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般常識及防治知識(2 / 3)

(1)要在陽光下進行戶外活動,不要過早晨練:高血壓患者在冬季應適當運動,提高機體免疫力。以早晨太陽出來以後進行戶外活動為宜,在陽光下散步、打太極拳等有氧鍛煉最益健身。晨練時間不宜過早,以免寒冷空氣對血管、呼吸道等刺激,加重病情,或誘發其他疾病。

(2)室內要保持合理溫度,外出不要穿戴過少:高血壓患者適應寒冷的能力和調控血壓的能力比較差,血壓易波動,所以室內溫度保持在18~23℃為宜,同時要注意經常通風換氣。天氣驟冷或大風天氣時應減少外出,外出前要注意保暖防寒,應戴上圍巾、帽子、手套、口罩等。

(3)要合理飲食控製“三高”:高血壓患者要合理飲食,控製“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多吃水果、蔬菜,如芹菜、菠菜、番茄、苦瓜、佛手等;多喝藥膳粥湯,多喝水,以稀釋血液,避免形成高黏血症。在冬季尤其要少吃肥牛肉、涮羊肉、動物內髒火鍋,或過鹹的食品,以免加重動脈粥樣硬化。

(4)入冬要體檢,堅持服藥,不要盲目停藥:冬季人體新陳代謝減弱,高血壓患者入冬前要去醫院做一次身體檢查,以後應定期進行血脂、血糖、血尿酸、心電圖、腦血流圖等檢查,尤其要經常測量血壓。要堅持遵醫囑服藥保持血壓穩定,不要盲目仿照別人服藥或擅自停藥以免血壓控製不達標或反複波動而加重病情。

(5)要保持樂觀情緒,避免不良情緒:冬季寒冷,易使人心情抑鬱或焦慮,而極度憤怒或緊張可誘發腦卒中。高血壓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持樂觀愉快的心情,遇事心平氣和。可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盡量控製緊張、焦慮、急躁等應激情緒;避免狂喜、暴怒、憂鬱、悲傷、恐懼和受驚等不良情緒,以免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7. 防治高血壓要做到4點

(1)認清高血壓的危害性:按照目前的醫學水平,原發性高血壓迄今尚無根治的辦法。服用降壓藥隻能暫時把血壓降下來,停藥後過不了幾天血壓又會升高。長期服藥雖然不能根治高血壓,但可大大減少心腦血管並發症的發生,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目前不少患者有症狀時服藥,一旦症狀好轉就停藥,這種時服時停的做法是控製不好血壓的。有些患者已經達到重度高血壓,卻無任何症狀,這種情況下,若僅憑自覺症狀就停藥,後果是嚴重的。高血壓導致腦卒中、心肌梗死、腎衰竭,其致死率、致殘率是驚人的。因此,高血壓治療必須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

(2)患者和家屬要主動與醫生溝通:要對常用降壓藥的作用、不良反應有所了解;要遵醫囑按時服藥,用藥過程中有什麼問題要及時向醫生反映,以利於醫生調整用藥或治療方案,從而能最有效地控製高血壓。要消除長期服藥會損害身體或產生耐藥性的顧慮和錯誤觀點,隻要用藥正確,上述擔心是多餘的。恰恰相反,不治療高血壓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3)注意定時監測血壓:家中最好配備血壓計(以水銀柱血壓計為好,有些電子自動測壓計測值往往不準)。患者和家屬要學會測血壓,這樣可以隨時觀察血壓情況,並根據血壓水平調整用藥劑量,也可作為醫生指導用藥的參考。

一般來說,血壓的高峰時間常在清晨剛醒來時和午睡醒來時,應在這個時間測量血壓。飯後血壓常常下降,如果飯後量血壓不高,不等於血壓一定正常。在一天內血壓是有波動和變化的,年齡越大,越是存在動脈粥樣硬化,血壓的波動性和變化就越大。因此,最好自備血壓計,能經常自測血壓,了解並記錄自己血壓變化的規律。

(4)由醫生決定是否減量:輕度高血壓患者經正規治療半年後,若血壓控製理想,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減少用藥劑量;而中度高血壓患者血壓控製至少1年以上,再由醫生決定是否減少用藥劑量。

8. 防治高血壓中的7個誤區

(1)高血壓就是原發性高血壓:世界衛生組織把高血壓的標準定為,成年人正常血壓為140/90毫米汞柱以下,高血壓為140/90毫米汞柱或以上,臨界高血壓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如果連續3日在早晨起床前測量血壓超過160/95毫米汞柱,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但與原發性高血壓還不能等同。原發性高血壓是病因尚未十分明確而以高血壓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占所有血壓升高疾病的90%,另有約10%為繼發性高血壓。

(2)高血壓一定需要藥物治療:對於某些高血壓患者來說,非藥物治療是首選療法和基礎療法,因為這些人的血壓升高往往都是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才出現的。研究證實,有效的非藥物療法主要有控製體重、低鹽飲食、戒煙限酒、適當鍛煉身體及保持良好的心態等。

(3)凡能降低血壓的藥就是理想藥:降壓不是治療高血壓的惟一目的,也不是評定藥物療效的惟一標準。理想的降壓藥物,應該在降壓的同時,不影響脂質代謝和糖代謝,保護心、肝、腎,無明顯不良反應,這類藥物適合長期服用,才是最為理想的藥物。

(4)降壓越快、越低、越好、越安全:一般來講,除了高血壓危象、高血壓腦病需要緊急降壓外,其餘高血壓患者,即使血壓水平較高的2、3級高血壓患者,也應平穩而逐步降壓。血壓下降過快、過低,極易發生腦缺血、體位性低血壓。另外,有的高血壓患者,常將一天降壓藥的最後一次放在臨睡前或僅在睡前服一次降壓藥,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是危險的。當人體處於靜止狀態,血壓可自然下降20%,而且在睡後2小時最為明顯。倘若患者臨睡前服了降壓藥,2小時也正是藥物的高濃度期,可導致血壓明顯下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而使患者發生意外。有臨床研究報道,致命性腦血管意外中約有40%是由於低血壓所致,特別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若收縮壓低於100毫米汞柱或低於原有血壓15%~20%,則更易發生腦血栓。因此科學家強調按人體生物鍾用藥,即上午9~10時、下午14~15時各用一次降壓藥更為安全有效。

(5)降壓的新藥對各期、各類高血壓患者均有利:一般來說,新藥需要接受長期、大量的臨床試驗才能確定療效。高血壓患者應該根據自己的具體病情選擇藥物,而不能盲目地選用所謂的“新藥”。實際上,臨床上常用的降壓藥都各有優勢,如不同類型的二氫吡啶類地平類藥,其作用部位和程度都不相同;尼群地平對外周血管的擴張作用較強,適宜於並發冠心病或心肌肥厚的高血壓患者;尼莫地平可透過血-腦屏障,改善腦部供血,適宜於並發腦供血不足、腦梗死的高血壓患者;普利類藥有緩解心肌肥厚的作用,適宜於伴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的高血壓患者,但以心腔擴大為主的心力衰竭患者應慎用。

(6)血壓降至正常高血壓就已治愈:臨床上有不少高血壓患者經住院或門診治療後,血壓降至正常範圍就自認為治愈了,從而停止治療。結果沒幾日又複發,再服藥。這樣治療,對身體是非常不利的。目前醫學家們推薦依據患者不同病情靈活選藥的具體化階梯治療方案,即所有藥物初用時都應自小劑量開始,待血壓下降至預定水平,且穩定一段時間(6個月)後,可減少用藥種類、劑量,以最大限度地減輕或消除不良反應,並提高堅持治療的順從性。

(7)自我感覺良好就不需要再治療:不少高血壓患者,以為自我感覺很好,就自動停藥且不再檢查,直到發生嚴重的“靶器官”損傷(腦卒中、高血壓腎病、心肌梗死等)後才醒悟。由於老年人有生理性退變,對高血壓的應激反應不及時,臨床上典型的頭痛、頭暈等高血壓患者服了某種藥或經過係統治療後,血壓暫時處於機體可以承受的限度,其自覺症狀亦不明顯。

9. 防治高血壓的8個新觀念

(1)脈壓差增大危險多:所謂脈壓差,是收縮壓減去舒張壓的差值。隨著年齡的增大與病程的延長,脈壓差會逐漸增大。過去人們一直以為這是一種生理現象,很多老年高血壓患者常為自己“雖然高壓高,但低壓正常”的情況感到欣慰。事實上,這種認識是錯誤的。脈壓差是反映動脈損傷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其真正原因是動脈硬化,而不僅僅是粥樣硬化,還有纖維化。脈壓差增大表示血管彈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