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3)

第三章

沒有怪獸的“怪獸”影片

假如你想要看一場精彩刺激的科幻大片,那麼(怪獸) ( Monsters )絕對不是一個正確選擇。

這是一部小成本影片,成本小到隻花費了十幾萬美元。雖然名為“怪獸”,但除了開頭部分那模糊不清的紅外畫麵,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沒有出現什麼真正的怪獸。直到故事超過一半之後,觀眾才隱約聽到幾聲怪獸的啤叫。

當然,省錢未必是這部電影製作者的真正初衷,也許他隻是想借科幻的形式表達一種思想。而整個故事也確因怪獸而起―

數年之前,美國宇航局用於采集外太空生命物種的探測器在中美洲地區墜毀;不久之後,新的生命形式果然出現,而且形似怪獸,攻擊性強,甚至演化出生態係統,使得當地的生存環境發生變化,墨西哥一半麵積以上都被怪獸占據。

美國女孩薩姆被困墨西哥,她的父親命令屬下安德魯將愛女接回。這一任務相當棘手,因為自墨西哥前往美國的正常交通已經中斷。於是,安德魯帶著薩姆搭火車,趕輪船,一路曲折地返回美國。不想,歸途十分坎坷,火車下錯車站,輪船錯過班次,他們隻好改走一條類似走私的路線:先是乘坐小船,再與一夥士兵徒步,一路前往美國。

夜晚,他們向士兵打聽怪獸的事情,士兵把他們帶到幾棵樹前,告訴他們這就是怪獸的棲息地。但還沒等他們探究清楚,怪獸就真的出現了!(當然,在影片中隻是黑夜裏的模糊影像而已。)士兵們遭到襲擊,全體遇難。安德魯與薩姆隻得自己繼續走向美國。

在曆經艱險之後,他們終於來到了美墨邊界的怪獸出沒區域。而在這裏,為了限製怪獸行動,美國政府築起了高高的隔離圍牆。

兩人穿過圍牆,卻發現邊境小鎮破敗不堪,人去樓空,顯然經受過某種襲擊。小鎮上幾乎空無一人,隻有一個拾荒老嶇瘋瘋癲癲地嘟嚷著什麼。再往前走,則是盤踞在屋頂上的怪獸屍體,不過早已腐爛發臭。好在他們已在美國境內,於是撥打911求助。

就在他們在無人看守的小店等候救援時,他們終於親眼目睹了飄然而至的怪獸……

但令人奇怪的是,怪獸並未顯出什麼殘暴,隻是溫和地舒展一番,然後便悄然離去。

―即便如此,影片中的怪獸依然沒有現出全形,隻是露出了它那巨大而細長的觸手。

《怪獸)是英國獨立電影人加裏斯·愛德華斯(Gareth Edwards)自編自導的影片,其主要角色隻有上述兩位。事實上這部影片的重點並非怪獸,而是男女主人公的途中經曆及其相互關係的微妙轉變o(怪獸提一部典型的公路電影―所謂公路電L( roadmovie ),主要是以路途反映人生的一類電影。這部影片,主要是反映人在旅途的迷茫與困惑,同時也反映了人生曆程中的迷茫與困惑。而所謂怪獸,在這裏隻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甚至幹脆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過客。因而有人戲評曰:“公路愛情片,怪獸打醬油。”

那麼怪獸究竟指代什麼呢?影片似乎沒有交代。或許它隻是人類的一種恐懼,隻是存在於我們內心的一個陰影?

在哺乳動物誕生之前,曾經有一種龐然大物橫行世界,那就是恐龍。

說起恐龍的滅絕,至今沒有明確的說法。有自然滅絕,有冰期影響,有天外災害,等等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假如恐龍不滅絕會怎樣?

曾經有科學家猜測,假如恐龍不滅絕,那麼地球上的智慧生命很可能就是恐龍的後裔。他們指出:沒有理由認為智慧一定要發端於哺乳動物一支,不能認為地球上的“魚類一兩棲類一爬行類一鳥類和哺乳類”樹幹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完全有理由認為,任何一類生命都有可能發展出智慧,隸屬於爬行類的恐龍自然也不例外。有不甘寂寞的畫家走得更遠,他們甚至畫出了穿衣戴帽的“恐人”形象―當然,是直立行走的。

這就產生出另一個問題:假如恐龍發展得十分緩慢,緩慢到後來與它分庭抗禮的人類出現了―我們姑且認為,恐龍不滅絕,人類也照常出現―那麼這種飛快地學會了使用火的物種,與“恐人”將會是怎樣一種關係呢?

美國科幻作家詹姆斯·格爾尼在其(恐龍帝國) ( Dinotopia)係列中,就描寫了這樣一個“人龍共存”的故事。

《恐龍帝國》係列後來被改編為長達6小時的同名影視作品,故事發生在當代:一名父親帶著兒子卡爾和戴維乘私人飛機出行,途中遭遇暴風雨,飛機墜入海中;父親沉入海底,兩個兒子脫險。兄弟倆走進與世隔絕的恐龍王國;在市長女兒瑪麗亞的帶領下,他們來到首都瀑布城。在這裏,人們遵守古老的法則,恐龍與人類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兄弟倆在這裏經曆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最後他們不但找到了父親,還幫助瀑布城躲過了因太陽石能量耗盡而造成的劫難。

這部作品的CGI電腦特效小組成員由“與恐龍共舞”製作班底組成,集中了高達400人的龐大陣容,其中有75名全職電腦動畫師參與製作,同時動用了170多人來搭景,曾獲不止一項特效大獎。

其實《恐龍帝國)原來的故事並非發生於當代。第一部(遠離時代的大陸) (A Land Apart from Time)問世於1992年,故事發生的時間卻在1862年。1862年,阿瑟·丹尼森教授和他12歲的兒子維爾因海難而流落到了一個不知名地區,結果發現在一個陌生的島嶼上,恐龍與人類竟然友好地生活在一起;為此他們十分驚異,並暫時居住了下來。第二部

(地下世界) ( The World Beneath,1995)的故事則發生在4年之後,這時16歲的維爾·丹尼森已得到了天龍騎士團的飛行訓練;他在父親的帶領下,試圖探究地下世界中那被遺忘的傳說。第三部(第一次飛行》( FirstFlight, 1999 )則描述了恐龍世界出現的種種危機。

詹姆斯· 格爾尼(JamesGurney, 1958一)是美國當代著名科

幻作家,但從年齡上看尚屬“小字輩”。

目前他的科幻作品隻有(恐龍帝國》

係列,但這一係列卻相當恢弘。

此外還有許多科幻作家創作過有

關恐龍與人類共存的作品,最著名的

恐怕要數美國作家邁克爾·克萊頓的《侏羅紀公園)係列了。而早在科幻發展初期,英國作家柯南·道爾也在其(失落的世界)中有過描述。提到柯南·道爾,大家立刻就會想到他所成功塑造的偵探形象“歇洛克·福爾摩斯”。其實他還寫過29部科幻小說。

事實上,筆者也曾想寫一部科幻作品,主題就是“人龍時代”―希望構造這樣一個文明,那就是不同種文明間的和平共存。其實,如(恐龍帝國)般橫斷麵式的寫法並不困難:人類恐龍其樂融融,頂多有些分歧衝突。問題是這兩種文明最初是如何遭遇的?

筆者堅決認為,如果它們從一個相近的起跑線開始賽跑,那麼最後的勝利者隻有一個:要麼是小巧機敏的人類獲勝,要麼是龐大體壯的恐龍得勢,不可能在一個星球同時發展出兩個不同物種的高等文明來―自然界決不會給亞軍頒獎。假如這兩種文明真的都根植於地球,應該就隻有一種可能了:它們的進化時間不同,其中一個物種在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走出搖籃,飛向太空,永遠地離開了地球家鄉……許多科幻作家都構思過類似的作品。而從我們眼下的事實來看,離開地球的恐怕隻能是恐龍―這一解釋倒與它那奇異而突然的滅絕十分吻合。從無情到有情

假如有一個人,從一生下來就開始接受某種專門職業的訓練,長大後也一直從事這一工作,並以此為其生存的唯一意義,卻在一夜之間被無情地拋棄,同時徹底地失去了自己的人生目的,將會是怎樣一種感覺?

在科幻影片(兵人) ( Soldier,1998)中,主人公陶德就經曆了這樣的感受。

而且陶德的職業不是一般職業,而是一名職業士兵!

在影片中假想的未來時代,美國訓練士兵的方式已不同於以往:不是在成年之後再進行征兵訓練,而是讓一些嬰兒從一出生起,就開始接受嚴格的軍事洗禮。因而當他們長大之後,不但已具備了士兵的各種體能和技藝素質,而且還養成了一名士兵所應有的習慣:絕對服從,克敵製勝,毫不手軟,決不動情……作為一名最優秀的士兵,陶德已經曆過多場戰役,無不堅強勇敢,同時一次次獲勝,因為他生來就是為了作戰。

但是有一天,從未領略過失敗滋味的陶德,卻不知危險已經迫近―原來,新一代兵人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