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在全力選拔任用清官廉吏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對良臣的保護。
中宗時,京兆直臣韋月將上書揭發武三思潛通韋皇後,穢亂內宮,必有逆亂。武三思惱羞成怒,遂暗中指使有司奏劾韋月將大逆不道。中宗聞報,大怒,下令將韋月將斬首。當敕令下到宋璟手裏,他不但沒有即時轉發,反而奏請中宗調查此案。中宗氣急敗壞地質問他:“朕已經說了要殺他,你還請示什麼呢?”宋璟毫不畏懼,仍堅持調查清楚再定奪。中宗大怒,進而下令將韋月將立刻斬首。宋璟仍不屈從,大聲對中宗說:如果陛下一定要斬韋月將,那麼就請您先把我殺掉!不然,臣還是不會奉詔的!”中宗見此,才漸漸消了氣,將韋月將的死刑改為了杖刑,並將他發配到嶺南。
唐玄宗時,有一次玄宗巡幸東都,路過崤穀(今河南陝縣),由於山高路窄,難以行走,玄宗十分惱火,便對河南尹李朝隱和負責旅途事務的知頓使王怡大發雷霆,並要罷免他們的官,處以斬刑。宋璟又及時進諫道:“陛下方事巡幸,今以此罪二臣,臣恐將來民受其弊。”玄宗聽罷,遂免去兩人死罪。
在宋璟 73歲那年,基於自己體弱多病,主動請求辭職休養,兩年後與世長辭。死後,皇帝贈其太尉,諡曰文貞。
鑒於宋璟的一貫表現,《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說:“宋璟愛民恤物,朝野歸美,時鹹謂璟為有腳陽春,言所至之處,如陽春煦物也。”而《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對他的評價是:“璟為相,務在擇人,隨材授任使百官各稱其職;刑賞無私,敢犯顏直諫。上甚敬憚之,雖不合意,亦曲。”
宋璟任人唯賢,秉公辦事,敢於彈劾貪官汙吏,其官場生涯寫滿了正義與公平,他的事跡也流傳千古,為後人所稱道。後人要學習他廉潔奉公的精神。
監察禦史
監察禦史是一種官名。該官職始設於隋開皇二年(582年),朝廷改檢校禦史為監察禦史。唐代時期,禦史台分為三院,其中監察禦史屬察院,品秩不高但權限很廣。宋元明清時期都延續了這一職位。明清時期,曾廢除禦史台而設立都察院,通常彈劾與建言,並設有都禦史、副都禦史、監察禦史。其中,監察禦史分道負責,因而分別冠以某某道地名,但品級僅在正八品下,沒有出入朝堂正門的資格,隻能由側門進出,非奏事不得至殿廷。這一官職至開元初才取消限製。但由於內外官吏均受其監察,權限也相當廣,故而頗為百官忌憚。
唐代時期,監察禦史設為15人。宋代時減為6人,分察六部百司,品級為從七品。元代延續了宋代的設置,但員額很多,除內台的32員外,還有江南行台的28員、陝西行台的20員等。明代時,改禦史台為都察院,以都禦史、副都禦史為主官,所屬監察禦史分道負責,各冠以地方名稱,各道人數不等,總數110人,均為正七品官。清代與明代的製度相同,乾隆時曾將監察禦史提高為從五品官。
奉和聖製送張說巡邊
(唐)宋璟
帝道薄存兵,王師尚有征。是關司馬法,爰命總戎行。畫閫崇威信,分麾盛寵榮。聚觀方結轍,出祖遂傾城。聖酒江河潤,天詞象緯明。德風邊草偃,勝氣朔雲平。宰國推良器,為軍挹壯聲。至和常得體,不戰即亡精。以智泉寧竭,其徐海自清。遲還廟堂坐,贈別故人情。
李昉秉公辦事不濟私
李昉(925—996年),字明遠,深州饒陽(今河北饒陽縣)五公村人,宋代著名學者。李昉係後漢乾祐年間(948年)進士,官至右拾遺、集賢殿修撰;後周時任集賢殿直學士、翰林學士;宋初為中書舍人;宋太宗時任參知政事中,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年)加中書侍郎。李昉曾奉皇帝命撰《太平禦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等書,著有文集50卷。死後諡正文。
李昉任中書侍郎時,有求他提拔任用的人,雖然他知道此人德才稱職,但也很嚴肅地予以拒絕,時過不久,此人果然被提拔任用。有的人李昉認為德才不足,不能提拔任用,卻和顏悅色,用一番溫和言詞進行安慰。李昉的子弟們了解這種情況就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李昉說:“提拔任用有德有才的人居官任職是天子的事,我若接受人家的請求,這是一種假公濟私的施恩行為,所以嚴詞拒絕他,讓他感激天子;對於那些不能夠被提拔任用的人,他本人已深感失望,若再不用好言好語安慰他,便會由此招來他的怨恨啊!”
李昉為人溫和寬厚,善於諒解別人,不念舊惡,身居高位卻小心謹慎,緘默寡言,沒有炙手可熱的聲勢。李昉寫文章推崇白居易,特別重視明白曉暢、深入淺出。他好接納賓客,江南平定後,歸從宋朝的南唐士大夫中大多願與他交往。李昉一向很器重張洎而有些瞧不起張佖。後來李昉罷相,張洎在草擬皇帝聖旨時對李昉作了多方的批評攻擊,而張佖則每逢初一、十五日一定到李府拜望李昉。有人問張佖說:“李公對待你一向不好,為什麼還要經常過府拜望他呢?”張佖說:“我任廷尉的日子裏,李公正掌大權,可他不曾因私事求過我一次,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
李昉秉公理政,不賣人情,也不以權謀私,不但受到同代的人敬重,也為後人作出了榜樣。
李昉與宋代類書
所謂類書,就是采摭群書,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隨類相從而加以編排,以便於尋檢、征引的一種工具書。公元983年12月(太平興國八年)完成的《太平禦覽》,就屬於類書。
《太平禦覽》原名為《太平總類》,是一部收錄了1690種圖書、分55個門類、5000餘個細目、共1000卷的大型工具書。由於宋太宗曾命史館“日進三卷”供他閱讀,所以賜書名為《太平禦覽》。李昉給這部書作的序,序為:“此書備天地萬物之理,政教法度之源,理亂廢興之由,道德性命之奧。”太宗看後很高興,讚賞道:“自我朝之編纂,永垂後世。”
李昉詩二首
贈賈黃中
七歲神童古所難,賈家門戶有衣冠。千人科第排頭上,五部經書誦舌端。見榜不知名字貴,登筵未識管弦歡。從今穩上青雲去,萬裏誰能測羽翰。
禁林春值
疏簾搖曳日輝輝,直閣深嚴半掩扉。一院有花春晝永,八方無事詔書稀。樹頭百囀鶯鶯語,梁上新來燕燕飛。豈合此身居此地,妨賢屍祿自非知。
張廷玉整頓吏治
張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張廷玉是清朝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太保,封三等伯,曆三朝元老,居官50年。曾先後編撰《康熙字典》、《雍正實錄》。
康熙皇帝晚年時期,官場內部爾虞我詐,很多人都利用自己手中的職權營私舞弊,胡作非為。而當時的吏部為六部之首,掌管著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和升降,權力極大,在此為官者更是索賄受賄成風。此時,張廷玉正擔任吏部左侍郎後,他首先表示要“絕苞苴,杜請托”,自己以身作則,同時也嚴格要求屬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