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為國為民鞠躬盡瘁(3 / 3)

饑民,理冤獄,劾貪吏,整關隘堤防,諸政並舉”。後又調湖南、江西,清理兩地礦政,同樣頗見成效。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胡寶瑔調任河南巡撫。當時黃河屢屢決口,河南、山東、安徽被澇者六十餘州縣。朝廷派侍郎裘日修與胡寶瑔共同調查治理水患。胡寶瑔一到河南,就把治水當做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奔波於全省各地,詳細了解情況。經過多方調查研究,他與裘日修上書治理黃河,建議將河南境內四條幹河疏浚加寬加深,輔之以“截沙灣,塞決口,拓舊堤”,“分要工、次工、緩工,次第興修”。乾隆帝讚揚說:“胡寶瑔不辭勞瘁,能體朕意,盡力調劑,以蘇窮民,甚可嘉也。”第二年,河南段的治黃工作完成,乾隆帝親製《中州治河碑》,褒獎胡寶瑔與裘日修,“不惜工,不愛帑,不勞民”。胡寶瑔深知治理水患絕不是一勞永逸之事,因此在取得初步成效後,繼續專心防患。他“督令州縣經理溝洫,每一州縣中開溝自十數道至百數十道,長自裏許至數十裏,寬自數尺至數丈,皆以足資蓄泄為度”,“自是連歲大稔”。二十五年(1760年),他又建議對已建堤壩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得到了乾隆帝的批準。這年冬天,胡寶瑔被調往江西。次年七月,黃河又於河南境內決口,乾隆帝再次將他調回河南。這時的胡寶瑔已 68歲,但他不顧體弱多病,仍以治水為己任,全心撲在治河上。他上疏建議將逼近決口處的賈魯、惠濟兩河增築堤堰,兩岸多挑渠巷,同時建滾水壩,以導黃河水入兩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在胡寶瑔專心治水時,由於長年奔波,積勞成疾,他終於病倒了,而且病情相當嚴重。乾隆帝聞訊,派專人去探望。這時,胡寶瑔請來人向皇帝轉呈他的一個奏折。這是處於病危之際的胡寶瑔上的最後一個奏折,奏折裏既沒有談自己的病,也沒有向皇帝提出任何個人要求,通篇所談,仍舊是他念念不忘的治水問題。他彙報了自乾隆二十三年河工告竣之後的各項水利工程,其中談到各州縣所開溝渠,應“每歲或春融,或農隙,隨時加浚寬深”。乾隆皇帝看到胡寶瑔的病危建言,大為感動,他敬佩這位老臣鞠躬盡瘁的精神,因此急速賜藥派太醫,爭取搶救胡寶瑔;同時,又將胡寶瑔在河南各州縣開溝渠的做法令直隸總督仿行。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正月十八日,胡寶瑔病故。乾隆帝“深軫惜”,特加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賜祭葬。胡寶瑔的去世,使黎庶“悲思”,士友“追念”,時人“隕涕”,人們為“朝廷失一公忠任事之賢臣”而惋惜。這一切,正是對胡寶瑔的最好評價。

胡寶瑔為官期間任勞任怨,即便生命垂危之際,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工作。他雖然病故了,但卻永遠活在當時百姓們的心中。

侍讀

侍讀是一種官名。唐開元十三年(725年),設置了集賢院侍講學士與侍讀直學士,主要的職責是討論文史,整理經籍,備皇帝顧問。宋鹹平二年(999年),又設置了翰林侍讀學士與侍講學士。金翰林學士院、元翰林兼國史院、明清翰林院等,均有侍讀學士與侍講學士。明清時期,翰林院還有侍讀、侍講等。清朝時,在內閣還設置了侍讀學士與侍講學士。

山東上年被災州縣頗多

(清)乾隆

齊魯民何辜,連年未逢稔。每念溝壑填,深宮那安枕。昨始入兗境,所見猶未甚,寸衷稍自慰,為之食甘腍。孰知數日來,觸景堪愁朕,村落多蕭條,老幼率憯懍。腹饑嗷鴻哀,衣薄狀鶴凚,縱屢加賑施,未足蘇淒凜。休助古有經,損益道須審,用是截漕艘,亟命發倉廩。嗟哉守土臣,旬宣其勤恁。

資正式做了東河同知。當時的開封,城外壕溝沙淤如平地,王仁福奉檄浚治。他親臨工地,日夜督辦,工程如期完成。由於王仁福在治河任上竭盡全力,同治五年(1866年),新任東河總督蘇廷魁把他調到工作最艱巨的祥河同知任上。等待王仁福的絕不是個美差,自從黃河改道北徙之後,河南水患不絕,加上當時軍事頻繁,“國家歲入悉以輸兵猶不給,河工之帑驟減,曾不常時十之一二”,於是造成“歲修不敷,堤埽殘缺,料無宿儲”,而祥河更是“汛地當衝,險工迭出”。因此,對於祥河同知,“人皆視為畏途”。但王仁福卻毅然接受了這項工作,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新的治河崗位。史載,王仁福赴祥河同知任,使“旁觀者皆咋舌”。這裏既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欽佩和讚歎,同時也包含了對他前途的擔心。王仁福到任後,“盡力修守,不避艱危”。他經常是“畚挶躬親”,出現在治水第一線。他還多次親赴上官衙署,以解決河工經費問題。人們很難在河道衙門裏找到這位河道官。同治六年(1867年)八月,大雨,“水驟長,洶湧澎湃,激注埽前,掣埽去如剖木”,堤壩岌岌可危。王仁福奔走於風雨泥淖中,搶護堤壩整整七晝夜。後因款料俱竭,又一時無法向外求援,王仁福決定發動百姓,以身護堤。當地居民被王仁福的行為所感動,紛紛響應,聚集堤壩前。風在刮,雨在下,王仁福麵對成千上萬的百姓,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他對奮勇護堤的眾人說:“我為河官,擠汝等於死,我之罪也,當身先之。”說罷,第一個衝上了大堤,人們尾隨而上。這時,一個大浪打來,把王仁福卷入水中,人們雖奮力搶救,卻未能得其屍。身為河道官的王仁福為了盡忠職守,在特大洪水麵前,臨危不懼,身先士卒,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時他僅僅 49歲。王仁福以身殉職的精神感動了所有在場的百姓和大小官員,人們拚死與洪水搏鬥,終於戰勝了洪水,使“殘堤得保”。事後,人們為紀念王仁福,將他的衣冠入斂。東河總督蘇廷魁也將他的事跡上報朝廷,皇帝下詔依陣亡例賜恤,並準附祀河神祠。人們將永遠懷念這位為治河事業十幾年如一日、鞠躬盡瘁的河道官。

為了踐行一個誓言,王仁福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地定格在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上。他以自己的身軀捍衛了百姓的生命安全,留給人們不盡的思念。他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感動著當時的人們,也給後人留下了千古美談。

清代捐納製度

清代捐納製度是與科舉製度互相補充的一種製度,一部分人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一部分人通過捐納銀錢做官。捐納製度始於順治朝,完備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冗濫於鹹豐、同治兩朝,終於宣統朝。它與科舉、蔭襲、保舉同為清朝選拔官吏的重大途徑,先後存在了 200多年,對於清代的社會政治,尤其是晚清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產生過非常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王鼎為國以死進諫

王鼎,在宦海奔波一生,為人正直,一心為公,憂國憂民,為民解困,做了不少好事。

王鼎在任軍機大臣期間,多次奉清朝皇帝之命外出查辦疑難案件。幾十年間,他共曆九省,辦大小案 40餘案。每案他都酌情審理,秉公執法,“判斷明允”,並懲處貪官汙吏。

1841年夏天,黃河從河南開封附近的祥符決口,王鼎受命治理黃河。當時,洪水橫流,奔騰不羈。一些昏庸的官吏竟置人民的死活於不顧,不是急著堵口治河,而是先遷省城以避水禍。王鼎聽說以後,非常氣憤。他慷慨陳詞,力排眾議,並積極采取措施,保守危城。此時,開封城下,四麵皆水,頗有旦夕頹圮之危。73歲的王鼎親率官吏,日夜巡護城池,終保危城無恙。堵河工程開始後,他又不畏艱辛,駐紮在工地,和民役一道飲露宿星。他晚上操勞經常通宵達旦,白天疲倦時就躺在轎子中休息片刻。治河 6個月之久,他未返回省城行館就寢。在王鼎的督察指揮下,堵河工程終於按期竣工。

鴉片戰爭中,抗戰派報國無門,投降派彈冠相慶。王鼎對此目不忍睹,當著道光皇帝麵怒斥穆彰阿等人的賣國行為,並建議道光皇帝起用林則徐。但是,道光皇帝置之不理。王鼎積憤難消,不久便關門自草遺疏,再度苦諫道光皇帝起用林則徐抗敵保國和譴責穆彰阿禍國害民,書畢,置遺疏於夾衣衫中,懷著滿腔的悲憤,在圓明園寓邸中演出了一幕自縊屍諫的悲劇。

王鼎去世後,陝西蒲城的紳士、鄉親們都懷著對王鼎的崇敬之情,報陝西巡撫奏請道光皇帝,將他埋在故裏。關於王鼎一心為公的事跡,至今還被蒲城人民競相傳頌。

王鼎一心為公,一生致力於社稷安危,最終以死相諫。這雖然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卻是人間正義的化身。王鼎這種天下為公的精神至今仍然感動著很多人,他用生命教人們讀懂了“公”的含義。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為中國古代的官名,始置於明朝。凡是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情的官員,都被稱為欽差。清代沿襲了這一稱謂。駐外的使節也被稱為欽差出使某國大臣。

王鼎紀念館

王鼎紀念館位於今陝西省蒲城縣內的達仁巷 54號,原址為王鼎的出生地。紀念館的大門內置有高 3.6米高的王鼎半身立姿塑像。塑像全身呈古銅色,麵目神態逼真,形象偉岸。在塑像身後,立有有關王鼎的碑記,是當地群眾聽到建紀念館而特別捐贈的。

紀念館的上房內陳列著有關王鼎的家譜、書信遺稿、遺物以及道光皇帝為王鼎七十壽辰所書寫的壽匾“靖共篤祜”等物品,還有王鼎為本族叔母吳孺人書寫的“賢孝可風”木匾以及林則徐在蒲城期間書寫的匾額“觀察第”、“味蘭書屋”、“槐蔭山房”、“慈惠徽音”等諸多墨寶。

王鼎紀念館形象生動地展示了清朝著名抗英名相王鼎一生的曆史業績。該紀念館的建立,不僅是對王鼎的最好悼念,也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1894年 11月,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經孫中山組織,在美國檀香山正式成立,入會的誓詞明確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這也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第一個綱領的雛形。

1895年,興中會發動的起義失敗,孫中山成了被通緝的流亡者。1905年,孫中山倡議將分散的團體重新統一起來,同年 8月,在日本東京成立了同盟會,並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成為後期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這在當時的中國也是最先進的政治思想了,它直接推動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

孫中山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經過一生不懈的努力,終於推翻了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製度,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孫中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 1月 1日,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他正式宣誓就職。

地位雖然變了,但孫中山仍然甘當人民的公仆,力主“天下為公”。他是艱苦樸素的表率,廉潔奉公的楷模。他的衣食住行,一點也不搞特殊化。他把總統府設在舊兩江總督衙門。他的辦公室是普通平房。負責總務的同誌要給他添置一張沙發,他堅決拒絕,嚴肅地說:“革命尚未成功,我們仍需艱苦樸素!”總務沒有辦法,隻好給他置一把藤椅。當時政府官員,除食宿由臨時政府供給以外,每人每月隻發給軍用券 30元,孫中山先生也不例外。

當時,曾有人推薦孫中山的大哥孫眉出任廣東省都督,孫中山知道後堅決反對。他說:“祁黃羊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因兄不勝都督之職,恐貽國民之大事,誤我革命之前程。”他又麵見大哥,勸慰說:“大哥忠於國民革命,毫不吝惜錢財,多次資助國家革命軍,弟銘記於心,革命黨人亦不會忘記!兄無出任都督之才略,萬望不要出任!”孫眉點頭稱是。

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篡奪。在內外壓力下,孫中山不得不讓步,僅僅幹了三個月,就辭去了臨時大總統職務。在艱難的處境中,孫中山表示,隻要此身尚存,此心不變,決心“再舉革命”。

1920年 11月,孫中山在廣州重組護法軍政府,並於 1921年 5月就任非常大總統。就在他準備揮師北伐之際,新軍閥陳炯明突然叛變,炮轟總統府。

本書籍,三是旅居加拿大的華僑為他集資購買的一所住宅。

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不愧為“天下為公”的楷模。在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園,立著中山陵墓,陵墓正門上鐫刻著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這四個大字,也正是孫中山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創者,他所提倡的“天下為公”在那個時代是不可能辦到的,但是他為此卻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他不愧為新民主主義的領導者和先驅者。

中國同盟會的建立

1905年 7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倡導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8月 20日,在東京赤阪區頭山滿提供的民宅二樓,中國革命同盟會正式成立。後來為了避免日本政府的反對,中國革命同盟會改名為中國同盟會。在會上,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黃興等任庶務。同盟會除製定了《軍政府宣言》、《中國同盟會總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外,還決定在國內外建立支部和分會,並積極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等,成為全國性的革命組織。

民報

民報為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11月 26日,民報在日本東京創刊。民報的前身是《20世紀之支那》,最初為月刊,但由於經常脫期,最後改為不定期刊出。

民報的主編先後有張繼、章太炎、陶成章、汪精衛等人,經常撰稿的有朱執信、廖仲愷、陳天華、宋教仁、黃侃等。設圖畫、社論、時評、譯叢、談叢、小說、紀事、說林、來稿等欄目。以宣傳同盟會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為宗旨,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主要輿論陣地。

林覺民謀福天下人

林覺民(1887—1911年),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漢族,福建閩侯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覺民 8歲時喪母,由叔父撫養。林覺民從小聰穎好學,自幼飽讀詩書。1900年,他進入福建高等學堂念書,接觸到西方自由平等的社會政治學說和新穎奇巧的自然科學知識,眼界為之大開,思想趨於激進。19歲那年,林覺民遵父命與陳意映結婚。陳意映是一位美麗賢慧又頗有見地的女子,對林覺民體貼入微,林覺民也非常愛她。第二年,他們生一男孩,取名依新,小家庭生活更充滿樂趣。

林覺民非常愛自己的妻兒,但他沒有因為留戀小家庭的幸福溫暖而放棄革命的理想。20世紀初期的中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榨下,深陷民族危難之中,人民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林覺民在與同學們談論國家形勢、民族前途時總是憂心忡忡。

婚後一年,他遠涉重洋去日本留學。久有革命之誌的林覺民,到日本後便加入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1905—1910年同盟會在國內多次發動起義,均失敗,許多革命同誌英勇犧牲。林覺民得知後,表示“吾輩既以壯士自許,當仗劍而死”。1911年,林覺民這位血氣方剛的壯士壓抑不住為祖國獻身的強烈願望,勇猛地衝上了民主革命的火線。廣州起義前三天,他非常激動,多少年來謳歌革命、向往革命,當革命風暴即將來臨的時候,不由得思緒萬千,熱淚如珠。林覺民在桌麵上鋪展一塊潔淨的手帕,揮筆寫了一封膾炙人口、曆久猶新的《與妻書》,他寫道:“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1911年 4月 27日,廣州起義爆發,林覺民率領百餘名福州誌士挺進廣州城。林覺民臂纏白巾,手執武器,像一隻出山的猛虎、搏擊的雄鷹迅猛地攻進了總督署。兩廣總督張鳴歧狼狽逃竄。經過徹夜戰鬥,革命黨人寡不敵眾,林覺民力盡彈絕,受傷被俘。在敵人提審時,他毫無懼色,正氣磅礴地宣稱:“獻身為國,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將來國家富強……吾死瞑目矣。”

第二年,年僅 25歲的林覺民被一夥凶神惡煞的劊子手簇擁著,昂首挺胸,從容地走上刑場……黃花崗上的青鬆翠柏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似乎也正為捐軀報國、引頸就戮的烈士感傷和哀泣。

林覺民用他高尚的愛國主義理想與真摯的革命誌士感情譜寫出了一首不朽史詩,他那感人至深的絕筆書,為千秋後世留下了值得傳誦的寶貴精神財富。

保路運動

保路運動又稱鐵路風潮。1910年,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逼迫滿清政府簽訂了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廷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了“鐵路國有”的政策,並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當時,四川修築鐵路的股金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廣大的勞動人民,而且農民購買的股份占有很大比例。因此當清政府頒布“鐵路國有”的政策後,因拒不歸還四川的股金,結果導致四川各階層,尤其是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

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滿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地位,極大地鼓舞了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鬥誌,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進行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黃花崗烈士陵園位於今廣州市區北麵的白雲山南麓。陵園始建於 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鐫於墓坊。烈士墓構築在崗陵之上,紀功坊峙立墓後。整個墓園占地約 3萬平方米,園內蒼鬆翠柏長青,繁花並茂。園內還建有黃花亭、四方池、石橋等建築。

此外,烈士陵園內還有馮如(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師)墓、潘達微墓等。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陵園的建設,並築起圍牆,加強整治保護。1961年,黃花崗烈士陵園被國務院第一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和 1986年,政府兩次撥款修繕,使陵園浩氣重現。1986年,該陵園又被評為“羊城新八景”之一。

雷鋒精神永存

雷鋒(1940—1962年),湖南省望城縣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

1963年 3月 5日,毛澤東主席曾向全國人民發出號召:“向雷鋒同誌學習。”

雷鋒的名字,不僅在全國家喻戶曉,而且在國外也有許許多多人知道他、崇敬他。

1940年,雷鋒出生在湖南省長沙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中。在他 5歲那年,父親被日本鬼子毒打後死去。不久,母親在地主壓迫、侮辱下也含恨自盡了,從此雷鋒成了孤兒。同鄉的親友們收留了他。

解放後,雷鋒在工農業戰線上成為先進生產者、標兵、模範共青團員。

1960年 1月,雷鋒入伍當了人民解放軍,從此,雷鋒處處以一名共產主義戰士要求自己,在部隊裏勤學苦練,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他時刻想著集體,關心他人。他艱苦樸素、熱愛人民、助人為樂的高貴品質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

為了給國家節約開支,他常常將舊手套洗幹淨再用,而不去領新的。連隊發夏裝,每人兩套,而他卻隻領一套。他出車運水泥,將漏撒的都掃起來,最後竟有一千多公斤上交給國家。他入黨後,每月領的幾元錢津貼除交黨費之外,其餘的都存起來。襪子破了一補再補,舍不得買雙新襪子;漱口杯壞了,也舍不得買一隻新的。可是他卻將積存的 200元錢贈給了望花區和平人民公社,支援國家建設。遼陽鬧水災,他又寄去了 100元錢。

有人說:“雷鋒真傻!沒家沒業,何必苦熬自己,對自己那麼小氣,不值!”雷鋒笑了笑說:“話不能這麼講,我要做一個有利於人民,有利於國家的人。如果說這就是‘傻子’,那我甘願做這樣的‘傻子’。”

星期日是許多人盼望的。到了這一天,大家可以好好休息休息,或者處理一些個人的事兒,可雷鋒的星期天卻大部分是在夥房裏或幫助別人做事中度過的。有一次,星期日一大早,他肚子隱隱作痛,一想到明天還要出車,總這樣疼下去可不行,於是他捂著肚子去衛生連看病。

從衛生連回來的路上,雷鋒看到一個建築工地上勞動場麵熱火朝天,聽到大喇叭裏廣播說:“運磚的同誌加油!磚快供不上了!”雷鋒被工人同誌建設祖國的熱情感動了,他也為供不上磚著急起來。他忘了自己的病痛,跑進工地,抓起一輛小車幹了起來。他裝得多,跑得快,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濕透了。他的熱心和幹勁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女廣播員跑到雷鋒麵前問:“同誌,你是哪個單位的?叫什麼名字,我要寫篇稿來表揚表揚你。”雷鋒笑著說:“不用表揚,我是附近部隊的。”

人們都說:“雷鋒出差一千裏,好事做了一火車。”

1961年 4月的一天,雷鋒乘火車去旅順。這天,火車上人特別多,服務員忙得不可開交。雷鋒想,自己是共產黨員,應該處處想到別人,於是,他幫助列車員維持秩序,送水、掃地,乘客們一片讚揚聲。

還有一次,雷鋒到丹東去出差,在沈陽車站換車的時候,檢票口有一群人圍著一個婦女,那婦女說自己的車票丟了。

雷鋒上前問:“大嫂,怎麼回事?”

那大嫂急得滿頭大汗,說:“我從山東老家來,到吉林去看丈夫,不小心把車票丟了。補票,可我又,又沒錢……”

雷鋒看到那大嫂眼淚汪汪的,就安慰說:“老大嫂,來,跟我走。”

雷鋒把大嫂帶到售票處,用自己的津貼費補了一張車票,塞到大嫂手中,說:“快上車吧,大嫂!”

那大嫂感動得流著淚說:“同誌,你叫什麼名字?哪個部隊的?我永遠會記住你的名字的……”

雷鋒扶大嫂上了車,說:“我叫解放軍,住在中國。”

1962年 8月 15日雷鋒因公犧牲,年僅 22歲。

雷鋒在日記中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雷鋒自覺地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與社會主義的前途緊緊地聯係在一起,處處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美德在雷鋒身上的體現和全新的升華。

雷鋒這個光輝的名字和他崇高的精神品格在曆史發展中始終散發著光輝。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雷鋒精神的價值,也更加珍惜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努力在實踐中學習並使之發揚光大。雷鋒這種天下為公的信念值得後人學習和繼承。

學雷鋒紀念日

1962年8月15日,雷鋒同誌因公犧牲。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人題詞,並發出“向雷鋒同誌學習”的偉大號召。此後每年的3月5日便成為“學雷鋒紀念日”。從此,人們高聲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曲做著好人好事,這一活動也影響了幾代人。在廣泛開展學習雷鋒活動中,全國、全軍各部隊和全國各條戰線上,都湧現出了大批雷鋒式的英雄模範人物,雷鋒精神也培育著一代又一代新人不斷成長。

雷鋒詩歌

雷鋒

困難不可怕。應該怎樣對待困難?是戰鬥!困難隻能欺侮那些不能吃苦的人,困難害怕吃苦耐勞的戰士;困難隻能欺侮那些膽小鬼,困難害怕頑強進攻的戰士;困難隻能欺侮懶漢,困難害怕認真學習的人;困難隻能欺侮那些脫離群眾的人,困難害怕團結一致的偉大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