的重視。有以下幾種情況時,建議使用胰島素。(1)老年病人被診斷為1型糖尿病。(2)老年病人如用最大劑量口服降糖藥,仍不能將血糖控製在11.1毫摩/升以下。(3)血糖過高,如監測的血糖≥33.3毫摩/升時有高滲性昏迷危險者。(4)有急性並發症者,如感染、酮症酸中毒等。(5)有較嚴重的慢性並發症者。(6)擬手術者(尤其是大中型手術)。對於老年病人,當胰島素使用適當時,可成功地控製代謝,改善症狀,胰島素還可與各類口服降糖藥合用,可減少胰島素用量。在選用降糖藥時,必須考慮各種藥物的安全性,要盡量選擇起效快、作用時間短、對心髒和血管影響小的藥物。另外,老年人常合並其他疾病,服用多種藥物,要注意各種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理論上說,嬰兒出生後若給孩子長期喂養配方奶粉或牛乳可以增加幼兒日後得1型糖尿病的危險性。這主要是因為新生兒胃腸道屏障功能還未完善,而牛奶中含有的牛白蛋白與胰島細胞中的一種成分ICA69具有同源性,可使新生兒胰島細胞失去免疫耐受。動物實驗表明:牛奶酪蛋白中的酪蛋白A1型則有可能引起糖尿病。此外,用較高熱量的配方奶粉喂養嬰兒有可能在幼年期引起胰島素分泌升高和胰島B細胞抗原遞增作用增加。因此,我們還是提倡新生兒的喂養以母乳喂養為優選。1型糖尿病並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的疾病,而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有些1型糖尿病病人發病與遺傳因素有著一定關係。某些人染色體上先天就具有一定的基因缺陷,有缺陷的基因叫易感基因,此基因隻能賦予個體對1型糖尿病的易感性,其發病常常依賴多個易感基因的共同參與及環境因素的影響。1型糖尿病患病的環境因素主要與病毒感染有關,動物實驗中發現糖尿病的發生與下列病毒感染有關,包括心肌炎病毒、柯薩奇B4病毒、腮腺炎病毒、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腦炎病毒等。另外,若嬰兒出生後用牛奶或牛奶的配方製品喂養,有些兒童以後發生1型糖尿病的危險性增加。不一定。1型糖尿病以往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約占糖尿病病人總數的10%,常發生於兒童和青少年,但也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甚至80~90歲時也可患病。(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兒童。人類基因具有遺傳性,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兒童在遺傳易感基因的基礎上,受到外界病毒或毒物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和作用,更容易發展成糖尿病,所以這類兒童要特別警惕。(2)肥胖或超重的兒童。肥胖或超重的兒童占兒童糖尿病的很大一部分。肥胖者的組織細胞容易產生胰島素抵抗,也就是說盡管病兒體內胰島素分泌水平不低,但作用卻會大打折扣,使之不能充分發揮降糖作用,導致糖代謝紊亂,引起糖尿病。需要重視的是,許多超重兒童能吃,又白胖白胖的,看上去營養狀況很好,因此容易被忽視而延誤診斷。另外,需要提醒父母的是,如果孩子極胖,頸和腋窩下皮膚出現明顯粗糙或暗黑等反常症狀時,您一定要帶孩子到醫院去化驗血糖。這種粗黑皮膚的改變往往可以提示兒童患糖尿病的可能。(3)長期進食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類和低膳食纖維的兒童。目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再加上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四個老人同時寵著一個小孩,可謂是孩子“要吃什麼就給什麼,要給就給足”,導致孩子偏食,總熱量超過自身需要熱量,形成肥胖,導致糖代謝紊亂,從而發展成糖尿病。另有一些兒童和青少年,長期隻喝含糖飲料,不喝白開水,這也是易患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4)病毒感染。如柯薩奇病毒、腮腺炎病毒、心肌炎病毒等,均可誘使抵抗力差的兒童發生糖尿病。因為病毒感染可以直接破壞胰島組織而引起糖尿病,也可損傷胰島組織後誘發自身免疫反應,進一步損傷胰島組織而引起糖尿病。由於病毒感染大多發生在春季,因此,要注兒童患糖尿病與飲食有密切關係。由於孩子大多喜歡喝甜飲料、吃油炸的東西,尤其是喜歡吃各種糖果、甜糕點餅幹、冰淇淋、漢堡包等,容易導致肥胖,而肥胖者的組織細胞容易產生胰島素抵抗,就是說盡管病兒體內胰島素分泌水平不低,但作用卻會大打折扣,以致血糖升高而發生糖尿病。兒童發生肥胖的年齡越小,越容易增加糖尿病發病的危險性。因而,應少食高熱量食物(如洋快餐類食品),要合理攝入營養,既要避免營養過剩,又要注意營養均衡,滿足兒童生長發育的營養所需。應按照兒童年齡的大小,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飲食,不要讓孩子饑一頓、飽一頓,不吃早餐,而食用高脂、高熱量飲食。要避免過於油膩、油炸食物及過多澱粉類食物的攝入,建議吃些新鮮的綠葉蔬菜、水果、豆類、瘦肉、脂類、魚類、雜糧等。適當運動,控製體重,要從小注意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尤其是戶外活動與鍛煉,以消耗掉多餘的熱量。同時,不要讓孩於以玩電腦、打遊戲機代替課餘鍛煉。還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證良好睡眠。健康的飲食和積極的鍛煉是預防兒童發生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兒童糖尿病診斷標準與成人相同,即糖尿病症狀+任意時間血液葡萄糖水平≥11.1毫摩/升,或空腹血液葡萄糖(FPG)水平≥7.0毫摩/升,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中,2小時血糖水平≥11.1毫摩/升。無糖尿病症狀,需重複一次上述檢查確認,診斷才能成立。糖尿病症狀是指多尿、煩渴多飲和難於解釋的體重減輕。需要注意兒童患糖尿病往往有明顯的症狀,病兒尿量明顯增多,口渴,多飲,易饑餓,食量大,但大多逐漸消瘦,血糖與尿糖往往顯著增高(血糖≥11.1毫摩/升),並常有尿酮體陽性。在此情況下應立即開始治療。此時不必要也不適宜做葡萄糖耐量試驗。少數兒童糖尿病沒有明顯症狀,需做葡萄糖耐量試驗以明確診斷。口服葡萄糖耐量為每公斤體重1.75克,總量不超過75克。防治糖尿病的關鍵在於如何防止高危人群發展成糖尿病,其次是得病後怎麼科學地治療。最好辦法是不得糖尿病,一生遠離糖尿病。要想實現這樣的目標,就要做到“四早”。(1)早檢查:尤其是對糖尿病高危兒童,盡早地進行係統的檢查,要弄情糖尿病高危兒童目前身體狀況所處的狀態,根據情況,然後針對不同情況給予個體化的幹預方案。(2)早發現:通過早檢查才可以查出早期糖耐量減低狀態或是否已患糖尿病。(3)早預防:預防分幾級,對糖尿病高危兒童早期就給予幹預,可使之不發展成糖尿病,早期糖尿病予以科學幹預,可避免並發症對人體的危害。(4)早治療: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受損傷的胰島細胞修複的可能性也越大。凡糖尿病高危兒童,早期係統檢測意義非常大。但體檢一定要做正規的糖耐量試驗。僅測空腹血糖將可能使60%的糖尿病漏診。許多糖尿病病兒的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餐後血糖很高,稱之為餐後高血糖型。建議家長們,凡是自己的孩子屬於糖尿病高危兒童範疇內的,應該到正規的醫院做一個係統、正規的檢查。做糖耐量檢查,還要查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情況。係統的胰島功能檢查,可以非常準確地判斷出是否有糖尿病、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征及糖耐量減低。凡是糖尿病高危兒童,應該及時做檢查,以後每隔半年到1年再複查一次,這樣可以使自己孩子的發育狀況、身體情況得到很好的醫學監護,以避免因防治不當,兒童患上糖尿病,而延誤了寶貴的治療時機,影響了孩子身體發育和智力發育。糖尿病目前的科學水平尚不能達到治愈。但是可以使受到損傷的胰島B細胞得到不同程度的修複。糖尿病的治療分為幾類。第一類為飲食治療;第二類為運動療法;第三類為藥物治療包括胰島素和各種口服藥;第四類為血糖監測和糖尿病健康教育。這些都屬於糖尿病的治療方法。糖尿病目前認為不可能治愈,需要終生治療,但是怎麼治療有很大區別,是天天打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呢,還是僅靠飲食及運動治療呢?盡管糖尿病不可治愈,但對有些人可達到不必終身用藥。有人經過科學治療,在某一階段把藥物停掉,僅采取飲食和運動的療法來控製血糖,且血糖穩定,並且也沒有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這種治療更有利於兒童的生長發育,更有利於避免並發症發生發展。采取生物係統工程“保護胰島細胞綜合療法”的具體內涵是:給胰島細胞創造休養生息的環境,同時改善胰島微循環、促進神經纖維的正常代謝,同時攝取高膳食纖維素食物,增加胰島素受體敏感性,並和科學運動結合起來,這樣方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治療辦法,不僅能不同程度地修複已受損傷的胰島B細胞,甚至有的糖尿病人還可能脫離終生藥物治療,僅靠飲食及運動療法控製病情。終身治療不等於終身用藥。對於這個問題,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答案。兒童糖尿病絕大多數都是1型糖尿病,需要終身使用胰島素治療。早在胰島素發明並用於臨床之前,兒童糖尿病病人的結局往往很悲慘,他們常在很小的時候就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者感染而夭折。胰島素的問世使這類病兒的預後大大改觀。但是兒童糖尿病的處理確實有其複雜性,一方麵他們也像成年人一樣需要控製飲食,另一方麵他們又正處於生長發育而需要大量營養的階段。所以糖尿病兒童的生長發育是否會受到影響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子是否能正確地掌握好糖尿病五條治療原則。糖尿病控製對糖尿病病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隻要使病兒得到滿意的血糖控製,他們就能獲得正常生長發育的機會。兒童和成人畢竟不同,治療上有需要注意的地方。(1)年齡小,認知性較差:由於孩子小,對什麼是糖尿病,糖尿病有什麼危害,糖尿病應該怎麼治療,在理解上有些困難,那麼就需要家長和醫生及時溝通交流,更加細致和耐心地幫助和指導。(2)飲食控製較為困難:孩子大多嘴饞,其他同齡兒童都能吃各種好吃的東西,而他們卻必須受到限製,這對孩子來說是很痛苦的事情,家長和醫生也應根據不同年齡的特點給子指導,提出要求。另外,少年兒童正是長身體的好時候,在飲食治療方麵提倡用計劃飲食來代替控製飲食。(3)體力活動量相對較大:孩子多愛玩,好動,運動量難以控製,在這方麵,家長和醫生也要配合好,應給予關懷,不使其不動,也不使其過量運動。(4)必須使用胰島素:兒童糖尿病在藥物治療上的特點是,他們絕大多數是1型糖尿病,要做長期注射胰島素的精神和物質準備。(5)監測可較多地采用尿糖:和成年糖尿病病人一樣,糖尿病兒童也需要經常做血糖檢查,但兒童天天上學,采血比較困難,所幸的是兒童糖尿病血糖波動雖較大,但他們的尿糖與血糖相符率較高,所以可以用監測尿糖的方法來觀察病情的變化。(6)青春期問題:青春期是1型糖尿病的好發年齡,也是血糖波動和胰島素需要量較大的時期,對這個問題要有充分的了解和足夠的重視。運動是兒童正常生長和發育所需要的生活內容的一部分,運動對糖尿病病兒更有重要意義。運動可使熱量平衡並能控製體重,運動能促進心血管功能,改進血液中脂蛋白的成分,有利於對抗冠心病的發生。運動時肌肉消耗能量比安靜時增加7~40倍。能量的來源主要是由脂肪代謝所提供和肌糖原的分解。運動使肌肉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高,從而增強葡萄糖的利用,有利於血糖的控製。運動的種類和劇烈的程度應根據年齡和運動能力進行安排,有人主張1型糖尿病的學齡兒童每天都應參加1小時以上的適當運動。運動時必須做好胰島素用量和飲食的調節,運動前減少胰島素用量或加餐。糖尿病病兒應每天固定時間運動,並且要把握食入熱量、胰島素的用量和運動量之間的關係。是的。不良反應包括:(1)低血糖反應:胰島素的主要不良反應就是低血糖反應,與劑量過大和(或)飲食失調有關,其臨床表現為出汗、心慌、手抖、軟弱無力、精神不集中、頭暈等症狀,當孩子出現上述表現時,應高度懷疑是低血糖反應。輕度的低血糖往往可以自行緩解,但需指出,患糖尿病的兒童身邊要常備糖塊,以便在發生低血糖時及時補充能量。(2)在胰島素治療初期,病兒可能出現輕度的水腫,此時不要過度擔心,它的原因大多是因為鈉瀦留而導致的,往往可自行緩解。(3)部分病兒使用胰島素初期,會出現視物模糊,是由於晶狀體屈光改變造成的,常於數周內自然恢複。(4)局部或全身過敏反應,表現為注射部位瘙癢,繼而出現蕁麻疹樣皮疹,全身性蕁麻疹少見,可以同時伴有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症狀,很少發生嚴重的過敏反應,如過敏性休克。處理上,建議更換胰島素製劑,使用抗過敏的藥物以及脫敏療法等。嚴重者要立即就診,停用或暫時中止胰島素治療,抗過敏性休克治療。(5)脂肪營養不良,就是指胰島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組織萎縮或增生,常更換胰島素注射部位可避免此現象的發生,注射部位可選擇上臂前外側、大腿前側、臀部、腹壁皮下注射,腹部及臀部較四肢吸收快。改用純的人胰島素製品亦可減少皮下脂肪組織萎縮。需要提醒的是,孩子自己注射胰島素要在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和培訓下,糖尿病兒童自己學著測量血糖、消毒、紮手指、做記錄等環節都要規範學習。要使糖尿病兒童學會自我管理。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急性並發症,可以是糖尿病的首發症狀,也可以是感染、胰島素治療中斷或不適當減量、病情惡化、病兒飲食不當等誘發。約40%的病兒初診時即有酮症酸中毒存在,年齡較小的發生率更高,表現為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多尿、醫學上對妊娠期糖尿病的界定是:在確定妊娠後,若發現有各種程度的葡萄糖耐量減低(IGT)或明顯的糖尿病,不論是否需用胰島素或僅用飲食治療,也不論分娩後這一情況是否持續,均可認為是妊娠期糖尿病。注意,懷孕後發現的葡萄糖耐量減低也是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和懷孕後孕婦體內發生的內分泌變化有關,這些內分泌變化包括雌激素、孕激素、人胎盤催乳素分泌增加,導致對胰島素的抵抗作用增加。此外,懷孕期胎盤能加速胰島素降解,孕婦本身的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也降低。這種情況下,女性在懷孕期要維持正常葡萄糖內環境的穩定,就必須產生和分泌較正常人更多的胰島素。大多數女性具有充足的胰島B細胞儲備,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保持血糖正常,而少數孕婦會發生血糖升高,即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並糖尿病有兩種情況。(1)懷孕前就有糖尿病——這種情況被稱為“糖尿病妊娠”。(2)懷孕前沒有被診斷為糖尿病,懷孕後才發現糖尿病或葡萄糖耐量減低——這種情況被稱為妊娠期糖尿病。現在患糖尿病的女性懷孕和生育已不是稀奇的事了,隻要婚後糖尿病一直能滿意控製,無心、腦、腎、眼及其他嚴重的並發症者,就可以懷孕。沒有必要僅僅因患糖尿病而中斷妊娠或絕育。已知自己患有糖尿病的育齡女性,應該在計劃懷孕時及早調整治療,原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