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吏部有一位書吏張某,憑借朝中有人,在寫內外官的考核評語和升遷意見時從不實事求是,而是全憑個人好惡。有關資料就此記載道:“中外官屢受其毒,人呼張老虎。”對“張老虎”的卑劣行徑,許多人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為整頓吏風,張廷玉剛上任便決定從這個“張老虎”入手。不久,張廷玉就抓住了“張老虎”的把柄,決定對其從嚴懲處。消息傳出後,“張老虎”在朝廷內的後台紛紛出動,有的親自找張廷玉說情,有的派人向張廷玉施壓。麵對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不少好心人也都勸告張廷玉手下留情,網開一麵,而張廷玉卻毫不動搖,依舊軟硬不吃,最終令“張老虎”伏了法。
張廷玉的殺一儆百立刻產生了明顯效果:過去橫行霸道的大小官吏無不夾起尾巴,再也不敢明目張膽地欺上壓下了。一些正直的人都對張廷玉由衷地敬佩,並稱他為“伏虎侍郎”。
張廷玉以朝廷安危為己任,敢於同邪惡勢力作鬥爭,能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保持冷靜,弘揚正義。身為朝廷命官,他能夠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值得後人學習。
學士
學士為古代的一種官名。在南北朝以後,以學士為文學撰述之官。到了唐代,翰林學士也本為文學侍從之臣,但因為經常接近皇帝,所以也往往參與機要。宋代時始設專職,其地位職掌與唐代相似。到了明代,則設翰林院學士及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學士也專為詞臣之榮銜。清代時期,改翰林院學士為掌院學士,清末期內閣、典禮院也設置了學士的職位。
賜大學士張廷玉
(清)乾隆
喉舌專司曆有年,兩朝望重誌愈堅,魏公令德光閭裏,山甫柔嘉耀簡編。調鼎念常周庶務,勞謙事每效前賢。古今政績如懸鑒,時為蒼生谘惠鮮。
鄂爾泰依法檢舉胞弟
雍正帝(1678—1735年),姓愛新覺羅,名胤禛,滿族,康熙帝第四子,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雍親王。康熙六十一年
(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愛新覺羅·胤禛繼位,次年改年號雍正。在胤禛即位後,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異己,其次,在經濟上采取了一些旨在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雍正十三年卒。諡憲皇帝。
鄂爾泰字毅庵,滿洲鑲藍旗人。據史載,他出身貧寒。因為沒有房子住,全家隻好在祠堂裏過夜。但他的父親頗有遠見,想盡一切辦法供孩子念書,期盼他們長大後改換門庭。
經過10年苦讀,鄂爾泰果然金榜題名,並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被授任內務府員外郎。此後,又先後升為江蘇布政使、廣西巡撫、雲貴總督、保和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軍機大臣等,成了清廷重臣。
鄂爾泰擔任內務府員外郎時,雍正皇帝胤禛還是雍親王,住在現在的雍和宮,時稱雍親王府。
有一次,雍親王得知清王朝的附屬國向朝廷進獻了許多奇珍異寶,便想通過鄂爾泰求得內務府的特殊關照,送來一些陳列於雍親王府中。萬萬沒有料到的是,鄂爾泰不但沒答應,反而正色地對他說:“作為皇子,你更應分外注意自己的德行,為天下作出表率,萬不可隨意結交外臣,享受特權。若是其他皇子也都和你一樣找我們領取珠寶之類,那我們做下官的又該如何掌握?
若朝廷怪罪下來,又該由誰來承擔責任呢?”雍親王聽罷,隻好空手而歸。
6年後,康熙駕崩,雍親王即位,即雍正帝。雍正帝不但沒有忌恨求寶被拒之事,還很讚賞鄂爾泰的奉公品質,對他備加信用。
鄂爾泰自做官以來,從不忘少年時代受過的千辛萬苦,不忘貧苦百姓維持生計的艱難,一直保持著儉樸的作風,決不驕奢妄為。但是,他的弟弟鄂爾奇卻與他相反:經不住燈紅酒綠的引誘,漸漸蛻化變質,奢糜之舉也越來越甚。
也許出於“愛屋及烏”,雍正帝隨著對鄂爾泰的寵信日加,鄂爾奇的官職也迅速升遷。待鄂爾泰在西南“改土歸流”初見成效時,雍正帝已決定升任鄂爾奇為吏部尚書兼步兵統領。
鄂爾泰獲悉此情,深感不安,立即麵君勸阻,“力爭不可”。雍正帝卻不以為然,仍堅持已見。鄂爾泰無奈,也隻好順從。不過,鄂爾泰並沒有就此作罷,而是加緊了對胞弟的監督和管教。
有一次,鄂爾泰退朝之後,路經鄂爾奇的家,便想了解一下弟弟的情況。當他剛走進庭院,便感到這裏豪華過度,心中很不安;待掀簾進入書齋,更見各種擺設極為考究,在座的賓客也穿戴異常。他十分生氣,掉頭就走。鄂爾奇見兄長連句話都沒說就匆匆而去,急忙追上前問其緣故。鄂爾泰怒不可遏,竟當著眾人的麵訓斥道:“你這兒也太奢侈了!你身居正卿,不想著如何為朝廷盡忠效力,卻隻圖個人享樂,哪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又說:“你可記得當年我們無屋可住,隻得夜宿祠堂,而今你剛剛得誌就如此奢侈,若不速改,日後必生災禍!”
鄂爾奇聽罷,趕忙下跪,佯裝悔過,並表示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退還戶部。
過了幾日,鄂爾泰到戶部查訪,特地問起了鄂爾奇退物之事。戶部官員麵麵相覷,都說沒有這回事。鄂爾泰這才知道弟弟並沒有聽從自己的勸誡,一怒之下,向皇上參了他一本。雍正帝命人核查,結果發現鄂爾奇貪贓枉法,便將他治了罪。
鄂爾泰奉公自律,敢於拒絕權貴,又出於公心檢舉弟弟的不法行為,確實是一代公而忘私的楷模。
《布連斯奇條約》
《布連斯奇條約》是中俄兩國於1727年(清朝雍正五年)訂立的關於劃分中俄中段邊界的條約(現在大部分已成為俄蒙邊界),是《布連斯奇界約》和《恰克圖條約》的合稱。
該條約規定,中俄中段邊界是以恰克圖和鄂爾懷圖之間的第一個鄂博為起點,由此向東至額爾古納河,向西至沙畢納依嶺(即沙賓達巴哈)為界,以北歸俄國,以南歸中國。除此之外,該條約還包括通商、遣返逃犯、宗教、外交等多方麵內容。
《布連斯奇條約》基本是一個平等條約,它有效地遏製了俄國對我外蒙北疆的侵略,維護了中國北疆的穩定。
雍和宮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區,現在在市中心二環以內。史料記載,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皇帝在此建造府邸,並賜予四子雍親王,稱為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為雍和宮。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駕崩,曾在此停放靈柩,所以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便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為乾隆皇帝在這裏誕生,所以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潛福地”,因而殿宇又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的規格一樣。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又改為喇嘛廟,特派總理事務王大臣管理該宮的事務。可以這樣說,雍和宮是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1983年,雍和宮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