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手背靜脈穿刺,出現兩臂內旋時,用手抓住患兒肘關節及手臂,向前拉時將手抬高。達到手臂伸直的目的。針對部分患兒頭歪向一側,肩關節內曲下壓,手肘彎曲,前臂內旋手心向下,腕關節彎曲,拇指內收。可以直接抓在肘關節上,向內或向外旋。使其伸直。
(4)足背靜脈、踝靜脈穿刺,出現雙腿伸直或內收交叉,可手握膝關節將雙腿外展、外旋,同時控製髖關節。出現強直足關節,可使髖關節屈曲,雙腿分開,達到足關節屈曲的目的。
672.如何對腦癱患兒進行心理指導?
腦癱患兒由於疾病多年纏綿,常產生自卑感、情緒抑鬱;加之來自社會和家庭的不良刺激,諸如歧視的態度,成長、教育和職業上的多種麻煩問題;有些患兒因受到過度的照顧和袒護而與集體疏遠等,常可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病情呈進行性發作也會使智力發育受累。因此,對腦癱患兒進行心理治療是合理和必要的。心理幹預內容應包括心理谘詢、認知行為治療、運動治療及社會支持等幾方麵整個治療可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點,應注意以下幾點:
(1)開始階段主要注意了解情況,建立良好關係,包括:①詳細地收集了解患兒症狀、思維、信念、情緒和行為等。治療的基礎是來源於患兒的真實情況。②患兒應是治療的積極、主動參加者,而不是被動的被治者。③治療者應與患兒直接對話,提供多個合理化建議讓患兒自己選擇考慮,強調雙方的交流,而不是治療者一個人的反複陳述或幹預,更不能成為患兒移情的對象。④建立良好醫患關係,與患兒及其父母好合作,共同參與治療。
(2)治療的中期主要為明確治療的重點並給予糾正,具體包括:①要明確需要治療的靶症狀,如焦慮、恐懼、抑鬱等的具體表現及有關因素。②療程不宜過長,一般治療12~20次,不要無限製地延長。③心理教育: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應教育患兒,如何調整自己的認識,如何在實踐中正確對待以後可能出現的問題等。
(3)治療的最後階段是保持親切的醫患關係及防止複發。在上述治療成功的基礎上,治療者應幫助患兒學會如何去掌握自己的認知,如何應付可能的變故,如何自己掌握好行為治療的有關技巧及如何控製自己等,並熟練家庭作業,可以自己繼續進行自我控製。行為治療,是指用實驗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改變症狀和行為的治療方法。行為幹預的原則是降低患者對傷害性刺激的敏感水平,使患者學會最大限度抑製的技巧。行為治療用於成人及較大兒童患者,包括係統脫敏療法、衝擊療法、示範法、陽性強化性等。
673.腦癱患兒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麵?
(1)介紹住院須知特別強調:①腦癱患兒住院時間長,花費較大,且絕大多數自費,一定要告誡家長貴重物品和錢要隨身攜帶,不要攜帶大量現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②注意防火,因為腦癱患兒大都有運動障礙,行動不便,一旦發生火災,後果不堪設想。
(2)飲食:腦癱患兒住院時間較長,運動量大,飲食應幹淨、衛生,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
(3)睡眠:腦癱患兒治療項目多,每天要進行各種各樣的訓練,必須要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良好的睡眠非常重要,午休和夜間睡眠時間應減少人員走動,避免大聲喧嘩,給患兒創造一個安靜的睡眠環境。
(4)疾病預防:腦癱患兒大多數抵抗力比較低下,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腸炎等疾病,應注意預防,如室內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減少人員探視,防止交叉感染,飯前便後注意洗手,不吃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等。
(5)病因:腦性癱瘓的直接原因是腦損傷和腦發育缺陷,很多原因都可以構成高危因素,可將其簡單地分為妊娠期、圍生期、生後短時間(1個月)的傷害。一般認為,窒息、未成熟兒、重症黃疸為國內腦性癱瘓的三大主要致病因素。
(6)臨床表現:結合患兒病情,介紹小兒腦癱常見的臨床類型及各型症狀,小兒腦癱早期的臨床表現,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7)治療:腦癱患兒的治療為綜合治療,主管醫師根據患兒的病情製定一整套係統的康複計劃,一般3個月為1個療程在醫院進行強化訓練,1個療程後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可讓患兒稍做休息繼續康複治療,條件差的轉為家庭康複。
(8)治療的注意事項:①腦癱患兒的康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告誡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喪失希望。②腦癱患兒的治療項目比較多,每個患兒一般都在6~7項,多的可達8~10項,每個項目治療時間為30min左右,家長應合理安排治療順序,勿使患兒感到疲勞。③對於初次住院的新病號,由於對環境不適應,患兒做任何治療都哭鬧的比較厲害,應告訴家長治療開始項目不宜上的太多,應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項目之間應間隔30~60min,以使患兒有休息的時間,恢複一下體力和精力,治療當中如果哭鬧不止,也可稍事休息、飲水後再進行。待患兒適應後再進行係統的訓練。④治療項目當中功能訓練比較重要,家長應重視一下,每次30min,2/d,做訓練時給患兒穿的衣服要上下分開,且要寬鬆,不要過厚,以運動服為宜,訓練前排大小便,訓練中墊好尿布、尿褲,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這些事情上麵。如果訓練當中孩子哭鬧比較厲害,應讓家長離開,也可給患兒準備一些玩具、畫書等,轉移其注意力,使其更好地配合訓練。
(9)護理:①腦癱患兒大都有運動障礙,應加強看護,孩子無人看管家長不得離開病房,並遠離一些危險物(包括電源、大型訓練玩具、電梯等),孩子在床上玩耍時應提起床檔,防止墜床;②避免給孩子吃瓜子、花生等堅硬食品,以免發生意外。
(10)家長的康複指導:腦癱患兒的康複是一個長期乃至終生的過程,光靠治療師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強調家長在治療中的參與,重視患兒的家庭康複,教會家長一些訓練方法和訓練原則,指導家長多與患兒交流、溝通,配合訓練人員在業餘時間對患兒進行訓練,以鞏固和提高治療效果,縮短住院病程。
(11)安全教育:家長在給患兒的訓練當中一定要聽從治療師和主管護士的指導,注意患兒的安全,手法要輕柔,以免造成肌肉拉傷、骨折等嚴重後果,耽誤患兒的治療,要在患兒的日常生活當中,在玩中進行訓練,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12)評價:住院患兒一般每月評價1次,較小嬰兒(6個月以內)可20d評價1次,由治療師、主管醫師和科主任對患兒進行評價,以了解康複治療效果,不斷修改治療方案。如果治療當中家長遇到什麼問題,可隨時找主管醫師進行評價、谘詢。
674.長期臥床或製動的不良反應有哪些?
(1)墜積性肺炎:要鼓勵他們早期活動,家屬可以幫助患者多翻身、拍背,鼓勵他們咳痰,以免痰液瀦留在肺部引起感染。
(2)泌尿係感染與結石:多見於脊柱骨折合並截癱的患者,應鼓勵患者多喝水促進腎髒的功能(女性多見)。
(3)壓瘡:多發於骨性隆起部如骶部、股骨大轉子、足跟等。因此要勤換衣服,保持局部清潔幹燥。
(4)廢用綜合征:主要為肌肉萎縮、軟組織粘連、骨骼脫鈣等引起的體功能障礙。應鼓勵患者加強功能鍛煉。
(5)DVT(下肢深靜脈血栓):手術後、偏癱、截癱患兒。長期臥床可引起血流緩慢,血液黏稠度增加而發生血栓。下肢腫脹、疼痛和淺靜脈曲張是下肢DVT的三大症狀。根據下肢腫脹的平麵可初步估計靜脈血栓的上界,一般小腿中部以下水腫病變在膕靜脈;膝以下水腫疼痛為股淺靜脈;大腿中部以下水腫為股靜脈;臀部以下水腫為髂總靜脈;雙側下肢水腫為下腔靜脈。疼痛多為墜痛或鈍痛,淺靜脈曲張多為慢性期側支循環建立的表現。
675.長期臥床或製動患兒的護理要點是什麼?
長期臥床一般指那些肢體癱瘓的患兒,對於這些患兒的護理要有持久性,要耐心、細致、周到。在他們心理上,依靠護理的細節很多,能預知其需要和願望是做好護理的關鍵。
首先要使患兒心身健康,精神愉快。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要經常變換臥位,根據病情采取平臥、側臥、半臥位,2h變換體位一次。保持床鋪平整、鬆軟、幹燥、清潔。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並發壓瘡或尿道感染者供給充足的水分和無機鹽。經常給病兒按摩癱瘓肢體或做被動運動。2/d,每次15~20min,受壓點給予墊襯,預防壓瘡。不宜給病兒用熱水袋取暖,給其洗腳、擦浴水溫不可過高。保持大便通暢。因長期臥床,活動少,胃腸蠕動減弱,容易引起便秘,所以應多吃些帶纖維素的蔬菜,必要時可用簡易通便法排便。
676.長期臥床患兒應怎樣預防壓瘡?
(1)經常更改體位,向左或向右側臥位,一般2~3h翻一次,不得超過4h。協助患兒翻身時應避免拖、拉、推的動作,以防擦破皮膚。
(2)被單,勤換勤洗,保持清潔、幹燥、平整、無碎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