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心係國家謀福百姓2(2 / 3)

在營造北京城時,由於服勞役的有數萬人,朝廷又命鄺野監查管理。鄺野令那些生病的勞工大多都保住了性命。

鄺野墓

鄺野墓位於湖南省宜章縣城西郊的玉溪河畔箭崗嶺。墓體比通常的墓葬要大三四倍,寬約3米,長約5米,平地高出約1.5米,占地麵積約1000平方米。墓碑距墓體前約為50米,為石碑,高約2.5米,寬約1.2米,厚約0.2米。原碑刻為兵部尚書王直所撰寫,現存的墓碑是清同治二年宜章知縣麻維緒所立的。墓碑左右各5米的地方為一對石馬;從墓碑到墓體段的10米處,左右分別立有一對石虎、一對石羊和一對文武官石人。鄺野墓的後麵,為鄺野夫人的墓地。

陶成章過家門而不入

辛亥革命前期,除了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當時還有一個反清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叫光複會。陶成章就是光複會的領袖之一。他滿腔熱情地從事革命活動,不辭勞苦,為革命到處奔波。

1903年冬天,陶成章同一位名叫魏蘭的同誌到了杭州。那天是農曆臘月二十六日,眼看就要過春節了。常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離家在外的人,年底都要趕回家裏過春節,和親人團聚。陶成章的家在紹興,離杭州很近,坐上小船用不了多少時間就能回家了。再說,陶成章一直在江蘇和浙江一帶活動,已經好久沒有回家了。他曾經三次到了家門口,但都沒有進去。魏蘭想到這一點,禁不住勸陶成章說:“過幾天就要過春節了,這兒離你家又很近,你還是回去一趟吧。”

陶成章笑笑說:“按說過年了,應該回去看看家裏人,可是我想還是不回去為好。”“為什麼?”魏蘭詫異地問。

“情字難卻呀。回到家,親人一見麵,難免舍不得離去,會誤大事的。”魏蘭說:“我們冒著生命危險幹革命,親人們跟著擔驚受怕,回去一趟對他們也是一個安慰。”

這番話,說得陶成章心情很激動。他想起三年前,慈禧太後賣國求榮,勾結八國聯軍鎮壓了義和團起義,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賣國的《辛醜條約》。自己一怒之下離家北上,要去刺殺慈禧太後,但先後兩次都沒有成功。後來,他忍饑挨餓走了整整七天七夜,回到家中的時候已經餓昏了。家裏人見他麵容憔悴,腳上磨起了血泡,都心疼得哭了。

想到這兒,陶成章感到一陣辛酸,眼中飽含著淚水,但是他毅然決然地對魏蘭說:“我已經投身革命,就要把整個心獻給這個事業,哪能顧自己的家庭呢?”陶成章最終也沒有回家過年,而是利用這個時間去探望關在監獄裏的同誌。

陶成章一直在為國家的前進、民族的振興而奮鬥,四近家門而不入。為了革命,為了人民,他舍棄了與家人相聚的時間。他的這種以天下為公的精神確實令人感佩。

光複會的滅亡

1904年初,陶成章參加了蔡元培組織的中國教育會。同年10月,龔寶銓與蔡元培、章太炎等人在上海發起組織光複會,蔡元培為會長,龔約陶入會,會務及聯絡各省會黨的工作實均由陶成章負責。

1912年陶成章去世後,光複會開始公開反對孫中山和黃興,章太炎也與孫中山決裂。不久後,章太炎正式宣布與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脫離關係。當時,同盟會內部的幹部驕功跋扈,爭權奪利,引起社會各界的不滿。上海的《新聞報》

主筆金煦生為此還寫了一篇時評,時評中有“空手而來,滿誌而去”一句,批評同盟會要人借辛亥革命升官發財。

光複會的李燮和去職後,光複軍也隨之解散,許雪湫率領的汕頭民軍孤立粵東,成了光複會的最後一支武裝。同盟會對光複會大下殺手,1912年5月,廣東都督胡漢民將許部繳械。不久後,許雪湫即被槍殺。棟梁摧折,大廈傾覆,光複會就此滅亡。

陶成章故居

陶成章故居位於浙江省紹興縣陶堰鎮陶堰村西上塘,為近代民主革命活動家陶成章出生地和居住地。故居坐北朝南,整體為磚木結構建築,三開間兩進,第一進平屋,第二進座樓。其中,座樓曾經遭到火毀,1916年又用陶成章的撫恤金重建。東側還有四間平屋,陶成章生前曾以南首的第一間作為書房。如今,故居內依然布置著陶成章的生平事跡陳列,並按原狀陳列。

王盛榮艱苦運黃金

王盛榮(1907—2006年),湖北武漢人,1926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任共產主義少年先鋒隊總隊長,1931年11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王盛榮參加了長征,在中央縱隊幹部團工作,遵義會議後任紅軍總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長、部長、團中央武裝工作部部長,1937年任八路軍武漢辦事處高級參謀,中組部地方科長,1945年出席黨的“七大”,1947年任齊齊哈爾市委副書記,1950年任中南工業部副部長,1957年任湖北省冶金廳副廳長(享受副省級待遇)。離休後享受正省級待遇。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以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武裝深入農村,創建革命根據地。到第三次反圍剿鬥爭勝利的時候,贛南、閩西兩塊根據地已經連成一片,形成擁有21座縣城,麵積5萬平方公裏,居民達250萬人的中央革命根據地。與此同時,其他革命根據地也有了很大發展。

革命根據地為了支援在國民黨統治區堅持鬥爭的地下黨組織開展工作,常常派人送去活動經費。在第三次反圍剿鬥爭勝利後,1931年冬,中央根據地籌集了上千兩黃金,決定派王盛榮帶領一個便衣小分隊,經香港把黃金運往上海,交給地下黨組織。

王盛榮從小就參加了革命,他曾經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過革命理論,歸國後分配到中央根據地工作。雖然他完成過許多艱巨的革命任務,但像千裏運送黃金這樣的工作還是第一次遇到。因此,他覺得萬鈞壓肩,責任重大。

王盛榮和他的隊員出發之前,蘇維埃中央政府的董必武同誌反複交待:“給上海地下黨送的這些黃金,有的是通過戰鬥從敵人手中奪過來的;有的是在打土豪過程中籌集的。盡管現在根據地也十分困難,但我們寧可自己再艱苦些,也不能讓地下黨的工作受影響。”董必武同誌還說:“你們這次運送黃金一定要遵守紀律,公私分明。無論發生什麼情況,也要確保黃金的安全。要排除各種困難,分毫不少地把黃金交給上海的地下黨。”一天拂曉,王盛榮和他的隊員把黃燦燦的金條打包密封,經過巧妙的偽裝後車推肩挑,他們還帶著手槍、手榴彈之類的輕武器,離開蘇維埃中央政府所在地江西瑞金,踏著霜華厚重的土地出發了。王盛榮帶領的這支便衣小分隊走出中央根據地的邊境之後,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捕,一路曉行夜宿,有時走上鄉間偏僻小徑,有時走進人煙稠密的都市。他們小心翼翼地迂回前進。幾個月過去了,臨行前上級發給的路費用完了。怎麼辦?有人提議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挪用一點準備送給上海地下黨的黃金。但是王盛榮堅決反對,他說:“我們一定要遵守紀律,絕對不能挪用送給上海地下黨的黃金。現在路費用完了,我們就沿途打工解決吃飯問題,一定要克服各種困難來保證黃金的安全。”於是,王盛榮帶領的便衣小分隊一邊趕路,一邊打工,有時在城裏當搬運工,有時在農村幫助農民蓋房、插秧,把微薄的收入當做路費,省吃儉用地繼續趕路。當這支便衣小分隊到達燈紅酒綠的香港時,有人提議應該拿出點黃金來,讓大家去飯館裏美美地吃一餐。但王盛榮仍然回答說:“我們要遵守紀律,給上海地下黨的黃金分毫也不能動。”就這樣,王盛榮帶領的便衣小分隊硬是靠著沿途打工糊口,把上千兩黃金分毫不少地從瑞金運到上海。當他們把黃金交到指定地點時,地下黨的同誌望著王盛榮和他的隊員個個衣裳襤褸,臉頰深陷,都感動地落下了眼淚。

王盛榮公私分明,堅守紀律,在極其困苦的情況下,咬緊牙關,克服困難,堅決完成黨交給的任務,充分體現了一個革命者堅貞不移的信念和嚴守軍紀、勇於向前的崇高品德。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位於今北京天安門西麵的長安街延長線上。該博物館籌建於1958年,是向國慶10周年獻禮的首都十大建築之一。1959年3月12日,經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批準,博物館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1960年,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軍事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一所大型綜合性軍事曆史博物館,占地麵積約8萬多平方米,建築麵積為6萬多平方米。博物館的主樓高為94.7米,中央7層,兩側4層。全館共有22個陳列廳和2個陳列廣場。陳列廳高大、宏偉、寬敞、明亮,就其規模而言,可謂為國內外少有。如今,它的周圍已經建起了中華世紀壇、西客站等建築物,將它襯托得更加雄偉壯麗。

李大釗先公後己

李大釗是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為共產主義運動英勇戰鬥,不僅奉獻了自己的全部身心,也奉獻了自己的愛女。

1924年春天,李大釗的小女兒鍾華3歲,她聰明伶俐,天真爛漫,很討人喜歡。每當李大釗回家,首先是小鍾華發現,撲到爸爸的懷裏,高興地喊:“爹爹回來了!”李大釗把小女兒舉得高高的,親親她那紅撲撲的小臉蛋,他最疼愛小女兒。

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這一天,小鍾華病得很厲害,連續幾天高燒。

李大釗忙於工作,很少過問孩子的事情。李夫人幾次請醫生治療,連續服藥也不見好轉。一天夜裏,小鍾華病情開始惡化,臉燒得通紅,不睜眼,一直昏睡。李夫人心裏十分焦急,流著眼淚守在鍾華身邊不知如何是好。

在李家的雨子媽急忙去找李大釗。她走到南屋書房門口,見裏麵許多人在開會。雨子媽知道李大釗的脾氣,隻要他在工作,家裏有什麼大事也放不下。雨子媽想到小鍾華病得很厲害,李夫人急得直哭,她鼓起勇氣,推門進去說:“鍾華病得很厲害,她媽急得一點辦法也沒有,想和你商量商量。”李大釗說:“我們這裏正忙,你告訴她媽,開完會我就回去。”誰知這天夜裏會開到十一點多鍾才散。會剛開完,他匆忙趕到女兒身邊,看她病成那個樣子,心疼地摸著小女兒連聲叫著:“小鍾,小鍾,睜開眼看看爹!”小鍾華毫無反應,好像什麼也沒聽見。他急忙返回南屋書房,想找同誌們一起想想急救的辦法。多數同誌已經回去了,屋裏隻剩下兩個女青年因為對門有便衣特務盯梢,大家一起走容易被特務發覺,晚走了一會兒。李大釗聲音顫抖地說:“小鍾華病得很厲害,已經昏迷了,這麼晚了,到哪裏去請醫生呢?”其中一個女青年急忙說:“我認識一個女學生,我去請她準會來。”說完便跑了出去。過了不長時間,醫生請來了,她給小鍾華仔細、認真地檢查,確診是患了肺炎。醫生毫無信心地說:“孩子的病治晚了,恐怕沒有希望了。”第二天,小鍾華便停止了呼吸。李大釗是不輕易流淚的,愛女小鍾華的死給了他沉重的打擊,這次他流了淚,並親自收殮了她。後來李大釗為死去的小鍾華寫了一首長詩作為永遠的悼念。

在革命與愛女之間抉擇,李大釗選擇了前者。李大釗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一生致力於為百姓謀幸福,卻唯獨沒有考慮過自己。他這種以天下為公的精神至今感動著後人。

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於1920年3月31日。該會由李大釗秘密組織發起的,主要成員有鄧中夏、羅章龍、劉仁靜、高君宇、張國燾等人。研究會的主要活動就是搜集馬克思學說的德、英、法、日各種文字的圖書資料,並加以編譯,組織討論會和專題研究,主辦講演會、紀念會等。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逐漸成為黨的外圍組織,發揮著吸引群眾擴大影響的作用。192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學日刊》刊登啟示,公開宣布這個組織的成立,征求會員。後來會員發展到120餘人,不僅有學生,而且有工人參加。1922年2月19日,該會組織了第一次公開講演會,李大釗作《馬克思經濟學說》專題報告。後又組織過紀念馬克思誕辰104周年、支援唐山煤礦工人的罷工鬥爭等活動。

南天動亂,適將去國,憶天問軍中

李大釗

班生此去意何雲?破碎神州日已曛。去國徒深屈子恨,靖氛空說嶽家軍。風塵河北音書斷,戎馬江南羽檄紛。無限傷心劫後話,連天烽火獨思君。

張瀾一生品格高尚

張瀾(1872—1955年),字表方,漢族,四川南充人(今西充縣蓮池鄉人)。1941年張瀾參加發起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為中國民主同盟),1941年10月繼黃炎培之後擔任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民盟第一屆中央委員會主席。

張瀾老先生是著名的愛國者。他一生廉潔奉公,不謀私利。

張瀾在任川北宣慰使時,應酬繁多,每次都是自己出錢,因此負債累累。離職後,無錢償還,隻得將僅有的四畝田賣了還債。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民主同盟被國民黨政府強迫解散,部分領導人轉移到香港,成立了民盟臨時總部。張瀾在國民黨特務的監視下,隻身留在上海。當時他體弱多病,由於物價飛漲,生活過得極為清苦。那年冬天,上海十分寒冷,他的皮襖又被小偷竊去了,他無錢買炭取暖,嚴寒難耐。幸而他的一位親戚從四川給他寄了一件棉襖,他才勉強熬過一冬。當時,他手裏掌握著一批從西南軍政要人那裏募集來的民盟活動經費。本來他有權支配,但是他公私分明,寧肯挨餓受凍,也不挪用分厘公款,經他手按時把錢彙給香港民盟臨時總部。

張瀾老先生為官清正,深受人民的愛戴。1918年,他任四川省長時去北京述職。路經崇山峻嶺的川陝邊界,忽然前麵山彎處出現一隊人馬,擋住去路。快到隊伍跟前,隻見為首的一個人高喊了一聲:“立正!”然後獨自拱手,躬身抱拳,向前施禮。來人自稱是王三春,要前來護送張瀾老先生出川。

張瀾老先生知道這裏是強人王三春經常出沒的地帶,急忙下馬,扶起王三春。王三春吩咐嘍囉們捧出 400銀元獻作路費。張瀾老先生婉言謝絕了王三春的饋贈,同意他護送。一路上他叮嚀王三春,劫富濟貧千萬不要傷害善良百姓。後來,紅軍在川陝邊區建立根據地,王三春參加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