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不顧家
大禹(生卒年不詳),姒姓夏後氏,名文命,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後氏首領。相傳大禹是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史料記載,禹治黃河水患有功,舜禪讓繼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大禹是我國傳說中與堯、舜齊名的聖賢帝王,由於他在治水方麵功績卓著,因此曆代被人們傳頌。
相傳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百姓的莊稼和房子全被洪水淹沒了,老百姓隻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人們生活很不安寧。
於是,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和大家一起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了鯀。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了,你就試一下吧!”堯這才勉強地同意了。
鯀花了9年時間治水,也沒有將洪水製服,因為他隻知道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衝塌了堤壩,水災反而更厲害了。舜接替堯擔任了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到任後,改變了父親鯀的做法,而是改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與老百姓一起勞動,帶頭挖土、挑土。
當時,黃河中遊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床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裏,觀察好地形後,就帶領人們開鑿龍門山,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後來,經過 13年的努力,禹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不再鬧水災了,地麵上又可以種莊稼了。
將洪水製服之後,禹終於可以回家與妻兒團圓了。因為禹在新婚不久便離家治水,為了治水他到處奔波,曾經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的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啼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強忍著沒有進去探望妻兒,因此便有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世佳話。
將百姓的事情視為自己的事情,義不容辭地將之做好,舍棄小家顧大家。古往今來,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氣概舉不勝舉。透過他們付出辛勞的背後,我們可以看見他們所具備的高尚的天下為公的信念。
大禹故裏風景區
大禹故裏風景區位於四川省北川縣禹裏羌族鄉境內,景區總麵積約為 30平方公裏。這裏山川形勝,人傑地靈,而且民風淳樸、資源豐富。在景區內,典型豐富的人文景觀與優美奇特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可謂雅趣天成。大禹故裏風景區是由“禹穴溝”、“曆史文化古鎮”、“石紐山”三部分組成。1989年 3月23日,大禹故裏風景區被綿陽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風景名勝區。
周公一生獻社稷
周公(生卒年不詳),姓姬名旦,係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周公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使天下大治。因他的采邑在周,爵為上公,因此被人稱做周公。
遠在周文王時期,周公旦就以孝順、仁愛而著稱。因輔佐武王伐紂有功,周公被封於魯,但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製度。武王死後,他又輔佐成王攝政。
周公十分注重招納賢人,唯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他曾多次握著尚未梳理的頭發出來接待賢士;吃一頓飯,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發吐哺”的典故。
周公還無微不至地關懷著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非常焦急,就剪掉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裏,並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事後,成王的病果然好了。周公攝政七年後,成王長大成人,於是周公歸政給成王,自己做回了大臣。
後來,有人在成王麵前進讒言,周公感到非常害怕,就逃到楚地躲了起來。不久,成王在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時,發現了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德感動得熱淚盈眶,立即派人將周公迎接回來。周公回周以後,仍然忠心耿耿地為王朝操勞。
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尤其是他在受到成王冤屈之後,仍不計前嫌,忠心耿耿地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使天下大治。周公臨終時,要求將他葬在成周,以表明不離開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懷謙讓,將他葬到了畢邑文王墓的旁邊,以示對周公的無比尊重。
周公是後世為政者的典範。孔子的儒家學派把他的人格作為最高典範來宣傳。
周公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社稷的安危和百姓的福祉,輔佐帝王,禮賢下士。可以說,周公完全將國家視為一個家庭,自己甘當一個默默無聞、勇於奉獻的小角色,他的公心由此可見。時至今日,這種精神對社會教育仍具有深遠意義。
“敬德保民”思想
“敬德保民”的思想,是古代周王朝統治的基本理論。其中,“德”是“天”的至善性,“敬德”則是指“敬天”,這也是周王朝統治的基本路線;而“保民”則是指周王朝政治路線的實踐表征。“保民”也是“敬德”的必然結果和具體表現。“敬德”和“保民”是周王朝統治路線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麵。史料記載,“敬德保民”是周公製作禮樂的基本指導思想。這一思想的提出,也標誌著夏商以來中國思想從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轉變。
周公廟
周公廟位於今陝西省岐山縣境內,原屬周人發祥地周原的一部分。該廟距今已1380多年。廟區現存古建築有 30多座,占地約為 7公頃;建築群整體為對稱布局建築,殿宇雄偉,亭閣玲瓏。廟內現存的碑與石刻眾多,並有漢、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古木多株。周公廟的殿宇建造雄偉壯觀,各具特色。在各個殿宇中,周公殿居前,薑姬祠居中,後稷祠居後,當地的群眾將這種布局總結為“薑姬背子抱孫”。據史料記載,周代在這裏曾發生過許多重大事件,從而奠定了西周數百年的統治基礎。1957年,周公廟被列入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廉潔的人總是剛正不阿的,因為他們沒有私念,為國為民他們敢於豁出性命。雖然有時會受到小人的陷害,但曆史終究會為他們作出公正的評價。
巫蠱之禍
巫蠱之禍為漢武帝末年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的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相傳,巫蠱是一種巫術。當時的人們認為,隻要讓巫師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於地下,詛咒自己怨恨的人,被詛咒的人就會有災難降臨。
公元前 91年,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被人告發,聲稱用巫蠱咒武帝,並且曾與陽石公主私通。公孫賀父子為此被下獄處死,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都被株連。漢武帝還命寵臣江充為使者治巫蠱,江充向來與太子劉據有隙,便借此機會與按道侯韓說、宦官蘇文等四人誣陷太子,逼得皇後衛子夫與太子劉據相繼自殺。久而久之,巫蠱事也多不可信,田千秋等大臣上書為太子伸冤,武帝乃夷江充三族,燒死蘇文;後來又派人修建了“思子宮”,在太子被害的地方作“歸來望思之台”,以表哀思。
霍光墓
霍光墓位於今陝西省興平市南位鎮東陳阡村南部,毗連鹹陽地界。墓的南麵為興平市西吳鎮豆馬村,即渭北高塬南邊沿,高幹渠的北邊,相距不到100米。霍光墓為圓形,上小底大,高19.92米,東寬61米,西寬63.5米,南長66.8米,北長為61.5米,封土為79860立方米,占地麵積3993.3平方米。霍光墓西距茂陵4公裏多,靠近坡沿,與茂陵東西遙遙相對。
諸葛亮為國鞠躬盡瘁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人。三國時蜀漢的政治家、軍事家。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赤誠感動,發表了著名的《隆中對》,正確分析當時形勢,提出聯吳抗曹的軍事主張。此後諸葛亮出山,聯吳抗曹,贏得赤壁之戰的勝利。諸葛亮輔佐劉備和劉禪,為蜀漢建立及發展鞠躬盡瘁,立下了不朽功勳。
諸葛亮,字孔明,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諸葛亮的父親諸葛圭漢末任泰山郡丞。諸葛亮幼年喪父,他就跟隨叔叔諸葛玄。諸葛玄是袁術任命的豫章太守,在赴任途中,漢朝改派朱皓取代諸葛玄,諸葛玄就去投奔和自己素有交情的荊州牧劉表,於是諸葛亮也隨著他來到這裏。諸葛玄去世之後,諸葛亮潔身自好,就在隆中的田野中耕種。諸葛亮喜歡吟唱《梁父吟》,用以抒發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並常常以古代卓有成就的政治家管仲、樂毅自比。
當時,劉備駐紮在新野(今屬河南南陽),他曾經向襄陽的司馬徽征詢名士,司馬徽推薦了臥龍和鳳雛,也就是諸葛亮和龐統。一次劉備問徐庶,徐庶也對劉備說:“諸葛孔明可是一條臥龍啊!將軍您願意見他嗎?”劉備迫不及待地說:“您陪他一起來,好嗎?”徐庶說:“這個人隻能別人去拜見他,而不能委屈他來拜見將軍,您應當屈尊去拜見他。”於是劉備就親自去隆中拜見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對劉備的為人和誌向並不了解,因此有意回
軍府的事務。
劉備外出,則由諸葛亮鎮守成都,以保證武器、糧食的充足供應。這一年大家都勸劉備稱帝,劉備不同意。諸葛亮也勸劉備說:“當年吳漢、耿純等開始勸世祖(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時,世祖極力推辭,前後一共四次。於是耿純進言道:‘天下英雄紛紛議論,深表仰慕歸附之心,對您寄予很大期望。如果您不聽從大家的建議,士大夫們將各自去尋找可以使自己建功立業的主人,就沒有理由再追隨您了。’世祖感到耿純的話說得非常深刻,於是就答應了。如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是劉氏的後代,是為了延續劉氏的正統才起兵的。現在就即位稱帝,是最合時宜的。士大夫們長期不辭勞苦追隨大王,也希望大王像耿純所說的能夠建立小小的功勞啊!”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說之下,終於即帝位,並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負責督軍鎮守、外交等)。張飛去世後,領司隸校尉(負責巡查京師及近郡)。從此,蜀國的行政、軍事、外交、監察、安全等各項要務都擔在諸葛亮一人身上。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重,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身邊,向他囑托後事,說:“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十倍,一定能夠安定國家,最終成就統一大業。如果太子可以在您的輔佐下成才,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成才,您完全可以取而代之。”諸葛亮流著眼淚說:“臣一定竭盡全力,以忠貞不貳的節操效忠國家,至死不渝。”劉備又下詔書告誡 17歲的太子劉禪:“你和丞相共事,對待他要像對父親一樣。”不久劉備去世,劉禪即位,世稱蜀後主,改號建興。蜀漢建興元年(223年),封諸葛亮為武鄉侯,設立丞相府辦理政務。不久,又讓諸葛亮領益州牧。無論大小政務,都由諸葛亮決斷。這時南部各郡都發生叛亂,諸葛亮因為蜀國剛剛遭遇君主去世的大喪,沒有立即出兵討伐。為了形成平安穩定的周邊環境,暫且派使者到東吳與它建立和好親善的關係,接著又結成盟國。
建興三年(225年)春,因不堪南方各郡叛亂的騷擾,諸葛亮率領部隊南征,到秋天全部平定。在南征時諸葛亮策劃了被人們稱頌的“七擒孟獲”,在戰鬥中展示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當時諸葛亮曾經向參軍馬謖征求計策。馬謖說:“南中地區依仗地勢險遠,多年都不歸附,而且反複無常,今天歸順,明日反叛。如果將他們全部剿滅,又不符合施行仁政的宗旨。我以為用兵的道理,攻心是上策,攻城是下策;心理戰術是上策,短兵相接是下策。希望丞相能使他們心服。”諸葛亮非常同意他的意見。攻克了越(今四川越西),殺死了雍闓等叛亂首領,在南征中取得節節勝利。
有一個叫孟獲的首領,在當地漢人和少數民族中有一定威望,諸葛亮下令一定要生擒他。孟獲被俘,諸葛亮讓他參觀蜀軍的營地,孟獲趾高氣揚地說:“以前不知蜀軍的虛實,所以失敗了;如今看到蜀軍不過如此,取勝就容易了。”諸葛亮故意把他放了,讓他再來交戰。就這樣七擒七縱,最後孟獲卻不走了,說:“丞相有天賜的神威,我們不再叛亂了。”
在平定了南方之後,諸葛亮於建興五年(227年)率領各路軍隊駐紮在漢中,以便出師北伐進取中原。臨出發時,諸葛亮向劉禪呈上了《出師表》,表現了他扶天下之傾頹、濟蜀漢之危難的一片忠心,並提出北伐後人事安排的建議,以及對劉禪的諄諄告誡。呈上這篇真情四溢的《出師表》之後,諸葛亮率軍出發,在沔陽駐紮下來。
建興六年(228年)春天,諸葛亮要從斜穀攻取眉縣,派趙雲、鄧芝作為疑兵,占據箕穀。魏國的大將軍曹真率領軍隊抵擋趙雲、鄧芝。諸葛亮親自率領各路大軍進攻祁山,軍陣整齊、賞罰嚴格、號令嚴明。在諸葛亮軍威的影響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背叛了魏國起來響應諸葛亮,關中地區受到強烈震動。魏明帝曹睿也親自到西部來鎮守長安,命令張郃抵擋諸葛亮,蜀、魏戰鬥異常激烈。然而由於諸葛亮在這場激戰中誤用馬謖,釀成了失街亭揮淚斬馬謖的悲劇。
諸葛亮一向嚴於律己、勇於負責。揮淚斬馬謖之後,他立即向劉禪上疏說:“我沒能按照明確的規章和軍法來教導、約束部下,事到臨頭沒有謹慎對待,導致街亭失守、箕穀失去防備。由於我任人不當,使用無方,罪責都在我。我缺乏知人之明,處事也時有糊塗。我請求連降三級,以懲罰自己的過錯。”於是劉禪任命諸葛亮為右將軍,代行丞相職務,所管轄的事務還和以前一樣。諸葛亮引咎降職、自責自律的高尚品格,得到了蜀漢全國軍民的景仰。
這一年冬天,諸葛亮出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北征,包圍陳倉,魏國曹真抵擋蜀漢的軍隊,諸葛亮糧食用盡,隻得退兵。魏國的將軍王雙率領騎兵追擊諸葛亮,被打敗,王雙被斬首。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陰平。魏國的雍州刺史郭淮率領軍隊想襲擊陳式,諸葛亮親自出兵到建威,郭淮退兵,於是平定了武都、陰平二郡。劉禪下詔書給諸葛亮說:“街亭的戰鬥,罪責應該由馬謖承擔,先生深深自責,將自己連降三級。當時我不想違背您的心意,就順從了您的做法。先生功勳卓著於世,如今天下混亂不安,元凶還沒有鏟除,您擔當著重大的責任,關係到國家的大事。然而您長期自我貶損,這不是弘揚統一大業的做法。今天恢複您丞相的職務,希望千萬不要推辭。”於是諸葛亮又擔當起蜀國丞相的大任。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又出祁山(今甘肅西和縣西北),為了減輕戰士在崎嶇山路上運糧的負擔,發明了“木牛”來運糧。最終糧食用盡,隻得退兵。和魏將張郃交戰,蜀軍將張郃射死。建興十二年(234年)春天,諸葛亮率領全部大軍由斜穀出發,用木頭製成“流馬”運輸軍用物資。占據了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眉縣境內),與司馬懿在渭南對峙。諸葛亮常常擔憂遠離蜀國腹地北伐,糧食供應不能繼續,使自己統一中國的偉大誌向不能實現,因此分兵屯田,作為長期在外地駐紮的根基。耕田的戰士夾雜在渭水之濱的居民當中,居民安居樂業,軍隊也不謀取私利。這樣諸葛亮又和魏軍相持一百多天。
這一年八月,諸葛亮病重,劉禪派尚書仆射李福前往軍中探視,乘機向他谘詢國家大事。李福說完問候的話,見諸葛亮身體那樣虛弱,有些話想說卻不便開口,就向諸葛亮告辭。過了幾天,李福又回到諸葛亮那裏。諸葛亮非常平靜地說:“我就知道您一定會回來的。您要問的人,我以為蔣琬合適。 ”意思是說,自己逝世之後,可以由蔣琬做丞相。李福被諸葛亮以國事為重、從不考慮個人生死的坦蕩胸懷感動得幾乎落淚,於是向諸葛亮道歉說:“前幾天確實忘記向您請教,您百年之後,誰可以擔當大事,所以我又回來了。”接著李福又問蔣琬之後應當是誰,諸葛亮回答費禕可以。李福再問費禕之後的人選,諸葛亮微閉著眼睛,沒有回答。也許當時他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不久諸葛亮在軍旅中逝世,當時年僅 54歲。諸葛亮遺囑讓把自己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可以憑借山勢造墳,墳不必大,隻要能夠容下棺材就可以了,隻用平時穿的衣服來裝殮,不要任何殉葬的器物。到諸葛亮去世的時候,他家無餘財,兩袖清風。
朝廷追贈諸葛亮為武鄉侯,諡忠武侯。景耀六年(263年)春天,劉禪下詔為諸葛亮在沔陽建廟。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繼承了他的封爵。
諸葛亮將畢生的精力致力於輔佐劉備打江山,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他不僅貢獻了自己全部的聰明才智,而且獻身於軍旅途中。他用行動踐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真諦。
梁父(甫)吟
佚 名
步出齊東門,遙望蕩陰裏。裏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強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冼夫人致力民族團結
冼夫人(522—590年),原名冼英,廣東高州人。公元550年,在參與平定侯景叛亂中結識了後來的陳朝先主陳霸先,並認定他是平定亂世的人。511年,冼太夫人協助陳霸先擒殺李遷仕。梁朝論平叛功,冊封冼太夫人為“保護侯夫人”。557年,陳霸先稱帝,陳朝立。陳永定二年(558年),馮寶卒,嶺南大亂,冼夫人平定亂局,被冊封為石龍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後,嶺南數郡共舉冼太夫人為主,尊為“聖母”。後冼夫人率領嶺南民眾歸附,隋朝加封她為譙國夫人,冼夫人逝世後追諡“誠敬夫人”。
冼夫人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越族人,她生活在公元6世紀的中國南北朝時期。冼夫人深明大義,維護祖國統一,是我國古代一位聲名卓著的女英雄。
冼夫人一生經曆了南朝的梁、陳和隋朝三代。當時,生活在高涼的越族有十幾萬戶,冼夫人生長在一個姓冼的大族中。她自幼知書達禮,喜歡習武射箭。她家幾代都是南越首領,因此她從小就深知要維護民族團結。
有一次,越族和黎族為一點小事動起武來,她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進行調解,終於平息了兩族的武裝衝突。這位少女的巾幗美名也因此而傳遍了嶺南地區。
梁朝的羅州(今廣東化州附近)刺史馮融是漢族人,他兒子馮寶任高涼太守。馮家十分仰慕冼夫人的聰明賢慧,托人說媒。冼夫人認為這是越漢兩族結好的象征,就同意與馮寶結婚。高涼一些少數民族有時不大聽漢族地方長望,控製了五嶺二十多州,占據著廣州、梧州、海南島一帶,勢力範圍很大。有人勸馮盎也割據成霸,自立為南越王,馮盎牢記祖母教導,毅然拒絕了這種分裂國家的不義之舉,最終歸附了新興的唐朝。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寫詩讚頌冼夫人:
馮冼古烈婦,翁媼國於茲。策勳梁武後,開府隋文時。
詩中馮冼就是冼夫人。古時夫姓在前,因她嫁給馮家,因此嫁人後她的姓為馮冼。冼夫人一生順應了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曆史潮流,保持嶺南地區局麵的穩定,客觀上減輕了老百姓的苦難,功績是非常突出的。
冼夫人一生致力於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定,她以身作則,為後人作出了典範,世代為我國各族人民所敬仰,曆史不會忘記這位女英雄。她不僅是越族的驕傲,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
高州冼太廟
高州冼太廟位於今廣東省高州市。該廟始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嘉靖四十三年與清同治年間曾先後重修,是高州地區規模最大的冼太廟。
冼太廟分前殿、中殿和正殿三部分,太殿的整體為磚木結構,紅牆綠瓦,鬥拱飛簷,裝飾相當華麗。該建築運用了中國傳統的彩繪、堆塑、雕刻等藝術形式,表現出了濃鬱的民族風情和地方風貌。20世紀80年代後,廟內雕造於清同治年間的玉香爐由居民私藏後完璧歸廟。
房玄齡一生兢兢業業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房玄齡等一大批謀臣武將協助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宮城北門玄武門設下伏兵,乘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入朝無備,發動了政變,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取得了皇位繼承權。
兩個月後,高祖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史稱唐太宗,成為唐朝的第二代皇帝。627年正月,改年號為貞觀。房玄齡跟隨唐太宗開始了他為相治國的政治生涯。
房玄齡年輕時就頗有政治抱負。當時的吏部侍郎高孝基素有知人識才的名聲,認識房玄齡之後曾對人讚歎說:“我見到的人也很多了,可還沒有見過這樣出色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以後必成大器,隻可惜我不能見到他成大才了。 ”
貞觀初期,統一戰爭剛結束不久,社會矛盾還未完全緩和,民心不穩,自然災害時有發生,社會經濟凋敝不堪。麵對隋朝滅亡的曆史教訓和貞觀初年的百廢待舉、百亂待治的局麵,唐太宗與朝臣房玄齡等人反複探討,經過深思熟慮,決定以大治天下作為施政方針。治國方針確定之後,唐太宗又將任賢和納諫作為保證治國的兩條主要措施,重用房玄齡等一批賢才。
唐太宗銳意改革,首先從裁減大量冗員入手。他告訴房玄齡:“官在得人,不在員多。”又道:“若得其善者,雖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縱多亦奚為。”房玄齡對在職官員進行大量裁減,當時中央職官2000餘人,經裁減後,僅留用643人。
貞觀三年(629年)二月,房玄齡改任左仆射,擔當起國家政治建設的重任,日益顯露出實幹家的本色。在精簡冗官的同時,房玄齡又因才授任、選賢任能。在他的努力下,一批出色的高級官員被陸續舉薦給朝廷。
早在秦王府時,房玄齡就注重發現人才,搜羅人才。秦王李世民每次打了勝仗,攻克城池之後,其他將領都爭相搜羅珠寶財物,唯有房玄齡忙著調查征選人才,將之羅至幕府。聽說哪位將佐有謀略有才幹,房玄齡則想方設法與之結交,讓他可以為李世民不惜生命。李世民也極為器重信任房玄齡。李淵稱帝後,李世民常派房玄齡入朝奏事,高祖為之感歎說:“玄齡代吾兒陳奏事宜,雖然吾父子二人遠隔千裏,卻好像在與吾兒麵談一樣。”
事實上,早在李世民為秦王時,房玄齡就發現杜如晦聰明識達,有佐王之才,便向秦王李世民極力推薦:“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亦感歎道:“玄齡如不薦舉,吾幾乎失去此人啊!”李世民後來重用杜如晦,也證實了房玄齡選賢任能的才幹——杜如晦輔佐太宗功勳卓著,深受太宗賞識。
房玄齡選用人才,重才更重德。他推薦的李大亮,不但文武全才,而且品德優異。此外,房玄齡選才不“以備取人”。張亮“素寒賤,以農為業”,但膽氣不足,無將帥之才。房玄齡了解他的長處,隻用他的長處。對唐太宗任用的人,房玄齡認為不合適的,也絕不苟同。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宗欲拜李緯為吏部尚書,事前征求房玄齡的意見。房玄齡隻說了一句:“此人長得一束好胡須啊!”別無他語。太宗明白了房玄齡的意思,便改變主意,任李緯為洛州刺史。
貞觀時期人才濟濟,吏治清明,與房玄齡大力去冗員、任賢才的得力舉措是分不開的,對唐朝政治經濟的鞏固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房玄齡本人為官清廉,竭心奉公,“每當宿值,必通宵假寐”。任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