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瀾老先生從不以權謀私。他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時,他的大女兒在華北革命大學畢業。女兒讓父親跟有關部門打招呼,把她分配到農科院或外事部門工作。張瀾老先生教育女兒,絕不能利用父母的權力為自己開後門,叫她堅決服從組織分配。二女兒在東北學習結業,讓父親把她調回北京,也遭到張瀾老先生的拒絕,後來由組織分配到鞍鋼工作。毛主席讚揚張瀾老先生一心為公。
在寒冬中寧肯受凍挨餓也不隨意動用公費;自己的女兒麵臨工作調動,依然令其服從安排。張瀾先生這種一心為公的高尚品格不僅使後人歎服,更值得我們學習。
張瀾故居
張瀾故居位於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蓮池鄉觀音堂村的張觀溝。故居坐西向東,周圍一片蔥鬱的翠竹蒼柏,而張瀾先生的青銅塑像則矗立在故居的入口之處。
整個故居建築為穿鬥結構,木梁青瓦,木樓籬牆,青石院壩,正對的為張氏的祖祠。祖祠的左側是由 18間青瓦房、木板樓、籬笆圍成的四合院,東西邊則是廂房,與南房、北房四麵合圍,呈封閉形。四合院內的房屋之間以石板路相通,或由小階梯式的小路相連。據稱,張瀾故居曾於2004年進行了修繕,張瀾先生及其祖輩生前所用的100多件學習、生活用品等,已全部購回,陳列於該故居當中。
閻建章為百姓謀福祉
閻建章,河北省保定市蠡縣辛興村人,蠡縣辛興村黨支部書記。
20世紀70年代的一天,河北省冀中平原上的蠡縣辛興村,120名黨員一致選舉村民閻建章為村黨支部書記。
次日,閻建章感慨萬千地來到大隊部。他問老會計:“村裏還有多少錢?”老會計舉出兩隻手指,說:“隻有2分,實際上欠銀行貸款是 42萬。”聽到這話,閻建章心裏明白,這種既欠賬,又沒錢的日子,他將帶領大家要走的是怎樣艱難的一條路啊!在支委會上,在黨員大會上,閻建章激動地說:“共產黨是從窮人堆裏發展起來的,但共產黨不姓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我們不能帶領群眾富起來,那還算什麼共產黨員,還要共產黨幹什麼!”
閻建章以十倍的艱辛工作著。除草滅荒、挖溝排水,他搶在前頭;耕地、播種、田間管理,樣樣農活他都精心地安排。村頭小河發了大水,他頭一個跑去搶修。當村子裏打井時,他在井口搭起窩棚,和大家一起吃住,一起下井。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可是群眾生活依然沒有太大的起色。閻建章陷入了沉思,全村6000多口人,在人均隻有一畝多一點的土地上繡花,繡得再好也隻能混個溫飽。
後來,在一個親戚的幫助下,閻建章從北京合成纖維廠買回了5公斤氯綸,用彈棉花的舊弦彈好,然後交給村裏的幾個紡線能手試紡。居然紡出了氯綸毛線。十一屆三中全會給閻建章更是指明了方向。他說:“改革開放是個大舞台,就看咱們能不能唱大戲。隨後,他在村裏開辦了紡織廠。1988年又建立了大型毛線市場。經過幾年的艱苦經營,這個集市已成為全國中低檔毛線的集散地,為辛興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閻建章同幾百家公司、企業、科研單位建立了聯係,還東渡日本,學習經營管理,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如今的辛興村,已建起57家工廠,人均收入2700元。他把一個封閉、落後的窮村莊,變成一個工商發達、惠及四方的“小城市”。
辛興村走上了富裕路,可閻建章仍然住在土改時分的土房。房間低矮昏暗,室內一鋪炕,待客、吃飯都在炕上,家裏擺的依然是老伴當年陪嫁的板櫃和土改時分的方桌、條凳。辛興村萬元戶已很平常,幾十萬元戶也不稀罕。可閻建章每月工資僅有100元。村裏男男女女不少人穿戴“新潮”服飾,但閻建章仍然是冀中農民的傳統打扮——一條白毛巾裹頭,一身老式布衣褲。吃的仍然是老習慣:燴餅、疙瘩湯。群眾都住上新式樓房了,勸老支書搬出那間土房,可被他堅決拒絕了。
閻建章把百姓的生計視為自己的全部,設身處地地為群眾謀福祉。在帶領全村與貧困的鬥爭中,他始終站在最前線,困難麵前不退縮,終於闖出了一條致富路。村民們富了,閻建章卻還是老樣子。他這種舍己為人,一心為公的精神令我們感動,值得學習。
蠡縣的由來
史料記載,唐朝初年曾在河北設置了蠡州,蓋取古蠡吾縣之首字為名,原因是古時候這裏曾地近瀛海,為沼甸卑濕之地,汙下多蟲,故稱之為蠡。而古蠡吾縣並不在今日的蠡縣。如今的蠡縣,在西漢置陸成縣,東漢改博陵縣,以漢桓帝的父親蠡吾侯陵為名。北魏景明元年(500年)移到現今的蠡縣治,改為博野縣。唐代武德五年(622年),設置蠡州。元代時期,博野縣入蠡州。明洪武八年(1375年)改名為蠡縣。2000年,蠡縣共轄 8個鎮、5個鄉,分別為:蠡吾鎮、留史鎮、大百尺鎮、辛興鎮、北郭丹鎮、萬安鎮、桑元鎮、南莊鎮和北墊頭鄉、鮑墟鄉、小陳鄉、林堡鄉、大曲堤鄉。
大義滅親
該成語出自於《左傳·隱公四年》“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其中,“大義”是指正義、正道;“親”乃親屬之意。通俗地說,“大義滅親”即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罪犯受到應得的懲罰。
在某種意義上講,大義滅親隻為了詮釋法律的權威,維護正義的化身。古往今來,已有無數清官為我們後人作出了榜樣。從石碏秉公除孽子到天下楷模李元禮,從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到隋文帝重法輕子,從識淵依法斬獨子到黃公略正法親兄。在他們看來,法不容情,法律高於一切。後人在感動之餘,似乎也應深度思考一下自己該怎麼做。
尹伯敏不以權謀私
尹伯敏,曾任山東嘉祥縣縣委書記。
尹伯敏曾任中共山東省嘉祥縣委書記,當時,他的弟弟一直在農村務農,後來因病早逝,留下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尹伯敏便將之接到城裏自己的家中撫養。
這個孩子名叫尹永平。他自幼體弱多病,尹伯敏夫婦總是把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錢為他多方求醫調治和購買補養品,因此熟悉情況的人都說:“尹伯敏對待侄兒比兒子還親。”
但是尹伯敏對永平的要求也很嚴格,從小就教育他無論大事小事都要按製度的規定去辦。有一天,機關給幹部們發電影票,負責發票的那個同誌順手就給了永平一張。尹伯敏知道後,立即讓永平退了回去。那個發票的同誌說:“這種小事何必那麼認真?”尹伯敏卻嚴肅地說:“當領導的背後有千萬雙眼睛,所以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模範地遵守黨紀國法,不能讓群眾戳脊梁骨。”
後來,尹永平高中畢業後沒有考上大學,便想著托伯父一個後門,讓他在縣城裏給安排個正式工作。可永平是農村戶口,這怎麼行呢?
於是尹伯敏耐心地開導侄兒:“你在縣城工作不符合政策,還是回村安心務農吧。把咱家鄉建設好,不是也很好嗎?”
尹永平說:“你是縣委書記,隻要說句話,事情就辦成了。”
尹伯敏說:“我說句話給你安排個工作是不難,可我辦了這件事別人會怎麼說?群眾會怎麼看?我這個縣委書記的權力是人民給的,隻能用於民,不能用於私!”
尹伯敏還滿懷深情地對侄兒說:“今後你在村裏建房、結婚,我都可以給你錢。你在生活上遇到什麼困難,隻要不違犯政策,我都可以幫忙。”一席肺腑之言終於打通了侄兒的思想。不久,永平就高高興興地背著鋪蓋回農村老家去了。尹永平回到農村老家後,尹伯敏為了省錢給侄兒建房,從各方麵緊縮開支,有一年多的時間連肉也舍不得吃。可是有一次,永平承包的責任田因為缺少柴油不能開動抽水機,給地澆水很困難。怎麼辦?他想讓伯父幫助買點柴油。
尹永平提了個塑料桶進城找到伯父,他不敢直說,因為伯父一直是公私分明的人,但尹伯敏已經猜到了他的來意,就說:“柴油是上級按計劃分配的,縣城的柴油也很緊,各鄉各村都鬧著要柴油,你想想,如果我批個條子,哪怕是十斤八斤,還怎麼要求別人不辦這種事呢?我看,你還是回村多花點力氣,用人工澆地吧!”事後,尹永平雖然是提著空桶回村去了,但卻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尹伯敏秉公辦事,始終以人民利益為重,不以權謀私,以身作則遵守黨紀國法,他的這種品德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山東嘉祥縣沿革
山東省嘉祥縣地處山東省西南部,西鄰巨野縣,南連金鄉縣,東接濟寧市郊區,北與梁山縣以鄆城新河為界,東北與汶上縣隔梁濟運河相望。嘉祥縣古為大野地。漢屬任城巨野二縣。金皇統七年(1147年)析巨野、任城二縣置嘉祥縣,相傳魯哀公時獲麟處,故雲嘉祥。現隸屬濟寧市。
嘉祥青山寺
青山寺位於山東省嘉祥縣城南約 8公裏的青山西側,是以惠濟公廟為主體的一座古建築群,占地麵積約為 6000多平方米。
惠濟公廟原名為焦王祠。據舊嘉祥縣誌記載:“武王克南,封神農之後於焦,世稱焦王。”始封之焦在宏農陝縣(今河南陝縣),受封後移城於嘉祥青山東山腳下。現青山的東部有東、西焦城村,有古焦王城遺址。
焦王祠的始建年代已經無從考證。據元東昌教授趙衡正的《重修惠濟公廟碑記》記載:“廟左有漢建寧元年(168年)碑,碑毀無考,右立晉永安頌,文字剝落難辨……”宋代崇寧元年(1102年)封焦王為寧應侯;宋代宣和三年(1121年)改封為惠濟公;次年,又重修建了焦王祠,改稱為惠濟公廟。後經明、清兩代的多次重修、擴建,始具現存規模。因祠廟位於青山,故而人們習慣上都稱之為青山寺。
青山寺坐東朝西,掩映在古樹翠柏之中。從山下望去,在中軸線上的建築共有 6個層次,分別為:泰山行宮坊、三門、惠濟公大殿、寢殿、泰山行宮、玉皇廟。在惠濟公大殿的兩側,還有白玉宮、享殿、子母殿、萬佛閣、關帝廟迎客廳等附屬建築。
張立平,山西省長治軍分區幹休所離休幹部,學雷鋒標兵。1939年參加革命,1948年入黨,立了6次戰功;在戰鬥中9次負傷,頭、肩、胸、腰、腿,五處致殘,享受甲級殘廢待遇。退休後,張立平憑借著頑強的毅力為當地百姓填平了一個深溝,時人稱之為“填溝愚公”。
張立平是山西省長治軍分區幹休所的離休幹部,服兵役時曾受過傷,被評甲級殘廢。可以說,憑著這些,他完全有資格享受清福,安度晚年。然而張立平卻不這麼想,更沒有這樣做。他常說:“共產黨人就是人民的公仆,隻要一息尚存,就要像老牛一樣,為人民拉車不止。”他沒有居功自傲。
張立平家門口的街道上有個公廁,有人使用無人管,手紙、糞便滿地,蒼蠅嗡嗡,臭氣衝天,於是他當了義務清潔工。當初他是人們尊重的老幹部、老功臣,如今,人們隻稱他老師傅、老大爺。還有些勢力眼的人,對他白眼相看,嗤之以鼻。他也不以為然。一天一小掃,三天一大掃。他給自己定下了這個製度,沒人監督,更沒有一分錢的報酬。
整整 20餘年,風雨無阻,始終如一。7000多個日日夜夜,他從父親變成了爺爺。當年兒子說他傻,如今孫子也說他傻。傻老頭有個倔脾氣,想做的事,一定要做成。
街道旁有一條 250米長、40多米寬、19米深的大溝,溝沿上僅有一條狹窄的小路,上下班行人擁擠,雨雪天,常有人跌下溝去。他下決心要填平這條大溝。“殘廢老頭,一人填大溝?”有人笑他自不量力。他不服氣地說:“愚公能移山,我張立平就不能為民填平這條溝?”就這樣,春夏秋冬,披星戴月,長治市的老百姓經常看見一位60多歲的老翁,頭戴草帽,手推小車,走街串巷收集垃圾、碎石,步履艱難地推往“大溝”。他幾次累倒在大溝旁,幾次摔得滿臉是土,可他從不灰心。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老功臣的鐵鍬磨壞了20把,小車輪胎用壞了15個,5年後,他終於填平了大溝。群眾稱頌他是“填溝愚公”。如今這條大溝上修了柏油路,建造了農貿市場。市民們走到這裏,就會想起這位“填溝愚公”。
張立平年輕時為國家出汗出力,退休後他不顧身體不便依然為群眾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他將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國家和人民,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德。
長治
長治古時稱上黨,位於山西省的東南部。早在上古時代,神農氏炎帝就曾在這裏嚐遍百草、馴養牲畜,發展原始農業。到了殷商時期,長治屬於殷商王朝的諸侯國,史稱“黎”。春秋時期又歸於晉。戰國時期,趙、魏、韓三家分晉,長治為韓國的別都,稱上黨郡。隋開皇時,又被改為潞州,後幾經變更,唐代時改為河東道潞州上黨縣。明嘉靖八年(1529年),改稱為潞安府,並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長治也由此得名。清朝時期,長治繼舊製仍為潞安府長治縣。民國初,長治改屬冀寧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長治又直隸省轄。1945年 10月8日長治解放,1945年到 1998年的 50餘年間,長治曾先後經曆了作為山西省
轄市由長治專區代管和晉東南行署隸屬等多次行政區劃的調整變動。
長治觀音堂
長治觀音堂位於山西省長治市西北郊5公裏處的梁家莊,屬於一座明代的建築式廟堂。觀音堂始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至今仍保存較完好。長治觀音堂進門後是一座小土丘,芳草淒淒,野花爭放,西麵有一小拱橋,兩池漏水。小橋入中門,青磚鋪地,一片空闊。天王殿是觀音堂的前殿。稱之為殿,其實早就前後辟門用做過道了。兩側設鍾鼓樓,拾階而上,登樓遠眺,四野盡收眼底。天王殿的南北各有三間配殿,左右對峙,懸山頂式屋頂布局嚴謹。後殿便是觀音殿。殿門的正上方懸著一塊雕花的大匾,上麵是明萬曆十一年冬兵部侍郎郜欽所書“觀音堂”三個鎏金大字。觀音殿內自然是敬奉觀音菩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