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為國為民鞠躬盡瘁(2 / 3)

“虔恭夙夜,盡心竭節,不欲一物失所”。行事之餘,房玄齡時常想起自己的父親來。其父房彥謙,隋朝時做過司錄刺史,一輩子善良清廉,俸祿雖然不多,卻不時接濟親朋好友。父親常常教育他:“人皆以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於清白耳。 ”“清白”二字就這樣深深地鐫刻在房玄齡的心田,時時刻刻提醒著他:為官做人,就要像父親一樣,廉潔一生,清白一世。為保持清廉家風,防止諸子驕奢,房玄齡又集古今防驕戒奢的家訓,將“家誡”書寫在屏風上,令孩子們各取一架,擺放於自家廳堂內,以便時時閱覽省惕。

房玄齡治理國家,秉公守正,加上他的作風忠謹謙恭,對人寬厚,對己嚴謹,遍受屬下愛戴。晚年,他體弱多病,幾次上表請求解除仆射職務,太宗始終不答應。

貞觀十六年(642年),太宗晉升房玄齡為司空。房玄齡又上表辭讓,太宗仍不允許,說:“國家久相任使,一朝忽無良相,如失兩手,公若筋力不衰,無須此讓。”看來,太宗真是離不開他。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太宗親率大軍征討東遼。臨行前,命房玄齡留守京師,全權處理一切政務,遇事不必再上奏請示。太宗離京後,房玄齡辦事更為謹慎辛勞。

忽一日,有一人來到留守衙門前,四處張望,躊躇不前。房玄齡得知後,將此人召進。來人膽壯起來,聲稱:“我是來告發的!”房玄齡問:“告誰?”來人回應:“就告您本人!”房玄齡心中一驚,麵色仍然不變,道:“既然是告我的,那我就不便親自審理了。”房玄齡立即命令驛傳將此人送至太宗行宮。太宗得知京城留守處有上表送來密告,令侍衛手持長刀立於帳前,而後召見告密者,問他告誰。聞聽“房玄齡”三個字,太宗冷然一笑:“果然不出我所料。”即刻喝令將告密者推下去腰斬,又親傳璽書責備房玄齡不夠自信,叮囑“如再有類似事情,可以獨自處理”,以示對房玄齡的信任與器重。

輔佐太宗,房玄齡盡言切諫,可以說是盡職盡心——諫勿征高麗,諫勿用平庸之輩,諫減少民族衝突等等。且日後都證明房玄齡諍諫之正確,其進諫充分反映了他善於思謀、考慮效果的特點,更證明了他為國為民盡職盡責的一身正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為國殫精竭慮的房玄齡身染重病,太宗特召他到玉華宮。房玄齡此時已十分衰弱,是乘坐轎子進入殿內的,一直來到太宗禦座旁邊才下轎。太宗執手相扶,兩人相對流淚。太宗將房玄齡留在宮內,隨時探聽他的病情。聽說病情好轉則喜形於色,病情加重則憂心忡忡。

病危之際,房玄齡放不下的還是國事。此時的太宗,在貞觀盛世的成功麵前沾沾自喜,帝王的貪欲和專製本能愈加體現出來,與大臣原有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開始疑忌大臣。特別是在貞觀後期,太宗的疑忌心理越發嚴重,對大臣動輒問罪,輕則貶黜,重則殺戮。連房玄齡這樣的佐命大臣也未能幸免,曾因些小事被發落回家。而房玄齡仍是鞠躬盡瘁,知無不為。

公元648年七月癸卯,房玄齡病逝,終年70歲。太宗廢朝三日以示哀悼。

房玄齡輔佐太宗平定天下,直到死於宰相位上。房玄齡一生兢兢業業,然而卻沒有多少具體事跡可尋。房玄齡不居功,將功勞歸於君主。房玄齡被稱為有唐一代宗臣,的確是十分相稱啊!

中書令

中書令是一種官名。在漢武帝時期,都是由宦官來擔任中書,稱為中書令,置令與仆射為其長,掌傳宣詔命等。在西漢時期,中書令、尚書令是並置的,與謁庭令、內者令等宦官一樣,都是由士人來擔當。

中書令的工作主要是負責直接向皇帝上奏密奏“封事”,因而責任也很重要。在西漢時期,這一職位通常都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人來擔任的。漢代的司馬遷就曾經兼任過此職,司馬遷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中書令。當時,司馬遷以太史公的身份擔任中書令,朝位位於丞相之上。

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李大亮轉任交州都督,封武陽縣男。不久,又召拜太府卿,出任涼州(今甘肅武威)都督。在涼州任上,恰逢禦史台遣使考核地方軍政長官治績,見涼州有名鷹,暗示李大亮獻出。李大亮不預理睬,反而“密表”太宗,太宗見到“密表”,感覺李大亮很是忠心,便賜給他自己所用的胡瓶一個。隨後,太宗覺得這樣還不足以激勵臣下,又賜李大亮《漢紀》一部。

李大亮既未居功自傲,也不因嘉獎而懈怠,“終結若一”。

貞觀八年(634年),吐穀渾入侵涼州。太宗命李大亮為行軍總管,與大總管李靖等出北路。李大亮率部自涼州向西南,至青海湖,曆河源(在今青海曲麻萊境內),“虜其名王二十人,雜畜數萬”。因破敵之功,由武陽縣男進爵為武陽公,賜物千段、奴婢150人,全部送給親屬。

數年後,李大亮調回京城,拜左衛大將軍,掌管宮廷警衛。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治又以李大亮兼領太子右衛率,掌管東宮宿衛,同時又兼工部尚書。史稱李大亮“身居三職,宿衛兩宮,甚為親信”。李大亮以正三品高位統領皇宮和東宮警衛,“每當宿直,必通宵假寐”,絲毫不敢怠慢、偷懶。太宗知道後,非常放心地說:“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臥。”太宗遇有出京巡幸,總是命李大亮率警衛居守。宰相房玄齡也非常敬重他,經常稱李大亮有漢代王陵、周勃之節,可以當大任。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準備征高麗,車駕至洛陽,將京中軍政事務委於宰相房玄齡,命李大亮“副之”。太宗尚未赴遼東,李大亮突然重病不起。太宗親為調藥,馳驛賜大亮。李大亮自知不久於人世,臨終上表,請停遼東之征,並強調京師的重要,要太宗“深以關中為意”,表成言終而卒。“死之日。家無珠玉可以為晗,唯有米五石、布三十端”。

李大亮任縣令至三品高位,表現出多方麵的才能,然其“至性忠謹”,“終始若一”,無愧於太宗對他的八字評價:“立誌方直,竭節至公!”

從李大亮的身上,我們讀出了“竭節至公”的真正含義。他將畢生的精力貢獻給國家的建設和關乎百姓的安危冷暖之中。可以說,有一顆“公”心的官員是帝王的好臣子,而有一顆“公”心的官員也是百姓的好父母官。

昭陵

昭陵位於今陝西省禮泉縣城東北的九嵕山上,為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也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該陵園周長約60公裏,占地麵積約200平方公裏,共有180多座陪葬墓。由於規模宏大,因而被譽為“天下名陵”,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從唐貞觀十年(636年)太宗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於此,到開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時間長達107年之久。

曆史學家認為,唐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後人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難得的文物寶庫。

1961年,唐昭陵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唐昭陵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3A”級旅遊景區。

陸贄衷直秉公辦事

陸贄(754—805年),字敬輿,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唐代的政治家、文學家。大曆八年(773年)陸贄考取進士,中博學宏辭、書判拔萃科。德宗即位,陸贄被召充任翰林學士;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但兩年後即因與裴延齡有矛盾,被貶充忠州(今重慶忠縣)別駕(州主管官的佐吏);於永貞元年卒於任所,諡號宣。陸贄有《陸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

陸贄,唐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少年時陸贄就才智超群,誌向非凡。陸贄 18歲考中進士,從此走上了濟世治國的道路。

建中四年,朱洮發動叛亂。陸贄隨皇帝出征,他日理萬機,並上書皇帝,請皇帝下罪己詔書,以此激勵將士,報國平叛。德宗皇帝雖不情願,但仍采納了他的建議。結果是“夫悍卒,無不揮涕感激”,奮勇殺敵。

這年冬天,一些大臣為討好德宗,請德宗加尊號。陸贄則上書皇帝指出“現在是動亂之時,人情向背之秋,皇帝應注意收攬群心,檢討自己,不應隻注重增加美名。與其增美稱而失天下,不如廢舊號而尊天戒”。他極力勸皇帝不要重名而失德於天下,放棄加號之舉。建中八年四月,陸贄被任命為中書侍郎,為國為民有了用武之地,他決心“以天下為己任,全心報國”。他首先向朋黨開刀。朋黨是德宗繼位以來一些弄權重臣網羅羽翼、結黨營私形成的集團。他們排擠良臣,危害國家,是一股很強的惡勢力。陸贄不畏權貴,先斷了他的結黨之路,取消了過去的選官辦法,廣求賢財,嚴格考試製度。之後,他又向當權者發起進攻。戶部侍郎裴延齡為人奸詐,天下人都恨他,但由於他是皇帝的寵臣,人們敢怒而不敢言。隻有陸贄不僅當麵指責他,而且多次上書皇帝彈劾裴延齡。伴君如伴虎,由於陸贄多次犯顏直諫,觸怒朋黨,結果他受到誣陷,險些被殺,最後被貶到忠州當了個小官。但他仍矢誌不移,為民做事。當時,忠州疾病流行。陸贄遍訪民間,抄錄藥方,寫成《陸氏集驗方》,以此濟世救民。

陸贄一生潔身自好,位高不受禮,官小不行賄;不唯上,不畏權,以天下為己任,一心為民精忠報國,終成一位千古流芳、萬世敬仰的一代名臣。他的這種秉公辦事的精神值得我們景仰。

中書舍人

中書舍人是一種官名。史料上有記載,“舍人”這一稱謂始於先秦,本來為國君、太子親近的屬官。魏晉時期,中書省內置中書通事舍人,掌傳宣詔命。南朝沿置。到了梁時,除去了通事二字外,稱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主要任起草詔令等工作,參與國家機密,權力也逐漸加重。到了隋唐時期,中書舍人在中書省掌製誥。隋煬帝時,曾改中書舍人為內書舍人。武則天時,又稱其為鳳閣舍人,簡稱舍人。宋代初期也設立了這一官職,但實際上卻不任職,另外置有知製誥及直舍人院起草詔令。元代改製後,開始時舍人仍掌其事。遼代時,則屬中書舍人院,起草有關的詔令等。明清時期,在內閣中的中書科也設有中書舍人,主要掌管書寫誥敕、製詔、銀冊、鐵券等,但權利已非前代可比。

錢鏐為官以“勤”為要

錢鏐(852—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臨安(今屬浙江)人。錢鏐是五代時吳越國的創建者,於開平元年(907年)封為吳越王。

錢鏐治理國事以“勤”著稱。小時候,錢鏐胸懷大誌,十幾歲就投戎從軍了。在軍中,他未睡過一宿安穩覺。為了不誤事,他找來一塊小圓木,一個大鈴鐺當枕頭。困極了,就枕上小圓木或大鈴鐺打個盹。圓木一滾,或鈴鐺一響,就驚醒了。

參與國事後,他仍勤勞不輟。夜間,來人稟報公務,侍女震動幾下窗欞紙,他就立刻起身。

錢鏐常常告誡部下忠於職守,為了做到這點,他想出一個辦法:向城牆外值班士兵彈射銅丸,以示警告。

一次,他便衣出行,傍晚時來到北門下,謊說有要事進城,守門兵士不肯放行,說:“即使我們吳越王來了,門也不打開!”他又去了幾個城門,都是這樣。第二天,他厚賞了守門兵士。

國事繁忙,恐有遺忘,錢鏐便在自己的臥室設一個粉盤,將重大國事記在上麵,堅持到老。

錢塘海潮常常襲擊沿岸村莊,淹沒田地,傷亡人畜。錢鏐下令建築了錢塘江海堤,又下令在太湖流域建起了堰閘,凡河、浦無一疏漏。為了保護堰堤,他還建立了水網圩區維修製度。從此,太湖流域水治年豐,旱澇保收。

吳越國小,常遭外侮。公元919年,將軍何逢在無錫陣亡,錢鏐親臨吊唁。他看見了將軍的戰馬,眼淚撲簌簌地掉下來。他下令厚恤了將軍親屬,親自為將軍守靈。

錢鏐一生為公,勤於國事,注意國計民生,使吳越小國成為五代亂世中相對平穩的地區,並比較主動地融入宋統一中國的潮流中。錢鏐公勤國事的精神值得稱頌。

錢王陵

錢王陵坐落於今浙江臨安市錦城太廟山上,海拔92米,距杭州市 38公裏。

該墓背靠太廟山,左右列距青龍白虎兩山,與功臣山遙遙相對。陵區內築有牌坊、錢王祠、淩煙安國樓等景點。

張養浩勤政以身殉職

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第二十三代孫。張養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他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他的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張養浩,元代官員,因勤政愛民備受百姓擁護。在一次任賑災官員時,他曾四個月沒有回過家,最後竟死於任所。

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民不聊生,朝廷決定派勤於職守的張養浩前去賑災。張養浩深知關中這次大旱為幾十年所罕見,此次賑災任務非常艱巨。他在臨行前便將家中所有的財物散發給鄉裏貧苦人家,以表明自己此次完成任務的決心。然後便帶著救災的糧食和其他物品,登車赴任,趕往災區。沿途遇到災民就發放糧食,死者則予以安葬。到任後他便四處了解受災情況,發放救災物資,慰問災民,夜裏就住在官署裏,四個月沒有回過一次家。

在賑災期間,他不僅做事勤奮,而且能夠根據當時的災區情況製定出具體辦法,以解決災民的實際困難。當時由於受災嚴重,糧食短缺,米價昂貴,一鬥米價格高至十三緡錢。一些米商和官府中的不法官吏又借機從中勒索。那時使用的紙鈔,字跡稍有模糊,米商便拒收,災民到官府的錢庫去換新錢,不法官吏卻說十文錢隻能換五文,而且還要等上許多天,饑民叫苦不迭。張養浩針對這種現象,下令從官庫中還沒有被銷毀、仍可辨認的舊鈔中撿出一千零八十五萬五千餘緡,在背麵蓋上印記,注上“十貫”、“五貫”等字樣,發散給饑民。同時責令米商:對持有此券者,一律售給,然後到官府統一包換。這樣一來,不法官吏就無法再趁機勒索百姓了。

張養浩以年過六旬之身,終日為賑災工作四處奔波,終因操勞過度而積勞成疾,死於任所。關中百姓聽說張養浩去世,都悲痛落淚,如喪父母。

張養浩心係於民,將百姓疾苦銘記於心。雖然張養浩是一個封建社會的官吏,但其勤政忘身、為民憂勞、死而後已的精神卻很值得後人效法。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孫承宗抗清以身殉國

孫承宗(1563—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屬河北)人;明末最偉大的軍事戰略家、民族英雄;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

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清軍逼近廣寧(今遼寧北鎮),明巡撫王化貞棄城而走,結果熊廷弼欲救不及,退入山海關,最終二人均被下獄處死。

代替熊廷弼經略遼東的是兵部尚書王在晉。他見遼東大勢已去,沒有了興複的誌向,於是打算放棄關外,據守山海關。朝廷得知情況,一時拿不定主意。正在此時,內閣大學士孫承宗挺身而出,自請親往決策。他以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銜來到山海關,經過詳細調查與周密考慮,認為寧遠(今遼寧興城)等地可守。他推心置腹地與王在晉說了七晝夜,而王在晉始終不敢出守關外。孫承宗無可奈何,還朝後奏免王在晉,自請赴遼東督師,從此開始了他辛勞而艱難的督師生涯。

孫承宗風塵仆仆地來到遼東,尚未停歇,便大閱關上將士,淘汰逃將數百人,遣還河南等地疲兵萬餘,以所救關外難民代之。隨後又出關巡視寧遠等地,並興工建寧遠城。不久,寧遠城工竣,關外守具畢備,孫承宗圖謀大舉。無奈當時朝中無人,朝臣隻求無事,不思進取,孫承宗難展其誌,反遭彈劾,隻得自請離官還鄉。

這是孫承宗第一次督師遼東。從他自請督師,到自請離官,前後共四年一生貢獻於國家,為國為民操勞不已,鞠躬盡瘁。一心試圖挽回國家頹敗之勢,回天乏力,最終以死殉國。孫承宗的心裏裝著黎民百姓的生死安危,骨子裏流淌著救國於危亡之間的血液。他這種鞠躬盡瘁的精神也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激勵著人們繼承和發揚這種天下為公的精神。

車營扣答合編

《車營扣答合編》又名《車陣扣答合編》或《車營百八扣答說合編》,是中國明代的一部關於火器和車、騎、步編組成營配合作戰的兵書。該書由《車營百八扣》、《車營百八答》、《車營百八說》和《車營圖製》彙編而成,為明末河北高陽人孫承宗以兵部尚書經略薊遼、指揮抵抗後金戰爭期間所撰。由於當時的兵書都保密,所以這部著作當時並沒有全部刊行。清同治七年(1868),這本著作才被彙刻成書,共四卷,7萬餘字。

該著作通過問、答、說的方式,對車營及車營作戰中的108個問題作了詳細的解答,全書內容涉及車營編組方法、陣法布列、行軍作戰、後勤保障等等方麵,重點論述車營的戰法。該著作中闡述的作戰原則、方法等,都是作者親身作戰及實踐經驗的總結,反映了火器與車、步、騎、輜結合運用的作戰特點,因而也具有重要的軍事學術價值。

康熙治國勤於政務

康熙是清代的著名皇帝,在中國曆代有作為的帝王中也算得上是一位佼佼者。

康熙8歲登基,他自幼好學,善於鑽研。他認為,隻有這樣才有利於勤政,有利於勵精圖治,一展宏圖。他曾說:“儒學經典直接關係著致治之道。 ”

因此,“聽政之暇,即於宮中披閱典籍,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疲”。並以此來“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見之施行”。康熙九年(1670年)十月,他下令舉行“經筵大典”。即使在平定三藩叛亂的緊張時刻,仍然“每日進講如常”。回到宮中,“不時溫習,未有間斷”,用於政事之中,“務期躬行實踐”,“以資治道”。康熙帝親政後,看不慣原來的輔政大臣、專權跋扈的鼇拜,於是迅速將其捉拿治罪。隨後,他又發布上諭,把自己勵精圖治的願望告訴群臣:“朕夙康熙帝勤於政務,兢兢業業,以身作則,為“康乾盛世”的出現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後來的雍正帝、乾隆帝等樹立了勤政的榜樣。

康熙一生都在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努力奮鬥著。社稷安危牽動著他的心,百姓冷暖牽動著他的心。身為一國之主,他用行動踐行了一位明君應有的品行與修為。

移天縮地,興修園林

康熙時期,康熙帝曾修建了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熱河木蘭圍場等建築。到了乾隆時期,乾隆帝又繼續興修三山五園(即香山、玉泉山、萬壽山和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清漪園(頤和園))。這樣一來,清代就將中國的古典園林藝術推到了一個最高峰,清朝修建的園林也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的自然遺產。

承德的避暑山莊是一座比北京頤和園大一倍的皇家園林,但它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休息場所,而是與木蘭圍場一樣,是康熙政治大棋盤上的一顆重要棋子。這些按照蒙古西藏等民族風格修建的宮殿廟宇,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蒙藏等各上層人物在進入山莊後,能獲得一種賓至如歸的感受。

六世班禪為乾隆祝壽時,就曾住在承德的避暑山莊;他派遣駐藏大臣、明確靈童轉世和金瓶掣簽製度都在這裏。蒙古王爺們朝見皇帝住在避暑山莊,皇帝接見外國使臣也是在這裏,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存放在這裏,嘉慶和鹹豐兩位皇帝先後死在這裏。總而言之,避暑山莊見證了清王朝幾百年所經曆的風風雨雨。

地不起征。於是,“民始相率以力耕為業”。昌化縣隸屬瓊州府,有黎人居住。以往的地方官以管理黎人為由,選當地“黎頭”為“土舍”,協助征糧理訟。這一製度,弊端叢生:“下之為土舍者,將憑官府之勢以縱谿壑之欲;而上之為官府者,又將役土舍之力以規物產之利也。上下交徇其欲”。陶元淳針對這種情況,“力行清理”,他下令堅決裁去土舍一職,並赴黎人居住的山寨,張貼榜文,使“有冤者得詣縣陳訴”。隨後,“一權量,定法度”,從而解決了土舍之患,終使“黎民樂業”。自到昌化之日起,陶元淳就為發展昌化而勤奮工作,從不稍怠。凡屬他權限範圍內的事,他立即組織去做;凡需報上官解決的,他便積極呈文上官。他經常是白天處理政務,晚間亦伏案不息。僅在任四年,他就寫了《浮糧考》、《論昌化海防》、《籌昌化營汛兵製議》、《上蕭巡撫請抵糧支穀議》、《議昌化縣徙居所城狀》等有關地方行政事務的文章,而且被後人收入《皇朝經世文編》,可見文章之重要。陶元淳到任不幾年,終於以自己的不懈努力使昌化的麵貌得以改變。原來,昌化縣一派蕭條景象,域外“村煙少”,城內居民“僅七十餘家”。後來,生產發展了,人口增加了,“民始知有伏臘宴會之樂,於是聞風歸附踵相錯,城內外屋宇皆新”。就在昌化縣逐漸變化的同時,陶元淳卻因為過度勞累而身體日衰。他原來身體很好,“素強無疾”,可到官後自奉節儉,“節衣縮食,署中嚐至絕糧”,平日吃的就隻是一束韭菜;就在陶元淳身體極度虛弱的時候,昌化縣發生了旱災,他積極組織抗旱,連日不得安枕,缺少足夠的睡眠;為了尊重地方習俗,他親自登上縣東北的竣靈山,祈禱上天降雨,“雨立降”,他卻受寒腹泄,疾病逐漸加劇,不久,陶元淳“竟以勤績卒於官”。陶元淳雖然官位不高,當官時間也不長,但他不遺餘力、鞠躬盡瘁的精神卻使他活在百姓心中,雖死猶生。在他的靈柩運回家鄉,途經瓊州海峽渡口時,遇到瓊州府赴省城參加鄉試的百餘名生員,他們得知是陶公的靈柩,爭相護行,百姓亦主動讓靈柩先渡,無一人相爭。昌化縣人民將永遠懷念這位父母官。

陶元淳為了百姓的安居兢兢業業,疲於奔命,將為百姓的幸福視為自己的第一要務。他以一顆無私的心將自己的全部精力獻給了他所熱愛著的那片土地,不幸積勞成疾,以身殉職。

昌化縣

昌化縣始置於唐代,唐垂拱二年(686年),析於潛縣置紫溪縣,隸屬杭州,現位於今浙江臨安市潛川鎮城後村。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昌化縣改名為武隆縣,同年又複改名紫溪縣,並析紫溪縣另置武隆縣,縣治在今浙江臨安市昌化鎮(曾名武隆鎮)。神龍元年(705年),武隆縣又被更名為唐山縣。大曆二年(767年),唐山、紫溪兩縣並入於潛縣。長慶二年(821年),又置唐山縣。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年),改唐山縣為金昌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複名唐山縣。後晉天福七年(942年),改名為橫山縣,不久又被改為吳昌縣。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吳昌縣被改為昌化縣。南宋時,昌化縣屬於臨安府。到元代時,昌化縣又屬杭州路。明、清時期,則隸屬於杭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杭州府被廢,昌化縣改省直轄。民國三年,設道,昌化縣屬錢塘道。民國十六年,廢道,昌化縣又改為省直轄。

1949年昌化縣解放後,隸屬於臨安專區。1953年,臨安專區撤銷,改屬為嘉興專區。1955年昌化縣劃屬建德專區。1958年,於潛縣並入,昌化縣隸屬嘉興專區。1960年8月,昌化縣並入到浙江省的臨安縣。

和唐張謂韻

(清)陶元淳

道路非難作吏難,一洲鼇背立郊壇。人言瓊管曾開府,我道囚山合掛冠。萬裏親知春夢斷,一生事業暮潮寒。新恩已是投荒處,卻望新恩福地看。如此窮途欲進難,朝天漫上越王壇。跼高不合伸強項,逐裸何須岸大冠。徼外山河逢客醉,心頭鐵石向人寒。長安日下猶言遠,窮海孤臣那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