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營養素知多少(2 / 3)

一般而言,動物脂肪(除魚油外)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較多,而植物油(除可可油、椰子油外)則大多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因此糖尿病患者宜食植物油、少食動物油,這樣有助於降低血清膽固醇,減輕脂類代謝紊亂。

(3)控製總量的同時宜兼顧各類脂肪酸的攝入量

膳食中由脂肪提供的熱量應為飲食總熱量的25~30%;每日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不要超過飲食總熱量的10%;反式脂肪酸的攝入量應少於總熱量的1%;避免或限製下列食物:肥肉、全脂食品、棕櫚油、花生油及油炸食品;食物中膽固醇攝入量應少於300毫克/天。

(4)控製食用油的攝入量最好與適當增加體力活動相結合

適當體力活動可以增加能量消耗、控製體重,同時運動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可以改善血糖控製,其在糖尿病防治中的有益作用已經得到了國際國內的普遍公認。

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堅持規律地運動12~14年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議成年人每天應進行累計相當於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體活動,如果身體條件允許,最好進行30分鍾中等強度的運動。

(5)控製總量比種類更重要

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食用油的數量遠遠比種類更重要。無論你選擇哪一種油,進入身體後都將增加能量負荷。每克脂肪在體內氧化可以產生熱量9千卡,這是同等重量的另外兩種產熱營養素(蛋白質和糖類)在體內氧化後產生的熱量的兩倍多(蛋白質和糖類為4千卡)。因此建議每人每日食用油用量控製在15~25克, 就糖尿病這個疾病本身而言,血糖控製得越好,意味著預防並發症的效果越佳。例如,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映血糖控製狀況的主要指標之一。英國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糖化血紅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關死亡率就能下降21%,心肌梗死發生率則下降14%。

三、蛋白質:蛋白質是組成人體細胞、組織的十分重要的物質,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一)蛋白質的功能

(1) 供能

除結構功能和調節功能外,蛋白質也是一種能源物質,每克蛋白質在體內完全氧化後可產生4kcal 能量,但這隻是蛋白質的次要作用。在這一點上,它與糖類和脂肪是不相同的。換句話說,蛋白質的供能作用可以由糖或脂肪代替,即當糖類或脂肪供給充足時,蛋白質就不作為能源物質,而是直接發揮其特殊的生理作用。通常機體不直接利用蛋白質供能,而是利用體內衰老及破損組織細胞中的蛋白質、食物中一些不符合機體需要或攝入過多的蛋白質氧化分解所釋放的能量,以這種方式供能最為經濟。

(2)構成和修補身體組織

蛋白質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人體內一切組織和細胞均由蛋白質組成,約占人體總重量的16%~18%,僅次於水(60%)。蛋白質大部分存在於人體肌肉組織和內髒中,其餘存在於皮膚、血液、頭發、指甲中。組織的生長、更新和修複均需要蛋白質,因此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青少年以及孕婦和乳母對蛋白質的需要量較大,恢複期或手術後病人因組織修複也需要提供更多的蛋白質。此外,每天代謝消耗的蛋白質(如頭發和指甲脫落等)必須進行蛋白質補充來合成所消耗的同類蛋白質。

(3) 調節功能及其他特殊功用

人體內許多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質(如酶、激素、血紅蛋白、抗體、肌球蛋白、

膠原蛋白、血漿蛋白、核蛋白等)均由蛋白質構成,它們在體內都具有特殊的生理作用。

(4) 催化作用

生命的特征之一就是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而新陳代謝的本質是各種各樣的化學反應過程,即物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這些化學反應絕大多數借助於酶的催化作用來完成。而酶本身就是由活細胞分泌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

(5)調節生理機能

激素是內分泌細胞分泌的一類化學物質,隨血液循環到達作用的組織器官,發揮其調節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的作用。屬於蛋白類的激素包括胰島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等。

(6) 免疫作用

免疫作用是指機體對外界有害因素(主要為細菌和病毒)具有的抵抗力,它是由細胞免疫、體液免疫以及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共同完成的。體液免疫就是借助於血液中一種被稱為抗體的物質,抗體本身就是蛋白質,通過它與異物(主要為細菌和病毒)結合,阻止異物對機體的損害,從而保護機體免受細菌和病毒的侵害。近年來,在臨床獲得廣泛應用的幹擾素,實際上是一種糖和蛋白質的複合物。機體抵抗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體內抗體的多少。

(7)運輸氧

生物從不需氧轉變為需氧以獲得能量是生物進化過程的一大飛躍。生物體從環境中攝取氧,在細胞內氧化三大能源物質,即糖、脂肪和蛋白質,並產生二氧化碳、水和能量。機體生物氧化過程中所需的氧氣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是由血液中血紅蛋白進行輸送的。

(8) 肌肉收縮

肌肉的主要成分為肌動蛋白質和肌球蛋白質。機體的一切機械運動以及各種髒器的重要生理功能,如肢體運動、心髒跳動、肺的呼吸、血管的收縮和舒張、胃腸的蠕動以及泌尿和生殖活動都是通過肌肉的收縮和鬆弛來實現的,這種肌肉的收縮活動是由肌動蛋白完成的。

(9)支架作用

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是構成結締組織的主要成分,如骨骼和皮膚主要由膠原蛋白構成,肌腱、韌帶和血管主要由彈性蛋白構成。這些結締組織構成了各器官包膜及組織間隔,散布於細胞之間,從而維持各器官一定的形態,並將機體的各部分連接成一個完整體,這就是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支架作用。

(10) 調節滲透壓平衡

正常的人體血漿與組織液之間的水分不停地進行交換,且保持相對平衡狀態,這主要依賴於血漿中電解質總量和膠體蛋白質的濃度。當組織液與血漿的電解質濃度相等時,兩者間的水分分布就取決於血漿中的蛋白濃度。若膳食中長期缺乏蛋白質,血漿蛋白的含量便降低,血液中的水分便過多地滲入周圍組織,造成營養不良性水腫。

(11) 調節血液酸堿平衡

正常人血液的pH 值大約為7.35~7.45,pH 值的任何變化將會導致機體出現酸堿平衡紊亂。血液酸堿平衡的維持靠血液中存在的無機和有機緩衝體係。無機緩衝體係主要為碳酸鹽,而有機緩衝體係的主要組成成分則是蛋白質。因為蛋白質是兩性物質,帶有堿性的氨基(?NH2)和酸性的羧基(?COOH),因而具有一定的酸堿緩衝作用,它與無機緩衝物質共同完成維持血液pH 值相對恒定的作用。

(12) 遺傳信息的控製

遺傳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而遺傳物質主要是含有脫氧核糖核酸(DNA)的核蛋白質。遺傳信息的表達受蛋白質和其他因素的製約。

(13) 維護神經係統的正常功能

蛋白質約占人腦幹重的50%,腦在代謝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蛋白質來進行自我更新,

而某些氨基酸在神經傳導中起著介質作用。神經係統的功能與攝入蛋白質的質和量有密切的關係,蛋白質質與量的改變可明顯影響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製過程。

(二)、蛋白質的需要量及食物來源:

研究蛋白質需要量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要因加算法,二是氮平衡法。另外,還有根據幼兒生長發育的直接觀察法、從氨基酸需要量推算蛋白質需要量方法等。

要因加算法的基本原則是以補償從尿、糞便、皮膚以及其他方麵不可避免或必要氮損失為基礎,再加上諸多因素(如食物蛋白質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個體差異、應激等)來確定蛋白質需要量的方法。

氮平衡法通常以健康人為研究對象,給予不同水平蛋白質膳食,測定氮排出量,將氮攝入與排出量的結果代入直線回歸方程,求得氮平衡為零時的截距,即為達到氮平衡的氮攝入量。成人達到氮平衡時所攝入的蛋白質量即可代表蛋白質需要量。理論上,成人每天按0.8g/(kg.d)。攝入蛋白質為宜;我國由於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所以成人蛋白質推薦攝入量為1.16g/(kg.d)。按能量計算,蛋白質攝入占膳食總能量的10%~12%,兒童青少年為12%~14%。

2000年,中國營養學會在RDA的基礎上,重新修訂了推薦的膳食營養素攝入量,並采用了DRIs新概念。新修訂的蛋白質推薦量(RNI),成年男、女輕體力活動分別為75g/d和65g/d,中體力活動分別為80g/d和70g/d,重體力活動分別為90g/d和80g/d。

魚、禽、蛋、乳類和瘦肉等動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動物性食物中蛋白質不僅含量高,而且氨基酸組成更適合人體需要,尤其富含賴氨酸和蛋氨酸,如與穀類或豆類食物搭配食用,可明顯發揮蛋白質互補作用,提高糧穀類食物中蛋白質的利用率,但動物性食物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過多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險性。

(三)、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質代謝: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質代謝紊亂,表現為合成受阻,分解加強,出現糖異生作用,導致高血糖症。患者體內蛋白質消耗增多,形體日見消瘦。如果攝入的蛋白質不足以彌補消耗,收支不平衡,就會出現負氮平衡。長此下去,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則生長發育不良,成人患者則消瘦、衰弱,抗病能力下降,易並發各種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