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缺乏個性化的教育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小的時候,家裏很窮。有一天,他放學回家時經過一個工地,看到一個像老板模樣的人正在那兒指揮蓋一幢摩天大樓。
卡內基走上前問道:“我長大後怎樣才能像你一樣成功?”
“第一要勤奮……”
“這我早知道了,那第二呢?”
“買件紅衣服穿。”
卡內基滿腹狐疑:“這和成功有關嗎?”
那老板模樣的人指著前麵的工人說:“有啊,你看他們都是我的手下,但都穿著清一色的藍衣服,所以我一個也不認識。”說完,他又指著旁邊一個工人說:“你看那個穿紅衣服的,就因為他穿得和旁人不同,這才引起我的注意,我也就認識了他,發現了他的才能,過幾天,我會安排他一個職位的。”
教育需要一點個性化
作家龍應台說過,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求同的,就是想要製造出一些一模一樣的孩子,我們給每個孩子都準備有個大框框,然後把孩子放進去,凡是超出框的東西都通通給孩子“喀嚓”一聲全部剪去,於是所有的孩子都一模一樣,像方方正正地機器人,沒有一點自己的個性。
曾經有人給數學係的高才生出了這樣一個題目,一共是三組數字,第一組是‘1、3、7、8’,第二組是‘2、4、6’,第三組是‘5、9’。然後要他們找出每有組數字的規律。
大學生們幾乎套盡了所有的數學邏輯概念,似乎都沒有發現這幾組之間有什麼特殊關係。沒有一個人知道答案。當正確答案被公布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啼笑皆非,原來三組之間主要是它們的聲調有區別,沒組數字的讀音分別是一聲、四聲、三聲。
可見教育已經限製了孩子們的思維,求同的教育總是以標準答案為準,不符合標準答案的就算錯,孩子們做題隻求與標準答案相同,不敢標新立異。這種缺少個性的孩子自然就會沒有創新。
怎樣培養孩子的個性
——做一個有主見的孩子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從小就喜歡研究小蟲子,但是他的父親和老師卻認為他是笨孩子。為了能讓達爾文將來有一個好的職業,他的父親不顧他的辯解和反對,硬是將他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達爾文對醫學不感興趣,但是對博物學、礦物學、昆蟲學等方麵的課程和書籍卻十分入迷。父親知道了他在愛丁堡大學的情況以後,又將他送到劍橋大學去學神學,希望他以後可以成為一位牧師。雖然達爾文的愛好和追求無法得到父親的理解,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還受到了父親的粗暴幹涉,但是頗有主見的他堅持自學自然科學,不盲從父親的意見,終於在生物學生取得建樹,逃離了做一個平庸牧師的命運。
假如達爾文當初聽從他人之見,放棄自己的追求,他隻能是一名醫生或是牧師。而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很可能又是另一種景象了。
——重視孩子心智覺醒的時刻 居裏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於抓緊時間對子女進行早期教育, 並善於把握孩子智力發展的年齡優勢。在女兒不足1歲時,她就讓她們智力體操訓練,讓她們廣泛接觸陌生人,到動物園看動物,讓她們與貓玩;讓她們到公園去看綠草、藍天、白雲,看色彩絢麗的各種植物和人群,讓她們到水中拍水,使她們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大點後,居裏夫人又開始教孩子唱兒歌和講童活。再大些,就開始智力訓練和手工製作:彈琴、作畫、泥塑,讓她們自己在庭園種植植物、栽花、種菜等,並抽出時間與她們散步,在散步時給她們講許多關於植物和動物的趣事,如種子是怎樣在花裏長成的,小老鼠和鼴鼠是怎樣打洞的,哪裏能找到兔子窩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從實物開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興趣。她還教孩子騎車、烹調等。孩子對這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在這早期的教育中,他們的心智還是覺醒,鍛煉了自己多元的智力,培養了孩子的各種能力,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錘煉了孩子與眾不同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