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療法也叫精神療法,就是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來治療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在糖尿病患者當中,有不少人是因心理因素致病的,單靠藥物治療無濟於事,如果采用“心藥醫治”——心理治療,就能促進康複。當然,心理療法並非萬能,隻有正確運用心理療法,如對心理療法充滿信心,堅持治療,療法恰當,幾種療法綜合交替運用等,才會取得良好療效。這一點是在進行心理療法時所不能忽視的。
(一)心理療法治療糖尿病的機理
情緒因素在該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正常人在情緒緊張時也會出現血糖升高、尿中的糖和酮體含量增加。當情緒平靜下來時,血糖、尿糖和酮體也恢複到平常水平,如在比賽後的運動員或參加考試後的學生其血糖都會升高。患者在發生糖尿病前,常常經曆了某種特殊的生活事件,導致情緒出現激烈的反應。如親人死亡、高考落榜、失戀以及在生活轉折時期等,都易引起情緒的不良反應,目前醫學界對於情緒緊張能夠促使糖尿病發展及惡化的作用是較為肯定的。糖尿病患者在情緒緊張時要比平靜時消耗較多的葡萄糖。患者情緒安定時,病情常可緩解,而在焦慮、抑鬱、憤怒、緊張等情緒狀態時,病情會加劇或惡化。
糖尿病在治療上病程較長,對生活影響較大,因此疾病本身也成為一種不良刺激,使患者情緒不穩定。患者常常出現憤怒、抑鬱、失望、無助、悲哀、苦悶等情緒反應,對未來失去信心,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下降,甚至出現輕生行為。這一切情緒的反應,反過來會使糖尿病的病情加重,形成惡性循環。患者的情緒調節應從兩方麵入手,其一是使用心理學技術對情緒進行調控;其二是通過控製病情的發展來影響患者情緒。當患者病情變壞或惡化時,常會使不良情緒反應更嚴重,控製病情是很好的心理治療,能讓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此後,可再結合使用簡易精神療法、自我鬆弛訓練、生物反饋等技術控製情緒。隻有兩方麵有機結合才能收到好的治療效果。在進行精神治療時,要注意了解造成患者情緒反應的原因,通過耐心說服使患者改變對糖尿病的悲觀認識,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讓患者參與疾病的治療過程,並建立起正確樂觀的疾病觀。
另外,患者應對情緒反應進行自我監控,隨時注意調節。除以上治療方法外,還應采取飲食療法,做到定時、定量的進餐,正確計算攝入的熱量,使總熱量和各種營養成分滿足生理需要,不斷促進胰島功能恢複正常。
(二)糖尿病的心理療法
自我調整療法又叫鬆弛訓練,這種訓練不論對糖尿病患者還是正常人都有相當的益處。鬆弛訓練的方法很多,現在介紹一種瑜珈屏氣訓練方法,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準備:先找一個安靜的環境。臥位,采取舒適放鬆的姿勢。檢查全身是否完全放鬆,依次順序為:頭頂→前額→雙眼皮→麵部→下巴→頸部→雙肩→雙上肢→雙前臂→手指→胸部→腹部→雙大腿→雙小腿→雙踝部→足趾。反複3次。開始:輕而長地吸氣,吸到吸不了為止,慢慢地呼氣,呼到呼不出為止,吸氣時想“吸”,呼氣時想“鬆”,同時感到身體向下沉。注意這種呼吸方式不是深呼吸。次數:每天1~2次,每次呼吸10~20遍,由於第一階段是訓練的基礎階段,隻有在呼吸能按標準達到一次完成20遍並反複練習15天後,才可進行第二階段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