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宗為官不貪
楊繼宗(生卒年不詳),字承芳,山西陽城縣人,明朝清官中的傑出代表,居官於天順(1457—1464年)、成化(1465—1487年)、弘治(1488—1505年)三朝。楊繼宗雖僅官至按察使,但卻名著青史,成為後世敬仰的一代名臣。
楊繼宗,明英宗天順初年(1457年)考中進士,被授予刑部主事之職。他性格剛直廉潔,為人孤傲獨立。
在明憲宗成化初年(1465年),楊繼宗升任嘉興知府。上任時他不帶家眷,隻有一個老家人相隨,因而官府的書房裏很清靜冷落,而他也把心思放在處理政務上。在任期內,他經常召集當地父老詢問民間疾苦,盡力為百姓辦些好事。他還大力興辦學堂,發布命令說:百姓子弟 8歲還不入學者,就“處罰他們的父兄”。他對學校的師長很尊重,遇到學官都以賓客之禮相待。於是老師們競相勸學,嘉興府的文化教育很快發展起來。
有一次,禦史孔儒奉命來嘉興府,鄉裏父老不堪其騷擾,口有怨言,竟多被打死。死者家屬紛紛到府裏來告狀,楊繼宗不畏權勢,貼出告示說:誰家有人被禦史打死,到府衙“報名”,禦史孔儒聽到後很惱怒。楊繼宗去參見禦史說:“治理國家有一定的規矩。大人的職責是翦除惡人,糾正弊端,獎勵廉吏,懲罰貪官。至於挨家挨戶進行考核盤查,那是地方官吏的事,不是禦史的職責。”
孔儒無法反駁,心裏卻更恨他了。孔儒一直想整治一下楊繼宗,出出這口惡氣,但抓不住他的把柄,便在即將離開嘉興府時以告辭為名突然闖入楊繼宗衙門後院的臥室,想查看一下他有無受賄的財物。但打開楊繼宗的箱子一看,裏麵卻隻有幾套破舊衣服。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他想到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便羞愧地離去了。當時一些太監常到江浙采辦和監造宮廷用物,常路過嘉興,借機敲詐勒索。楊繼宗在接待他們時,隻送一些當地出產的菱角和曆書。有一次一個宦官提出要錢時,楊繼宗便發出公文從府庫取出銀兩來,對那個太監說:“金錢在此,請把朝廷調用嘉興官金的指令拿出來。”太監一聽嚇得說不出話來,哪敢再要錢。
楊繼宗抵製勒索的事在宦官中傳開了。有一次,他進京述職,汪直去拜訪他,他不願見。明憲宗問汪直:“來京朝覲的官員中誰廉潔?”汪直回答說:“天下不愛錢的人,隻有楊繼宗一個人。”
楊繼宗任嘉興知府九年,任滿後被破格提升為浙江按察使。剛到任,楊繼宗看到一份關於十個倉官由於庫中糧食短缺被關押的案卷;之後又了解到這些人中有的竟至賣了兒女償還這筆缺糧。楊繼宗想寬免他們,但苦於找不出理由。
有一天,是發放月俸糧的時候,倉官給他送來了月俸糧。楊繼宗讓人找來升鬥量一下,卻發現比應得的數量多。他立即命令把府裏其他官員的月俸糧也全部量一遍,結果發現也都比應得之數多,他才明白了官倉缺糧的原因原來在這兒。他準備把這個案件的真象如實向上奏明,眾官吏聽到這消息後十分害怕,紛紛來向他請求,表示願意捐出各自多占的俸糧以償還糧庫的缺糧數。這樣才使那十位受冤屈的倉官獲得釋放。
楊繼宗是明代四大清官之一。他將百姓的冤情視為自己的事,竭盡全力為百姓謀福祉,一身正氣,不因高官而屈膝,不以民卑而欺人,秉公辦事。楊繼宗,一個以公正廉明著稱的人,注定被後人垂青。
按察使
按察使是一種官名。唐朝初年,仿效漢代刺史製而設立了按察使,其職務主要負責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分別設置了十道按察使,按察使成為常設官員,分別考核各地的吏治。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按察使改稱為采訪使,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觀察處置使。按察使實為各州刺史的上級,權力僅次於節度使,凡有節度使的地方,也兼帶著觀察處置使銜,有先斬後奏的權利。所以,事實上按察使就是各州刺史頭上的“太上皇”。宋代時期,轉運使初也兼領提刑,後乃別設提點刑獄,為後世按察使的前身,與唐代的觀察使性質有別。金承安四年(1199年),改提刑使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獄和官吏考核。元代時,又改稱肅政廉訪使。明初複用原名,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長官,主管一省的司法,又設有按察分司,分道巡察。元代中葉後,各地多設有巡撫,按察使便成為巡撫的屬官。清代時期,也曾設立了按察使,隸屬於各省總督、巡撫,為正三品官,清末改稱為提法使,簡稱臬司。
蘇綽助宇文泰改革
蘇綽,南北朝時期西魏大臣。他少年好學,博覽群書,尤其擅長算術。他的堂兄蘇讓新任汾州刺史,西魏丞相宇文泰在京都長安城外為他餞行。臨別之時,宇文泰問蘇讓:“您家子弟中,誰可以任用?”蘇讓當即推薦了蘇
綽。於是宇文泰就召見蘇綽,任命他為行台郎中。
任職一年多,宇文泰對他並沒有什麼太深的了解,然而各位同僚遇到什麼疑難之事,卻往往都先征詢蘇綽的意見,然後再做決定;起草的公文,也往往由蘇綽加以整理,使之更合乎規定的格式。官署中人人都稱讚他有才能。
一天,宇文泰和仆射周惠達討論國事。宇文泰提出一個問題,周惠達回答不出來,於是就請求到外麵去和別人商量。周惠達召來蘇綽,將宇文泰提出的問題告訴他,蘇綽立刻就替他考慮好答案並書寫成章。周惠達馬上進去呈獻給宇文泰,宇文泰看了之後,連連稱讚,就問周惠達:“是誰替您出的主意?”周惠達說是蘇綽,並且稱讚蘇綽有王佐的才能。宇文泰聽到蘇綽這個名字,想了一想,似乎覺得有所耳聞,就說:“蘇綽是個有才能的人,我好久以前也聽說過。”不久,就任命蘇綽為著作佐郎。
當時,西魏政權剛剛建立(535年),執掌實權的宇文泰想要強國富民,就需製定一係列改革措施,這使得蘇綽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宇文泰命令有關部門斟酌古今,製定了24條新製。蘇綽製定了新的文案程式,規定下級呈上的公文用墨筆書寫,上級的批文用紅筆,這樣各方麵的意見及應負的責任一目了然。他還對戶籍、計賬的辦法也進行了改革,使得課稅、服役都有了明確的規定,以防止橫征暴斂。
西魏大統三年(537年),東魏丞相高歡率領三路大軍進攻西魏,各位將領都想分兵抵禦,隻有蘇綽同意宇文泰集中兵力在小關襲擊竇泰部隊的方案。結果小關戰役大獲全勝,將東魏的將士全部俘虜,並將竇泰殺死,傳首長安。最後高歡隻得退兵。過了一年,蘇綽被封為美陽縣伯,並加官衛將軍、右光祿大夫、通直散騎常侍。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九月,宇文泰有改革時政的意向,蘇綽讚成並協助他完成:減少官員以節約國家財政開支,設置二長(裏長、黨長)以維持地方秩序,並且設置屯田以資助軍隊和國家。蘇綽又幫助宇文泰起草了六條詔書,奏請西魏文帝元寶炬施行。六條詔書的主要內容為:先修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
蘇綽起草的這六條詔書,體現了他德治、仁政、選賢、富民等政治思想。這六條中非常關鍵的部分,是要求各級官員必須思想清純、品行端正、愛民恤民、廉潔執政、公平執法。這對清除當時朝廷及地方官員的貪汙腐敗行為起了積極作用。執掌大權的宇文泰對此高度重視,常常把六條詔書的文本放在座位的右邊,以便時時溫習。宇文泰還命令官員們學習背誦,並規定不精通這六條和計賬的人不得做官。
西魏大統十年(544年),蘇綽被授予大行台度支尚書之職,領著作郎,兼司農卿。
自晉末以來,人們爭相撰寫文筆浮華的文章,由此形成一種社會風氣。宇文泰想革除這種弊病,趁著西魏文帝元寶炬祭祀祖廟,各位大臣都來參加的時機,讓蘇綽作《大誥》,並且奏請文帝推行。這種文體受到了文帝的肯定。從此以後,西魏官方的文筆都依照這種文體,使得六朝以來浮華的文風得到一定程度的抑製。
蘇綽生性勤儉、樸素,從不經營私家產業。他認為海內尚未平定,因此常常敦促自己“以天下為己任”。而且他也用這種思想教育後代,形成了儉樸清廉的家風。他的兒子蘇威也和他一樣,史書記載在隋朝擔任重要官職的蘇威“行己清儉,以廉慎見稱”。
蘇綽一生廣求賢良俊傑之才,共同弘揚治國的正道,凡是他舉薦的人,都做了高官,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因此宇文泰對他也推心置腹,無所不談,非常信任。有時宇文泰到外麵出遊,常常給蘇綽留下一些自己簽了字的空白公文紙,如果朝廷中需要處理急事,隻要蘇綽在上麵簽署意見,就可執行。蘇綽常常談論治理國家的道理,他認為當政者應當愛護百姓如同慈父,訓導百姓如同嚴師。每每和公卿議論國事,夜以繼日,通宵達旦。無論大事小事,他都了如指掌,親自操持,終於積勞成疾。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還在崗位上為國操勞的蘇綽,英年早逝,當時年僅49歲。
宇文泰對蘇綽的去世深感痛惜,忍不住痛哭流涕,哭聲驚動了周圍的大臣們,大家也無不隨之唏噓。到下葬時,宇文泰對各位公卿說:“蘇尚書平生謙虛忍讓,敦尚儉約,我想成全他的誌向,又擔心不明情況的人們產生誤解,認為我不體恤功臣。如果對他進行厚葬並贈諡美名,又違背平素我與他相知的道理。這真讓我進退維穀,不知如何是好了。”
看到宇文泰這樣為難,尚書令史麻瑤非常著急,於是就越過站立在朝堂上的諸位大臣,走上前去,對宇文泰說:“古代的晏嬰是齊國的賢大夫,一件裘皮大衣穿了幾十年。到他去世的時候,齊侯隻派了一輛車送葬。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齊侯不願意違背晏嬰平生崇尚節儉的誌向。既然蘇綽操行清白,謙虛挹讓,我認為葬禮應當儉約,以便彰顯他的美德。”宇文泰稱讚他說的有道理,於是決定隻派一輛布幔車給蘇綽送葬,並親自率領群臣為他送行。
蘇綽走了,但是他把嘔心瀝血起草的詔書、大誥,還有《佛性論》、《七經論》等著作留給了後世。由於他功名蓋世,下葬那一天,宇文泰親自為他撰寫了祭文,並且用最隆重的祭禮——太牢(供品用牛羊豬三牲)進行了祭祀。北周明帝宇文毓二年(558年)又將蘇綽的牌位供奉在宇文泰的神廟中,並且批準由他的兒子蘇威繼承他的爵位。
倘若一位大臣的去世足以令朝野震動,令文武百官們哀悼,便說明去世之人是深得人心並且是當之無愧的楷模。蘇綽的“公”大到文書起草,小到日常生活瑣屑,他都身體力行,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他的事跡一直受到後人的傳揚。
府兵製度
府兵製度是中國古代著名軍事製度之一。該製度由西魏大統於十六年(550年)宇文泰創立。府兵分編為二十四軍,由六柱國分領。六柱國下設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每開府統一軍。府兵於民戶之外另編戶籍,由各級將領統領。
北周武帝時期,府兵軍士歸中央直接統率,改稱“侍官”。隋朝初期,定府兵軍府名稱為驃騎府,以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為驃騎府的正副主官。隋大業三年(607年),驃騎、車騎府改稱為鷹揚府,以鷹揚郎將和鷹擊郎將為正副長官。府兵軍被稱為軍士,分別由中央十二衛統領。府兵戶籍也改歸為州、縣。唐朝初期,曾一度恢複驃騎、車騎府等舊稱,但不久又改為折衝府,以折衝都尉為統領官。
天寶八年(749年),折衝府無兵可交,府兵製實際也名存實亡了。
宇文泰陵墓
宇文泰陵墓位於今陝西省富平縣宮裏鄉宮裏小學院內。整個陵塚高約 12米,周長為 142.8米。陵塚上植有鬆柏雜樹,鬱鬱蔥蔥。塚前有清代畢沅立的石碑一通,至今保存完好。另外,還有北宋開寶六年(973年)所立的“大宋新修後太祖文皇帝廟碑”殘石。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將宇文泰陵墓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鄺野衷心護駕
鄺野(1385—1450年),字孟質,湖南省宜章縣城南鄉新田村鄺家門自然村人。鄺野 26歲中進士,28歲授監察禦史,33歲授任陝西按察副使,正統元年(1436年)任英宗皇帝兵部右侍郎,正統十年任英宗皇帝兵部尚書。正統十四年(1450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鄺野為護禦駕,戰死於河北省懷來縣土木堡。
鄺野,明永樂九年進士,授監察禦史,明英宗正統十年任兵部尚書。當時,瓦剌也先的勢力已經很強盛。鄺野提出加強防備的主張,要求增兵大同,派大臣巡視西北防務,沒能被采納。
正統十四年,也先來犯,把持大權的宦官王振挾持英宗親征,他不與朝臣們商議,便下詔親征。鄺野馬上上書說:“也先入犯,及時派一邊將就可製止,陛下要為宗廟社稷著想,為什麼這樣不慎重?”英宗不聽。鄺野和幾十名大臣護駕出關,一再要求英宗不要冒險。王振大怒,強令鄺野與戶部尚書王佐一起隨大營前進。鄺野慌忙中從馬上摔下,幾乎喪命,人們勸他留在懷來城醫治,他說:“皇上還在大營中,我怎麼敢離營呢?”大隊人馬到達宣府,前方傳來邊將朱勇敗沒的消息,鄺野請求英宗趕快入關,派重兵在後麵防守,但意見沒人理睬,他又親自前往英宗駕前諫言,王振更加惱怒,罵道:“腐儒安知兵事,再說就把你們殺了!”鄺野說:“我是為國家和百姓來說話的,你有什麼可怕的!”王振對這位義正辭嚴的老人不敢下手,就讓左右士兵把他拉了出去。
鄺野和王佐苦諫不聽,在帳中急得相對痛哭。第二天,明軍戰敗,鄺野死難,年 65歲。
鄺野用他最敏銳的洞察力以及他的公忠之心盡到了一個臣子應盡的責任,這種天下為公的精神感動著後人,也提醒著後人如何做事。
鄺野政績二三事
明成祖時期,有人上奏稱南京的金融製度被一些豪民所破壞,明成祖便派鄺野前往查訪。大家都認為,鄺野會大興牢獄捕獲人犯,但鄺野卻隻是抓了幾個豪民就回來了。他上奏明成祖道:“南京百姓聽到皇帝的命令後都非常震驚害怕,金融製度很快就暢通了。”南京金融製度被破壞一事就這樣得到了整治。
倭寇進犯遼東後,有一百多個戍守海防的人失職,按照明朝的法律規定都應該被處死。朝廷下令讓鄺野追究查辦,鄺野向朝廷陳說了這些人的值得同情之處,明成祖為此寬恕了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