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百合病(1 / 3)

十二、百合病

(一)概述

百合病是一種以精神恍惚,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食欲時好時差,口苦、尿黃、脈微數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現代醫學的癔症、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等,可參照本節進行治療。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病機,大致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麵。

1.傷寒病後,熱邪傷陰在傷寒或溫病病程中,由於熱邪太盛,或汗吐下太過,致病雖去然陰未複;或熱邪毒氣,傷氣傷血;或病後餘熱未盡,熏灼心肺,心肺陰虛,氣血失調,神明無主,百脈失養,而為本病。

2.情誌不遂,憂思成痰平素憂思不斷,抑鬱寡歡,陰血暗耗,虛熱內生,神氣失於依附,以致行動、語言、飲食失常。

(二)辨證論治

1.陰虛內熱

(1)症狀:精神、飲食、行動有異於常人,如時而厭食不納,時而又覺得飲食甘美,或意欲進食,一旦食至,卻又不能食;常沉默寡言,或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或自覺發冷或發熱,實則無寒無熱,口苦,舌紅,小便短赤,脈微數。

(2)病機分析:熱病之後,餘熱不解,或情誌不遂,神思過用,心主神明,肺司治節,心傷則神氣無所依附,故精神恍惚,迷亂無定;肺虛則治節不行,故行、坐、住、臥飲食皆不能自主;口苦、尿赤、脈虛數均是心肺陰虛內熱之象。

(3)治則:清心潤肺。

(4)方藥:百合地黃湯加味。重用百合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生地黃養陰清熱。渴者加天花粉清熱生津;發熱、尿赤加知母、滑石、淡竹葉、鮮蘆根清熱利尿;胃氣上逆加代赭石和胃降逆。

2.痰熱上擾

(1)症狀:精神、行動、飲食皆失常態,頭脹而痛,心中懊,臥寢不安,麵紅,舌尖紅,苔薄黃而膩,脈滑數。

(2)病機分析:病後陰傷而餘熱不清,熏灼津液為痰,痰熱擾於心肺,故心神不安治節失常;麵紅、頭脹痛、苔膩脈滑,皆為痰熱內蘊之象。

(3)治則:清熱化痰。

(4)方藥:黃連溫膽湯加減。方用二陳湯健脾燥濕祛痰,黃連清熱,竹茹降逆,枳實散結。痰濁甚者,加桃仁、冬瓜子、薏苡仁、膽南星;陰虛而挾痰者,以百合為主藥,加川貝、葦莖、冬瓜子、天竺黃等。

3.心肺氣虛

(1)症狀:精神、行動、飲食皆不能自主,自汗,頭暈,氣短,乏力,少寐或多寐而睡不解乏,舌苔有齒痕,脈細弱無力。

(2)病機分析:心肺氣虛,神氣不充,治節不行,故恍惚迷亂,語言行動、飲食、坐臥皆失常態;肺主皮毛,肺虛則皮毛不固而自汗出;心肺氣虛則短氣、乏力。舌淡、脈細弱無力皆為氣虛之症。

(3)治則:益氣安神。

(4)方藥:甘麥大棗湯。本方養心氣以寧神,益脾土而生金。臨床運用時,可加百合、酸棗仁、玉竹、茯神、龍齒、太子參、黃精等。

【針灸】

取手少陰及手厥陰心包經穴,如神門、心俞、內關等,以補法為主。

(三)蹊徑妙法

——開竅醒腦法在百合病治療中的應用

百合病是以精神恍惚,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如有神靈”,而“身形如和”諸多證候變動不拘的一種神誌病,屬原發者,多因情誌不遂,五誌化火,久鬱傷陰所致;屬繼發者,多因病後傷陰,正氣不足,氣血不能平複,心肺失其所養而致。《金匱要略廣注》中雲:“病名百合,以百脈合而成病也”。

開竅醒腦法不僅局限於促進神誌蘇醒的治療,而且廣泛運用於恢複竅道清靈、補虛開竅的治療。謝海洲先生臨證的思路是以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為綱,即腦病不獨治腦,著重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權衡精當,方能得心應手。如因精神刺激,鬱悶心煩者,宜用解鬱開竅法,藥以柴胡、香附、鬱金、川楝子、白芍、川芎為主,氣鬱化火者,酌加梔子、牡丹皮、豆豉以瀉火除煩;痰熱上擾者,藥用黃芩、竹茹、膽南星、竹瀝、半夏、川貝母、人工牛黃為主;心肺陰虛者,藥以百合、知母、生地黃、白芍、炙甘草、麥冬為主,口渴、尿赤者,酌加天花粉、鮮蘆根、白茅根、車前子以清熱生津;心肺氣虛者,藥用炙甘草、浮小麥、肥大棗、懷山藥、黃精、太子參為主,神誌不寧者,酌加百合、茯神、酸棗仁、龍齒、琥珀粉以安神定誌;痰濁蒙蔽清竅者,藥以石菖蒲、鬱金、海浮石、竹瀝、白礬、茯苓、半夏、陳皮為主,重在豁痰開竅。此外,應重視善後調理,如用加味逍遙丸(或逍遙丸)調和肝脾;歸脾丸補益心脾等。並強調移情易性法的心理治療,輔以藥物治療,調整人體氣血陰陽,以期為平。

(四)典型醫案

穀某,男,20歲,學生。2005年2月22日就診。

患者曾受精神刺激,情緒不佳,鬱悶心煩,幻聽嚴重,恐懼膽小,失眠,尿頻,便秘,舌邊尖顯紅,苔膩,脈細弦小數。西醫診斷為神經官能症。

辨證:肝鬱化火,心神失養。

治法:解鬱除煩,養心安神。

處方:川鬱金12g,石菖蒲12g,梔子9g,牡丹皮12g,豆豉12g,生地黃30g,百合15g,知母10g,浮小麥30g,炙甘草10g,肥大棗7枚,山藥15g,烏藥15g,益智仁10g,烏梅10g,覆盆子10g。

水煎服,14劑。

二診:2005年3月15日。

藥後睡眠稍安,情緒未見好轉,手心熱,有痰,仍有幻聽,大便每日2次,小便尚可,舌邊尖紅,苔膩,脈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