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心係國家謀福百姓1(1 / 3)

鬥子文不徇私情

楚成王(約公元前682—前626年),熊氏,名惲,又名頵,楚文王次子,郢(今宜城楚皇城,一說今江陵紀南城)人,春秋時楚國君(公元前671—前626年)。公元前672年,熊惲依靠隨國(今隨州市西北)支持,殺死其兄堵敖,奪得君位。即位後盡力結好中原諸侯,同時借周惠王之命,鎮壓夷越,大力開拓江南。公元前655年以來,他先後滅貳、穀、絞、弦、黃、英、蔣、道、柏、房、軫、夔等國。公元前638年,楚成王派兵救鄭,與宋軍戰於泓水,射傷意欲稱霸的宋襄公,擊敗宋軍,楚國軍威大振。晚年他欲廢太子商臣另立太子,被商臣派兵包圍了王宮,被迫上吊而死。死前問諡號,回答是“靈”,即死後將被稱為楚靈王,他不滿意;於是又回答是“成”,才肯自殺,被諡為楚成王。

鬥子文是春秋楚成王的令尹,也是楚國的最高行政長官。

有一次,鬥子文的族人犯了法,執掌刑律的官員廷理就把他拘捕了。但一聽說犯人是子文的族人,馬上又將之釋放了。

子文得知這消息後,立即召見了廷理,責備他說:“國家設立廷理這一官職,是為了查處違反王命和觸犯國法的人。一個正直的執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態度應該溫和,但事實不能歪曲;意誌應該堅定,但判斷不能武斷。現在你不顧國法,違背王命,釋放了犯法的人,就是判斷事理不公正,內心存有不公的私念。你作為一個廷理,為什麼還要違反法律呢?我處於高位,統率著百姓,老百姓有怨言,我尚且不能使他們免於法律的製裁,現在,我的族人犯了法,而你因為要討我喜歡而釋放他,這就讓全國的百姓看到了我的私心。掌握一國大權的令尹,卻以存有私心而著稱,與其讓我活著而不講道義,還不如讓我去死好了。”於是,就把族人送交了廷理,並且說:“如果不依法審判,我就去死。”廷理害怕極了,就依法判處了他的族人。

楚國的人知道了這件事,奔走相告,欣喜地說:“像子文這樣公正的人當令尹,我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鬥子文不以私情害公法,他的大公無私的精神是十分可貴的。讀到古人的感人事例,不能不使今人產生無盡的聯想和欽敬。

楚成王與齊爭霸

公元前645年(楚成王二十七年),楚成王認為徐國(今江蘇泗洪南)親齊及中原諸國,遂興兵討伐。齊桓公聞訊後,立即與宋、魯、陳、衛、鄭、許、曹等國在牡丘(今山東聊城東北,當時屬齊地)建立盟約,決定救援徐國。各國國君“次於匡(今河南睢縣西)以待之”,由魯大夫孟穆伯率領各國軍隊前往救徐。《穀梁》中說:“次,止也,有畏也。”可見,當時各國的國君都是被迫前來抗楚救徐的,自己並不敢親臨前線。正麵抗楚不利,同年的夏天,各國軍隊又攻打了楚之與國厲(今湖北隨州東北),企圖抄襲楚國的後方,以解除徐國的圍困。同年的冬天,宋國乘曹軍遠出,襲擊曹國,於是楚國乘機大舉進攻,將徐國在婁林(今安徽泗縣東北)打敗。當時,齊桓公以八國之眾不敵長驅直入之一楚,足見楚成王的大膽果斷,齊桓公已經不能再與之匹敵了。同年,齊國丞相管仲去世。此後的兩年,齊桓公雖然也曾伐厲伐英,以“報婁林之役”,企圖挽回在淮泗地區的敗勢,但都已無濟於事。公元前643年(楚成王二十九年),齊桓公去世,齊國霸勢轉衰。楚成王與齊桓公的爭霸戰曆時十餘年,最終楚國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楚國勝利的原因除了客觀上因管仲先死、齊桓公力竭,齊國已力不從心、明顯地走下坡路外,主要則是楚成王、鬥子文能夠審時度勢,謹慎謀劃、奮發進取的結果。楚、齊爭雄的曆程也充分顯示了楚國後來居上、蓬勃發展的曆史趨勢。

編磬

編磬為古代的一種樂器,是用石或玉製作的,16麵為一組。編磬的音色除了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等十二正律外,還有四個半音。在演奏打擊時,編磬可以發出不同音響。因此,編磬是可以演奏旋律的打擊樂器,通常用於宮廷雅樂或盛大祭典。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在湖北的江陵和隨縣出土了大型的編磬。湖北江陵紀南故城曾是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國都,1970年,考古人員在這裏發掘出一套25枚的編磬。該編磬的磬體用青色石灰石製成,上部為倨句形,下為微弧形,表麵都有比較清晰的彩繪花紋和略顯凹凸的花紋。其中 4枚編磬上還繪有鳳鳥圖,圖的色彩高雅,線條流暢。

宋璟任人唯賢持正義

宋璟(663—737年),字廣平,今河北邢台市南和縣閻裏鄉宋台人。其祖於北魏、北齊皆為名宦。宋璟少年博學多才,擅長文學;弱冠中進士,官曆上黨尉、鳳閣舍人、禦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書右丞相。授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開國公,經武、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帝,在任共52年。宋璟畢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終於與姚崇同心協力,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朝改變為各個方麵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宋璟曾在武則天稱帝時擔任監察禦史、鳳閣舍人,在唐睿宗李旦景雲二年(711年)和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四年(716年)兩次為相。由於他為政清廉、剛正不阿,又精於吏治,後人將他和房玄齡、杜如晦、姚崇相提並論,一起被稱為“唐代四大名相”。

宋璟長期分管吏部。他任用官吏一向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當時,候選官員眾多,其中不少人都托請朝官為自己疏通說項。有一位名叫宋元超的候官也找到吏部,說他是宋璟的叔父,希望吏部給予關照。宋璟得知此情,立即給吏部寫了一封信,說:“元超確是我的三叔,但一直生活在洛陽,我們很少見麵,我不能不認他,但不能因私害公。如果他不聲明我們之間的關係,你們還可以按規定依序篩選,但是現在他已經公開了我們的親情,打著我的旗號招搖,再安排他的升遷就不合適了。矯枉必須過正,對他暫不安排為宜。 ”吏部反複研讀他的信,最後隻好照他的指示辦事。

宋璟“立性公直,執心貞國”,為整頓吏治,即使對皇帝的寵臣他也公事公辦。

中宗時期,外戚和諸公主幹預朝政,吏治腐敗,貪汙成風。不少巨商富賈通過他們的關係求得皇帝的墨敕,不經中書、門下審核批準,便當上了官,時人稱為“斜封官”。這些斜封官根本不懂理政,隻懂得如何盤剝百姓。宋璟為整肅吏治,毅然和姚崇聯合上疏,徹底罷免了斜封官。隨後,宋璟又從整頓製度入手,革除弊端,拒絕請托,公平取士,恢複了選官的嚴正。

唐玄宗登基不久,曾特降墨敕提升岐山縣令王仁琛為五品官。宋璟感到莫名其妙,一了解,方知王仁琛原是後族,又是玄宗稱帝之前的藩邸故吏。他認為不妥,立即上疏阻止,說:“故舊恩私,則有大例,除官資曆,非無公道。”還說王仁琛在非常情況下雖然立過功,但已獲得了應有的賞賜。如果再受特殊恩賜就不合適了。他請求由吏部考核,照製度辦事。玄宗認為言之有理,便收回成命。

唐玄宗的寵臣太常卿薑皎是玄宗為藩王時的故舊,在誅殺玄宗的政敵太平公主時也立過大功。玄宗為表示對他的寵遇,不但重用他,還將他的弟弟薑晦封為吏部侍郎。宋璟認為,憑德才兩方麵的條件,薑皎、薑晦都不勝任,於是上疏道:“皎兄弟權寵太盛,非所以安之。”玄宗也聽從了他的意見,將薑皎改任為散官,放回田園;將薑晦改任為沒有實權的宗正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