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秉公執法大義滅親2(1 / 3)

趙抃一生勤政

趙抃(1008—1084年),字閱道,號知非子,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趙抃於宋仁宗趙禎景祐年間(1034—1038年)中進士,初任地方官多處,後以政績顯著而升為殿中侍禦史。由於他彈劾不避權貴,被時人稱為“鐵麵禦史”。

景祐元年,趙抃剛剛擔往武安軍節度推官,就遇到一位縣民偽造印信案。法官審理後,將那人判為死刑。趙抃重新審核了有關案宗,發現印信是造在大赦之前而用在大赦之後。根據當時的法律,赦前不用,赦後不造,都不當死。所以,他將那人改判了其他刑,從而避免了一樁冤案。

不久,趙抃改任宜州(今湖北宜昌市)通判。當時,州內發生了一樁殺人案。凶手已被逮捕入獄,並被判處死刑。尚未等到開刀問斬,那人卻患了重病。趙抃馬上派醫生為他診治,等病愈後再行刑。人們聽說此事,無不稱讚趙抃的人道仁愛之心。數年後,趙抃被調任為泗州(今江蘇盱眙西北)通判。

上任不久,發生了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將士圖謀兵變、準備殺死濠州太守的事。原因是濠州太守在發給官兵廩賜時,弄虛作假、中飽私囊,由此而激起了民憤。濠州太守得知後驚恐萬狀,但又束手無策,隻好天不黑就緊閉城門,自己龜縮在家中不敢出來。值此危急關頭,轉運使派趙抃前去穩定政局。趙抃一到濠州,立即張榜示民,揭發那位太守犯下的累累罪行,並將他和他的主要幫凶捉拿歸案。軍民見趙抃如此公正,憤怒的情緒迅速平定下來,一場即將發生的兵變也隨之不了了之。

此外,趙抃在任成都知府時,還針對妖祀聚眾鬧事,隻處斬了首惡者,其他人均被釋放;刁民李孝忠糾集200多人私造符牒、度人為僧案,也隻是判斬了李孝忠一人。凡此種種,都受到人們的好評。

趙抃開為殿中禦史之後,鑒於當時的宰相陳執中不學無術,無力治事,隻會一味地逢迎仁宗,便立即諫請仁宗遠小人,親君子。他說:“小人雖小過當力排而絕之,乃無後患”;而對賢人君子,“當保持愛惜”。

有一次,陳執中府裏一位名叫迎兒的女奴被活活打死。有人檢舉說,她是陳執中親自行杖而死的;也有人說,她是陳執中的小妾阿張虐殺的。無論死於何人之手,都屬於主人陳執中之罪。但由於陳執中騙取了仁宗的信任,一直逍遙法外。趙抃一再上疏,堅決請求仁宗將陳執中法辦。然而,仁宗仍不準允。趙抃一怒之下,連續上疏 20多次。其中,他在一份奏章中將陳執中近些年來所犯罪行一一羅列,分為不學無術、錯置顛倒、引用邪佞、招延、卜祝、私仇嫌僚、排斥善良、狠愎任情、家聲狼藉 8大類,再次奏請仁宗盡早降黜陳執中。與此同時,名臣歐陽修等也在彈劾陳執中。仁宗這才醒悟,遂罷了陳執中的官。

在宋代,黨派鬥爭十分激烈。一旦奸佞當道,賢良蒙冤的事屢見不鮮。直臣吳充、鞠真卿等,曾為奸臣所劾被貶出京;清官馬遵、吳中、呂景初等,因彈劾奸臣遭報複,被逐出京城。素以清廉公正的歐陽修,因受奸臣圍攻,也不得不主動提出調往外郡。趙抃忍無可忍,又挺身而出,抨擊奸人盈朝“致正人賢士紛紛引去”。他要求仁宗召回吳充等被逐者,挽留歐陽修。經他獨力奮爭,終於使“被逐者皆召還”,“一時名臣,賴以安焉”。

趙抃一生勤於政事,“不治貲業,不蓄聲伎,自奉其儉”,無怪乎後人曾讚譽他“有鄭子產之政,晉叔向之言,東郭順子之清,孟獻子之賢”,就連一代名相韓琦也稱頌他:“真世人標表。”與此同時,趙抃時時刻刻在為公正二字而努力拚搏,寧死也不改其誌。

通判

通判為古代的一種官名。這一官職的官員隻在知府下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等事項。

唐末五代時期,藩鎮武將專權,中央集權難以鞏固。宋初,統治集團為了解決這一大問題,便出現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這就是解除武將兵權的最佳方法。在武將被解除兵權後,他們便以朝臣的身份出守州郡,官名為“權知軍、州事”。朝廷為了防止州郡官權力膨脹,又在州郡設通判,作為副職,與權知軍、州事共同處理政事。

此外,通判還有一個職責,就是“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刺舉以聞。 ”到了南宋時期,通判更能直接向皇帝奏報州郡內包括州郡官、縣官在內的一切官員的情況。而通判當時的級別多數僅為從八品,與權知軍、州事的二、三品等級別相差懸殊,為大小之間相互牽製之意。如此看來,通判這一官職既為州郡官的副職,又起到了漢代的監禦史(監郡)和督郵(監縣)的雙重監察作用。有了這樣一個官職,中央與州、縣的關係便如心之使臂、臂之使手了。所以,不僅五代時期藩鎮武人專權、州郡成為獨立王國的問題能夠得以徹底解決,同時也有利於監察官吏之間的腐敗現象。

南歌子

歐陽修

鳳髻金泥帶,龍紋玉掌梳,去來窗下笑相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弄筆偎人久,描花試手初,等閑妨了繡功夫,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

蘇軾巧喻婉拒故交

蘇轍在宰相府任職時,蘇軾是翰林院官員。當時,一個跟兄弟倆都熟悉的老朋友找上門來。“無事不登三寶殿”,來人是想讓蘇氏兄弟幫忙,弄個一官半職的,結果等了好長時間也未能如願。

這天,來客來找蘇軾,對他說:“希望內翰能替老弟說句好話,幫老弟一把。”蘇軾慢慢說道:“舊時聽說有一個人窮得實在活不下去了,就打定主意,要去挖掘古墓。挖開一座古墓後,隻見一個人,身上一絲不掛,坐在那裏,對盜墓人說:‘你沒有聽說漢代有個楊王孫嗎?我就是。所以要裸葬,就是為了矯正世人的薄養厚葬之風,哪有什麼東西幫助你呢?’盜墓人不甘心,又鑿開一座墳。不料這墳格外結實,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進到裏麵一看,原來是個皇帝。皇帝說:‘你不認識我吧,我是漢文帝呀!你看我身邊這些陪葬的物件,所有的器具都是陶做的、瓦製的,金銀玉器一件也沒有,拿什麼來救濟你呢?’”

“盜墓人不信自己這麼倒黴,又去找古墓,這回找著兩座連在一起的墳。盜墓人先把左麵這座挖開,花了挺大氣力,隻聽裏麵的人說:‘我是伯夷,人又瘦又弱,從臉上一看就是難民的模樣,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下,哪有什麼能滿足你的願望呢?’盜墓人聽罷,大發感慨,想不到自己費了挺大的勁,居然一無所獲。不如再鑿右邊這座墳,沒準還能弄點東西。鑿開之後,見裏麵的人同樣又瘦又弱,有氣無力地說:‘我看你還是到別的墳裏轉轉吧,你就看看我這體格吧,能幫助你嗎?我是左邊那墳裏人的弟弟叔齊,跟哥哥一起餓死的。你就死了這份心吧。 ’”蘇軾的故事講完了,老朋友也聽明白了,哈哈大笑出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