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急於下結論(1 / 1)

第四十九章 急於下結論

君偉的媽媽在君偉出生不久就去世了,君偉便和爸爸相依為命地生活著。因為要一個人照顧孩子,君偉的父親對兒子也是非常地關心。一次,爸爸要去外地公幹,早上因為急著趕去機場沒能和孩子一起吃早飯便匆匆離開了家門。一路上他擔心著君偉有沒有吃飯,會不會哭,心老是放不下。即使抵達了出差地點,也不時打電話回家。可君偉總是很懂事地要他不要擔心。

因為心裏牽掛不安,爸爸草草處理完事情就踏上歸途。

回到家時孩子已經熟睡了,爸爸這才鬆了一口氣。疲憊不堪地他正準備就寢時,突然大吃一驚:棉被下麵,竟然有一盒打翻的鹵肉飯。

爸爸一下子很傷氣了,抓起熟睡中的君偉就是一陣狠打。

“為什麼這麼不乖,惹爸爸生氣?你這樣調皮,把棉被弄髒誰洗?”

君偉從來沒有見過爸爸發這麼大的脾氣,他嚇壞了,抽抽咽咽地辯解著:“我沒有調皮,這……這是給爸爸吃的晚餐。”

原來君偉看見爸爸早餐都沒有吃就出了門很心疼,晚上,他打電話叫了外買,特地給爸爸也叫了鹵肉飯,因為怕爸爸的晚餐涼掉,天真的小君偉把飯盒放進了棉被底下保溫。

爸爸聽了,不發一語地緊緊抱住君偉:“對不起,是爸爸錯怪了你!”

孩子的想法和我們總是有天壤之別,家長總是習慣了用自己的方式去推測孩子的動機,結果讓孩子的一片好心被誤解。

——了解孩子的動機不要以為孩子隻是單純地犯錯,也許他隻是選擇了錯誤方法。在一所幼兒園裏,老師問明明:“如果你正在開飛機,飛機沒有油了,你怎麼辦?”明明天真地說:“我叫乘客們都別慌,然後我找個降落傘,自己先跳下去!”老師們都笑了,以為明明是選擇自己先逃命。沒有想到明明有接著說:“然後我去拿了油,我再回來!”

你的孩子可能也和明明一樣,用一種他自己的天真的思維做一些事情,如果你不了解孩子的動機,你也許就想老師們一樣,一直在誤解著孩子。

——理解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是出於好的目的做了壞事,請你理解孩子的行為並給予他一定地鼓勵。當孩子沒有把他渴望做好的事情完成,甚至還因此犯下錯誤的時候,最沮喪的就是孩子自己。如果孩子想要為工作很辛苦地你泡一杯咖啡卻摔壞了杯子,不要指責孩子總是笨拙地給你添亂,這樣會讓他對自己產生消極地評價,便得容易自責缺少自信。

——告訴孩子正確地方法 孩子的思維能力有限,所以他們並不能像父母一樣成熟地處理一件事情。當一個孩子好心做了壞事,你可以告訴孩子,正確地方式是什麼。比如君偉的父親,就可以告訴孩子,飯冷了可以放在微波爐裏熱一熱,放在棉被裏是錯誤的,因為棉被是人睡覺的地方,如果不小心把飯灑在被窩裏,被窩髒了人睡著就會不舒服。這既是對孩子行為的一種肯定而後指引,也是對孩子進行的生活知識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