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我也有餐桌教養(2 / 3)

畢竟傳統審美中,女子的頭等美貌還是講究麵如羊脂,白淨無瑕。美白、祛斑產品的火爆可見這種心態的激流。

在這種文化氛圍中長大的女兒十分得意於自己白裏透紅的臉蛋,她聽慣了親朋好友讚美她好像一個白雪公主,見慣了初識的長輩驚呼一聲“你女兒皮膚真好啊”,所以對自己的那張小臉蛋甚是愛惜。

所以當她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臉頰靠近顴骨的地方有一點點淡淡的痕跡,不知道是斑還是痣的時候,一張小臉陰沉地快要滴水了,大呼小叫地要我和老公幫她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看了看,發現可能是一顆小小的痣漸漸長了出來。雖然不大,對女兒的外表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對於白玉無瑕的臉蛋的確是種遺憾,難怪女兒不高興。

正要開口安慰女兒,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到嘴邊的安慰改了口,有點大驚小怪地說:“天啊,真的是報應嗎?”

女兒吃驚地望著我:“報應?”一邊的老公也報以不解的眼光。

我一麵用誠懇掩飾著威脅地目光看看老公,希望他能懂得配合,一麵向女兒解釋什麼叫做:剩飯的報應。

女兒有個不好的習慣,每次吃飯總是不把碗吃幹淨,總要留幾顆米粒在碗裏邊,很是礙眼。我告訴過她應該吃幹淨飯碗,因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種小處看似沒有浪費太多,卻反映出一個人的態度。

我希望女兒能夠尊重別人的勞動,懂得珍惜,但是女兒卻總是大咧咧地,要麼敷衍地點點頭,要麼故意岔開話題,要麼幹脆充耳不聞。

今天的事情恰好是個機會。

所謂剩飯的報應,其實是以前老人唬小孩子的謊言,沒有絲毫科學道理。飯碗,就是一個人的臉,如果吃得幹幹淨淨,那麼這個人的臉上就不會有痣這樣的東西。如果有剩飯不吃幹淨,老天就會懲罰這些浪費糧食的人,把剩飯變成他們臉上的痣。要是剩的飯太多,那麼這個人就會漸漸變成一臉麻皮。

我假裝仔細地看看女兒臉,做出擔憂的表情:“看來詛咒開始應驗了,現在還是淡淡的小小的一顆,以後可能越長越大,越長越多,臉上到處都是。那多難看啊!”

聽完我的話,女兒的臉色隻能用驚恐來形容,嘩地一下哭了出來,囔囔說自己不要做麻子,以後一定乖乖地吃幹淨碗裏的飯,不浪費任何一粒糧食。

我暗暗好笑,老公看我的眼光裏滿是誇獎。

從此之後女兒的碗吃得比誰都幹淨,好像剛剛洗過一樣。經常能看見她站在鏡子麵前端詳自己的臉,看看以前的剩飯有沒有跑到臉上來作祟。

我相信像女兒如今這麼一個乖乖不浪費任何一粒糧食的小女孩,剩飯不會跑來做她臉上的麻子吧。

聰明媽媽一句話:生活中有很多機會可以教育孩子,效果比專門抽出時間進行正統地說教擁有用得多。

$你吃過千人餅嗎

講述人:張太太 37歲 化妝師 兒子:11歲 國小五年級

兒子是個不錯的孩子,成績棒,運動強,愛好多,知識麵廣,到哪裏都是人們稱讚的對象,雖然我聽到“張太,你是怎麼教的兒子啊,也告訴我們點秘訣,讓我們回去教教那個混世魔王”這類話時總是擺手搖頭說著謙虛的話,其實心裏美滋滋的。

不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兒子有個毛病讓我很傷腦筋:他吃東西很浪費。

雖然他沒有紈絝到吃饅頭要慢慢撕掉饅頭上那層皮再吃,但是他不管什麼東西喜歡吃一大半就放下,剩下一丁點他不吃別人也不會吃最後往往都是倒掉,實在很浪費。

比如吃蘋果,他一口氣啃掉四分之三就放在那裏,直到蘋果氧化變色也不再碰一下,問他,他說不想吃了丟掉吧。

還有喝湯,開始的時候他喝得很香,可是就是剩最後一兩口的時候就放下不喝,怎麼勸也不喝,最後隻好倒掉。

我實在奇怪他這種怪脾氣是哪學來的,可是他回答不出個所以然,還嬉皮笑臉地說什麼吃不下就不要勉強自己吃才是對健康負責,人應該第一相信胃部傳遞給自己的信息這類非常正確的觀念。

但是這些觀念和他有什麼關係?號稱胃滿了的他吃不下蘋果,卻可以馬上摸出一袋餅幹開工,不喝剩下的湯下了飯桌卻馬上去飲水機那咕嘟咕嘟地喝上一大杯礦泉水,明明就是浪費,還想找借口掩飾。

可是麵對牙尖嘴利博覽群書的兒子來說,我這個媽媽在論戰中似乎不太占優勢。我總是千篇一律地說什麼浪費不應該,他每次都能找出新鮮玩意來反駁。

在他看來,食物有什麼難得的呢?隻要有錢,超市滿滿的貨架任你選擇,樓下就是7-11的便利店,也能滿足大多數需求。麻煩一點買回原料做飯,也不過多了一道工序而已。

這是個科技發達的時代,你應該用自動化這三個字代替你那些陳舊的知識。兒子這樣笑著調侃我,可我並不認為到了21世紀物質豐富科技發達了我們就有浪費糧食的權力。

周末兒子起床,發現冰箱和廚房空空如也,我並沒有像往常一樣準備大動幹戈做一桌好吃的。

看見他搜尋食物的眼光,我說:“別急,今天我們去吃千人餅哦,那可是一千個人做成的呢。”

顯然一千個人同做一張餅這種事情引起了兒子的興趣,他不再抱怨饑餓,而是迅速打扮好自己等待出門。

老公帶著我們一直開車到鄉下,正值陽春三月豔陽高照,車窗望出去農田中不少人在幹活,有插秧的,也有開著機器播種的,也有人在修理破損的水管管道,還有些在那邊抬種子化肥,不一而足。

我假裝不經意地問兒子:“那邊有多少人啊?”

兒子點了點說有一兩百吧,我哦了一聲,不再說話。

老公說要去洗手間,在一排倉庫邊停下車。我和兒子下車在附近走了走,隨口和看倉庫的大爺閑聊。現在這倉庫沒放滿,都是些等著種的種子。要到了秋天,糧食收成了,曬了,去了大些的髒東西,整理好用麻袋裝了搬進來,所有的屋子都是頂到天花板的米麥,壯觀得很。

說著話有隻田鼠跑了過去,大爺笑著說這年頭偷糧食的人不多,可是動物多。三天兩頭就要巡視倉庫內外,隨時修補破損的地方以免動物們鑽進去偷吃還汙染。說罷就講了幾件滅鼠的趣事。

聊了好一陣老公才從洗手間回來,我們才告辭大爺走了。開了很久來到一間小店,老公下車買了幾個大餅用紙袋裝了拿上車遞給兒子,開車往回走。

兒子還笑著說自己不餓不用吃這個,突然反應過來這難道就是千人餅?

我和老公異口同聲地說是。

麵對這普普通通算不得美味的大餅,兒子顯然不能接受它就是讓自己激動期盼了大半天的千人餅,認為我們在戲弄他,這樣的餅隨便一個麵點師傅都能做,怎麼可能是一千個人一起做的千人餅。

我細細地數給他聽:

剛才也看見了,播種的時候動輒上百人一起勞動,雖然有現代機械的幫助,但是人力依舊不可少。而種下之後,澆水施肥,除蟲灑藥,還要提防動物破壞,又是多少人力?

春種秋收,不是到了豐收就大功告成。要收割,要晾曬,要分類,要包裝,要搬運,要看管,又是多少人力?

工廠下鄉采購,把米麥磨成麵粉,再按重量包裝好,給代理商,代理商再給分銷商,分銷商再銷售給各地商店,多少人力?

商店整理貨架,打掃賣場,收銀保安,又是多少人力?

最後臨門一腳也許隻有一位麵點師傅把這買來的一包麵粉做成了大餅,但是前後算起來,說是千人餅毫不誇張。

如果再要算上相關的產業,例如拖拉機的製造、麵粉的廣告營銷、廚房的水火供應……那麼這餅簡直可以稱為萬人餅了。

兒子沒像以前那樣口花花的反駁我,隻是翻來覆去看手裏的大餅。

我想那一刻,他成熟了很多。

聰明媽媽一句話: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麵對他們瞎子摸象以偏蓋全的行為,我們不得不以糾枉過正的態度來對待。

$魚頭故事的三個版本

講述人:高女士 34歲 財務經理 兒子:6歲 國小一年級

人都希望吃自己喜愛的食物,這句話簡直是廢話。

但是這句大家都知道的事實並不代表真的這麼去做就是正確的。一個人吃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無可厚非;但是和別人一起吃飯,如果隻顧自己,愛吃的就使勁吃,想要獨占美食而不是分享,那麼多半會被人背後鄙視為自私的人。

所以盡管有時候我也會和朋友們大呼小叫地搶一點微不足道的食物,嘰嘰喳喳狼吞虎咽很是開心,但在非娛樂時間,我絕對不允許自己見食忘形,貽笑大方。

可是兒子也許在我們的寵愛下有了點惟我獨尊的心態,吃東西的時候很有點不顧人。吃雞,他要吃雞腿雞翅;吃魚,他要吃背上的肉;吃西瓜,他要吃中間的紅壤……雖然大家看著他是小孩子都讓著他甚至主動把最好的部分給他吃,但是我卻覺得到了培養兒子好習慣的時候了。

以前在《讀者》上看到一個故事,說的是以為母親為了讓孩子吃魚肉,每次總搶著吃魚頭,說自己喜歡吃魚肉不喜歡吃魚肉。於是兒子信以為真,心安理得地吃著肉,主動把魚頭夾給母親。直到很多年後知道真相,知道其實母親也喜歡吃肉隻是有意想讓,又感動又悔恨。

這個故事流傳甚廣,許多人都把它當作教育下一代的勵誌經典,我也打算東施效顰一番。

不料在用故事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卻鬧出了不少趣事,將故事演繹成了三個版本。

最開始是兒子還沒聽到這個故事,那天吃魚的時候又一直把筷子伸向魚背上肥美的肉,我故意問他:“乖乖不吃魚頭嗎?”

兒子邊吃飯邊頭也不抬地回答說:“不吃,我不喜歡吃魚肉,沒有肉,難啃死了。”

“那魚頭誰吃呢?”我接著問。

這下兒子卡殼了,他雖然有點小霸王的心態,但是到底是個好孩子,知道魚頭不如魚肉受歡迎,自己不吃也不能叫別人吃啊。

“那媽媽吃吧,媽媽喜歡吃魚頭。”我夾過魚頭,兒子如釋重負。

魚頭故事的第一個版本到此結束,一切正常。

這時老公開始將故事了。我邊吃魚頭,邊聽老公把那個感人肺腑的母愛故事講給兒子聽。

聽著聽著,兒子臉色不對了,不時看看我又看看自己碗裏的魚肉

“媽媽不要吃了,”兒子終於忍不住了,奪下我的筷子:“我錯了,不該把魚頭給媽媽吃。魚頭不好吃,媽媽是為了我才吃魚頭的。”兒子說得都快哭了。

打鐵要趁熱,我和老公趁機講了一些關於夾菜時候的注意事項,教育兒子吃飯不要隻顧著自己等等。兒子連連點頭,說自己以後一定要做個乖小孩。

魚頭故事第二個版本結束,教育任務大功告成。

教育完畢,書歸正傳,我們接著吃飯,我端起碗繼續啃我的魚頭。這時候兒子不幹了:“媽媽不要吃魚頭,媽媽吃魚肉。”說著就要把自己碗裏的魚肉夾到我碗裏來。

“沒關係,媽媽喜歡吃魚頭。”我不以為意地說。

“媽媽不喜歡吃魚頭,我知道。你這麼說是為了讓我吃好吃的,你騙不了我。”兒子以揭穿我謊言的得意口吻說著。

“媽媽不是騙你,我真的喜歡吃魚頭,小時候就愛吃了。難道你不知道媽媽一直很喜歡吃這種耐啃的東西嗎?”我繼續解釋說,還舉了例子:“上周媽媽不是還買了鵝頭嗎,看媽媽吃得多開心。”

可是兒子中故事的毒太深,根本不信我的解釋:“媽媽不要騙我了,我知道你想把好吃的讓給我吃。”

“我真的喜歡吃魚頭啊,沒有騙你。”我力圖說服他。

“媽媽不要騙我了,吃魚肉吧,我來吃魚頭。”兒子堅持。

對話就這麼雞生蛋蛋生雞地繼續著,兒子堅持要把好吃的魚肉讓給我。

自私的萌芽被扼殺在搖籃裏了,經典勵誌故事的魅力不可抵擋。

但是有一個這麼愛自己的乖兒子是好,可是我是真的喜歡吃魚頭啊,不能因為兒子愛我就要我犧牲愛吃的東西成全兒子的愛吧。

魚頭故事的第三個版本就是這麼哭笑不得,看來經典勵誌故事也有不完美的地方。

聰明媽媽一句話:何必非要自己絞盡腦汁呢,利用別人的智慧,用現成的經典勵誌故事教育孩子,方便輕鬆又有效。

$晚飯學校關門啦

講述人:王女士 36歲 秘書 兒子:8歲 國小二年級

和什麼人一起吃飯最快樂?

當然,和愛人來頓燭光晚餐是絕對的浪漫,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是家庭的溫馨,但是除了這兩樣,你覺得和什麼人一起吃飯最快樂呢?

我喜歡那種吃飯吃得很香,不去考慮卡路裏和脂肪含量,盡情享受食物味道的人。看著他們麵帶笑容,一臉滿足地大口吃飯,連我的胃口都要好上幾分。

相對的,我就不喜歡和那種一上飯桌就苦著臉,仿佛你借了他家穀子還了糠,一臉的苦大仇深,好像一點小動作都會引發他的歇斯底裏。和這種人吃飯活潑不得,氣氛壓抑得連胃口都被壓小,隻想快快吃飯逃出這片陰鬱的天空,哪裏顧得上好好品嚐食物是不是好吃,甚至敞開肚皮大吃呢。

可是兒子平時很開朗的一個小男孩,一到晚飯時間,臉就耷拉下來,幾分鍾看電視笑得哈哈的快樂像被龍卷風洗劫了一樣,不見一點蹤影。

吃飯的時候,他就像換了一個人,不笑,不說話,一舉一動都盡量不出聲,匆匆吃完飯就離開。雖然吃飯的時候大聲說話很討厭,但是兒子這個樣子也太不正常了,搞得吃飯的時候氣氛怪怪的,一點沒有那種承歡膝下享受天倫之樂的感覺。

近,為了我們的晚飯氣氛,為了我們的食欲,遠,為了兒子今後的社交和人格健全,我覺得有必要和他好好談談這個問題。

“我有嗎?”麵對我的疑問,兒子居然覺得奇怪。他說他沒有有意吃飯的時候擺臉色,就是和平常一樣啊。

難道是我太敏感誤會了?

可是又觀察了幾天,我確定兒子吃飯的時候的確不對勁。

和兒子談了很久很久,我用盡了誘敵深入、順藤摸瓜、按圖索驥、聲東擊西等等老祖宗留下來的高明計策,才算把事情弄清了大半。

兒子沒有撒謊,他的確沒有故意在吃飯的時候拉下臉把氣氛搞糟。但是下意識地,他開心不起來,臉上自然不會有笑容。他怕自己多說多錯,當然就是一言不發為妙。他希望快點結束這種頭上的達摩斯克劍隨時可能掉下來的擔心,所以盡快吃掉飯開溜。

一切的原因都在我和老公身上。

我和老公的工作都比較忙,業餘時間也需要不斷充電來避免自己落伍,所以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和兒子進行交流。大多數的交流,或者說我們對兒子進行教育,通常都是在晚飯時間完成。

如果一個人老是在這個時候聽到對自己的批評和諸多要求,怎麼開心得起來?

如果一個人老是因為反駁辯解而被扣上頂嘴的帽子,或者隨便說點什麼可能就會招來一堆教育,他怎麼會喜歡說話?

如果一個人時時刻刻都要擔心下一秒鍾是不是就要被訓斥,他怎麼會樂意久留?

正是由於我和老公喜歡在吃飯的時候對兒子進行教育,結果弄得他下意識地想要逃避這個時間,逃不過就苦著一張臉。

全是我們的錯。晚飯時間本來是一家人一起好好吃頓飯,交流一天見聞感想,充滿溫馨歡笑的時刻,偏偏我們要把它弄成嚴肅認真的學校時間,哪裏能怪兒子不喜歡呢?

晚飯學校就此關門,我們決定如有需要再抽專門對時間對兒子進行教育,但晚飯時間,是屬於歡笑,屬於愛的。

聰明媽媽一句話:如果希望和你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孩子很快樂,那麼就別讓他們把害怕、擔心、委屈的情緒和和你吃飯聯係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