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6—12歲: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8)
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
孩子進入國小,不可避免的會有一定的功課壓力,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讓孩子適應學校生活。良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完成功課,學到知識並且掌握學習的規律。
缺少好的學習習慣會導致什麼?
——學習無計劃。
學習應該是一個係統的過程,需要有計劃地去實施,計劃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功課。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們對自己的學習毫無計劃,整天忙於被動應付功課和考試,缺少主動的安排。對於自己每天應該看什麼、做什麼、學什麼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心裏考慮的是“老師要我做什麼”而不是“我要做什麼”,這種無計劃的被動學習對孩子的學習弊處很大。
——不會科學利用時間。
沒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也不會合理安排時間。同樣的時間,但是有的孩子卻能夠從容地安排自己每天要做的事項,功課、娛樂各不耽誤。有的孩子卻顧此失彼,一項事情都沒做好還經常加班加點。那些不善於安排時間的孩子還會經常經常抱怨:“我要上課、回家、吃飯、做功課、睡覺,哪還有多餘的時間可以玩啊?”其實歸根結底,都是這些孩子自己安排時間不合理。
——死記硬背。
很多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對功課的內容並不去理解,而是去死記硬背,靠著一味地重複在大腦中留下印象為止。這種去去理解,不去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的學習一其實是最低形式的學習。即使勉強記住了也常常使記憶內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長久記憶。學習習慣好的孩子應當注重內容的條理,花時間去分析功課的意義和結構,輕鬆地記住知識不說,也可以記得更牢固;而學習習慣差的孩子往往是考試一結束就忘得一乾二淨。
——不能形成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是知識體係在學生頭腦中的內化反映,孩子應該將所學的知識通過輸入、加工、儲存等過程而在頭腦中形成的有序的組織狀態。構建一定的知識結構在學習中是很重要的,學習習慣不好的孩子缺少沒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學習到的東西隻是一盤散沙,無法發揮出它們應有的功效。很多孩子平時的測驗考試成績似乎都很好,但是考試的題目一旦有綜合程度高一點,需要檢查大家的綜合能力了,成績就不行了,原因就是他們沒有掌握知識間的聯係,沒有形成相應的知識結構。
——不會聽課。
學習習慣不好的孩子,在學習之前對自己的功課沒有任何的準備,在課堂上對老師講授的內容是完全陌生的,沒有目的性地去學習,聽課的時候也容易走神,思路不和和老師保持同步,晚上的功課也隻是應付,沒有複習鞏固。
——抓不住重點和難點。
學習習慣不好的孩子,在看書和聽課時,不懂得去尋找重點和難點,學習的時候沒有主次輕重之分,花了很多時間重複浪費在非重點非關鍵的地方,結果浪費了時間與精力。
——理論與實際脫離。
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不好的孩子往往隻滿足於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不知道在在實踐中去運用學習、自己學的知識也不能解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動手能力差,不喜歡上實驗課和操作課,不關心生活,隻是悶頭讀書。
如何指導孩子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指導孩子訂好學習計劃。
如果做不到每天的計劃,也至少要有一個一周的計劃:這一周的功課有什麼內容,要學習什麼,自己要做什麼樣的努力,要掌握什麼,需要看哪些書籍等等,讓孩子有目的地去學習。
——指導孩子遵循有步驟地去學習
學習應該是很係統的,家長可以教導孩子有步驟地去完成自己的學習計劃:預習 — 聽課 — 複習 — 做功課 — 總結。
聽課之前至少應該粗略地看一遍,這樣才不會在課堂上對老師所講的老師茫然不知,有時間的話最好再把自己覺得不懂或是有難度的地方標記出來,聽課的時候才會有目的。
在完成功課前應該先複習一天的學習內容,這樣既可以及時加深記憶,也能更快速更有效率地完成功課。
而總結更是必不可少的,沒隔一段時間孩子都應該總結一下自己近期的學習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和效果,這樣才能吸取經驗教訓不斷進步。
——讓孩子正確認識考試
很多孩子怕考試,或是應付考試,考試之前硬背習題答案或是書上的條款,這樣都是不對的。要讓孩子知道開始是一種檢驗,要想每次考試都能做到不慌亂,就應該讓自己的知識形成係統,思維清楚,條理清晰,考試的時候自然就不會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