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樂趣
一個孩子,從他出生的時候開始,他就在以驚人的速度學習著,對於周圍的一切,孩子都是充滿著好奇地想要去了解。可以不誇張地說,學習應該是孩子的本能,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都是積極地渴望著學習的,可是當這些孩子一但進入了學校,這樣的渴望就消失了,他們開始厭倦學校的生活,開始把學習當做是一種負擔,一種枯燥但是必須要完成的活動。是什麼讓孩子不願意在學習呢,就是因為我們的家長和學校,把原本快樂地學習變成了機械地教育,讓孩子失去了學習了的樂趣,不是孩子不愛學習,而是學習的方式無法讓他保持積極性。
讓孩子快樂的學習
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但是在學校裏,他們都必須做在教室裏安靜地聽老師說,這其實是一種壓抑孩子天性的方式。當孩子回到家了,本應該恢複自己的天性輕鬆一點,父母卻總是要求孩子繼續端正地坐在書桌前安靜地完成功課。如果要讓孩子始終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家長就不應該要求孩子們安靜地在書桌前一動不動地學習。
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一個調動還所有感官的過程,學習的環境不應該是家裏那一張小小的書桌,德國署名音樂家貝多芬就喜歡在大自然中尋找靈感,貝多芬小的時候特別喜歡家附近的一片小樹林,常常在這裏留戀往返讓父母到處尋找他。在這樣一個輕鬆的環境裏,他傾聽流水的聲音、風吹的聲音、鳥鳴叫的聲音……這些聲音對年幼的貝多芬而言,就是一曲精妙絕倫的交響樂,他總是呆呆地聽著這些聲音忘記了時間。有好幾次,媽媽到樹林裏去尋找貝多芬,甚至還看見他在傻傻地和樹“對話”,他把風吹樹葉發出的沙沙聲當做是樹特有的語言。
貝多芬那位當宮廷男高音歌唱家的爸爸對兒子的行為很不滿,他總是生氣兒子為什麼不肯好好地在家練習鋼琴,卻不知道兒子對那些樂譜和沒完沒了的練習已經十分厭倦了。父親一心想讓自己超越神童莫紮特,這強製的要求幾乎讓貝多芬差一點放棄音樂。
好在媽媽理解自己,她總是理解兒子為什麼癡迷於大自然的聲音,甚至會和兒子一起聽雨的聲音,他知道清澈地小溪對兒子還說比樂譜更重要。這種童年時期對大自然的癡迷影響了貝多芬成年後的創作,正如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所說:“貝多芬從沒有忘記過萊茵河,莊嚴的父親般的大河。這條河仿佛一個巨大的靈魂,無數的思想和力量都在其間流淌。”
如何讓孩子體驗到快樂
——充分調動孩子的感官讓孩子直接去感受一份經驗比給孩子講一千次空洞的理論都更有效果。海倫·格勒小的時候,她的老師無論如何也無法給她解釋“水”這個詞語,對於一個又盲又啞的孩子來說,“水”絕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於是在某個天氣晴好的下午,老師把她帶到了郊外,在一條小溪裏,她把海倫的雙手浸入到清涼的溪水中,讓海倫體會那種水流過手心的感覺。當海倫正新奇地享受著這種對她來說很奇妙的感覺時,老師抓起她的一隻手,在手心拚寫出了“water”這個詞語,就在這一瞬間,海倫理解到了這個她過去一直弄不明白的詞語的意義。充分調動孩子的感官,就能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
——允許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 每一個孩子都會按照他最喜歡地方式去學習,在適當的範圍內,家長都不應該去幹涉孩子所選擇的方式,也許孩子就是在他所選擇地方式中才會找到快樂。兒童時代的達-芬奇,喜歡大自然的景色,經常攀登懸崖,並且對畫畫很有興趣。他時常獨自一人坐在草叢中描繪著那些五彩繽紛花瓣和樹葉。他喜歡捉幾個小動物仔細地觀看,然後進行描繪。父親一直以為他隻是在玩耍而已,直到有一天,達-芬奇發現家裏有一塊木板,就做了一個盾牌,並將自己最熟悉的小動物畫了上去拿去給父親看,父親看到上麵畫的各種小動物不僅數量多,而且結構合理,形象逼真。他感到十分高興,原來孩子不隻是在玩耍,也一直在發展自己的天賦,於是從這一刻起他決定要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名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