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3 / 3)

為了讓母親能夠服用昂貴的藥物,安德魯開始打劫街頭的小流氓,後來甚至發展到搶劫便利店。結果在店主打算開槍阻止安德魯時,走火的子彈不慎引燃了旁邊的加油站,安德魯被燒成重傷。

安德魯在醫院中醒來,心底的惡能再次大大加強,正式走上了為非作歹之路。安德魯衝出醫院,肆意破壞,到處出擊,蠻不講理。麥特匆匆趕來勸說,而安德魯卻對他大打出手,造成麥特重傷。這時防暴鼇察開始聚集,試圖生擒安德魯,但他的巨大能量,卻讓這些警察無法近身。

眼看著安德魯用自己的超能力危害社會,行將造成巨大的災難,麥特用盡最後的力氣,毅然將安德魯徹底消滅。隨後麥特自己也竄上天空,一去不返……

無論從科幻故事和科幻構思的角度來說,這部描寫“失控的超能”的影片都不算特別出色。但它別具一格的特點是,整部影片都采用了一種偽紀錄片的形式。影片一開始,就是安德魯用攝像機拍攝和記錄一切的鏡頭;而整部影片,幾乎都采用了這種“偽攝像機拍攝”的鏡頭組成。換言之,影片的視角,一直就是某種主觀視角,一直就是仿冒的觀眾視角。

而這種形式,倒是恰恰符合本片的英文原名―Chronicle。這一英文詞彙,往小了說就是“記述”,往大了說就是“編年史”。超人“周處” 的轉變

大家都應該知道這樣一個中國古代故事:

在西晉時期有個小夥子名叫周處,橫行鄉裏,動輒傷人,令附近百姓十分懼怕。一日,周處聞聽當地有

“三害”,於是上山射猛虎,下水刺蛟龍。周處三日未歸,當地居民彈冠相慶,認為“三害”已除。不想周處殺滅蛟龍後得以生還,當他看到人們高興的場麵,才知自己也屬一害。羞愧之餘,周處從此發奮讀書,修身養性,終成一代重臣。

無獨有偶,美國科幻影片《全民超人漢考克) ( Hancock, 2008)也講述了一個類似的故事。

照理說,如果直譯的話,影片的名字應該就是簡單的“漢考克”,它來自電影主人公的姓名: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 ―這個名字,在英文裏是“親筆簽名”的代稱;而它在影片中的意義, 自有一番來曆。至於說被冠以“全民”的原因,主人約翰·漢考克。

影片剛一開始,漢考克就被小孩子通知去除攀安良要是來自威爾·史密斯主演的其他幾部電影:(全民公敵》 ( Enemy of theState;又譯(國家的敵人))、《全民情敵》 ( Hitch;人名做片名,隻好借著(全民公敵》繼續這麼譯)之類;有人曾戲言,幸而沒有人把《我是傳奇》(I Am Legend)譯成(全民僵Pao)

《全民超人漢考克》的故事並不新穎:一個街頭浪子漢考克,擁有著極端強悍的超能力,一如當年的超人。但是這位在野超人卻不認同與人交往的基本規則,他屢做好事,除惡揚善,卻因擅自行動和不計後果被人們稱為“混蛋”(影片中的原詞比這更嚴厲,這裏就不直譯了),遭到廣泛非議,直至接到政府的逮捕令。

所幸的是,他遇到了雷蒙德。這位善良而自信的公關人士盡管在職業方麵並不成功,但在被漢考克搭救之後,熱心地幫他包裝設計,重塑形象。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古龍的武俠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那裏麵的阿飛本就是這樣一個人:武功卓越,但與人類社會格格不入:“他從荒野中走入紅少.並不是為了要活得好些,而是為了要向人類報複“;但所幸的是,他初入江湖所遇到的第一個人,就是李尋歡。

當然,這部電影沒有那麼傷感,而是一部喜劇。漢考克主動入獄改造,並在雷蒙德的諄諄教導下一點點改變。在此期間他雖渴望自由,但仍遵守牢規。然而,外麵世界的犯罪率卻與日劇增,有如福爾摩斯所言:“要是沒有我……會在犯人當中引起不健康的激動。”結果人們發現,他們還是需要這樣一位英雄的。

於是,漢考克終於以一個正麵的英雄形象出現了。他身著特種部隊的製服,出入險境,製服罪犯,營救人質;他的飛行動作也從張牙舞爪變為瀟灑自如;整潔的新形象讓他的周圍充滿了欣賞和羨慕的眼神;他對女性也變得紳士起來了……

整個影片的觀念可能陳舊一些,但所張揚的到底是人類一直追求與維護的通行準則。它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和能夠靠暴力來解決;它告訴我們,任何人都無權淩駕於法律之上,盡管你有著無窮的高超本領;它告訴我們,隻有以誠待人,才能被人以誠相待;它告訴我們,隻有對社會有所貢獻,才能體現出生命的意義。當然,這其中,早期漢考克代表了美國式的強硬,而雷蒙德的出現則昭顯了理性的光輝,總之,這是一部多少帶有些隱喻的“教育片”。

不過影片的後半截卻與前麵部分大相徑庭,突然又冒出一個超女,而且兩個人還因多年前的恩怨像汽車人一樣廝打起來。看來好萊塢對於那種靠核武器製造災難的模式已經厭煩,沒有那麼多工夫來講述科學道理,幹脆,就讓單個的人來製造龍卷風吧。

超女告訴漢考克:超人的使命就是拯救世界,但感情卻會使他們變成凡人。而超人的一舉一動,卻又表達出如下真理:有時候需要用生命來換取生命;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愛情能夠戰勝一切;等等等等。

總之,這是一部科幻喜劇,而且是一部有著大團圓結局的科幻喜劇。

“超女” 與她的凡人男友

但凡熟悉科幻作品的朋友,恐怕對“‘超人“的形象並不陌生。但是大家是否這樣想過:假如“超人”身為女性將會怎樣?

也許我們可以把她叫做“超女”。

在美國科幻電影(我的超人女友》( My Super Ex Girlfriend, 2006)中,就描寫了這樣一位“女超人”。

在我們這個世界裏,總會有這樣那樣一些災禍發生。可每當這些不幸即將發生時,總會有一位動作迅速、力大無窮並能滿天飛舞的金發女郎救人於水火之中。人們在欣喜之餘,一直稱這位神秘的女性為“G女孩”。

馬特是一名建築設計師,有一天他在地鐵裏邂逅了珍妮,並開始與之戀愛。可他沒想到的是,這位美女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G女孩”!珍妮不但為馬特演示了自己的超能力,還講述了自己獲得這一能力的起因。原來,珍妮在上學時曾目睹一顆流星墜落,結果她便從隕石中獲得了這種超能力。成年之後,她一直用這一能力懲惡揚善,救死扶傷。

不過,盡管珍妮擁有常人無法企及的超能力,可她到底還是一個女人,也有著普通年輕女性的缺點和不足。尤其是在感情方麵,珍妮無法容忍馬特與其他女性的正常交往,有時候表現得就像一個小孩子。而在一些小事上,珍妮也常常心懷嫉妒,醋意橫生,甚至經常鬧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為此馬特決定與珍妮分手―影片原名“My Super Ex Girlfriend”中的“Ex”即由此而來(“歐”在英語中是“前”的意思,所以影片原名的直譯應為(我的超人前女友))。

珍妮獲得超能力的那一瞬間

這下可惹惱了珍妮!她開始處處找馬特的麻煩,幹擾馬特的正常工作與生活,甚至有一次,珍妮居然把一條活著的鼇魚扔進了馬特與新女友漢娜的房間……

無奈之下,馬特隻好去找巴裏教授。

這位巴裏教授,本是珍妮學生時代的男友。後來兩人雖然分手了,但巴裏教授卻始終深愛著珍妮。巴裏認為,珍妮之所以不再喜歡他,是因為自己不具備超能力。於是他刻苦鑽研,最後終於發現:珍妮的超能力來自隕石,同樣也會因隕石而消失;隻要他能把隕石放到珍妮附近,就能“吸”走她的超能力。可惜珍妮一直不容巴裏近身,所以他隻好請能獲得珍妮信任的馬特幫忙,但馬特拒絕了他。

現在,飽受騷擾之苦的馬特不得不求助於巴裏教授。馬特假意與珍妮複合,並請她來自己家共進晚餐,其實是要設計“吸”走她的超能力。不料漢娜突然出現,三人發生誤會。而這時巴裏教授與馬特的好友等人又紛紛出現,珍妮的超能力也被事先藏在這裏的隕石“吸”走,整個局麵即將陷入失控狀態。就在這關鍵時刻,珍妮重新撲向隕石,而漢娜為了阻止她也撲向隕石……最後兩人都獲得了超能力。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自然是兩名

“超女”之間的一場肉搏對決。馬特感到自己是這場惡鬥的最初起因,因而開始勸說珍妮,並告訴她在巴裏教授家有一個房間,裏麵放滿了與她有關的物品,說明巴裏教授還一直深深地愛著她。最後,在巴裏教授的深情告白下,珍妮蟠然醒悟,回到昔日戀人身邊。

最後的結局是大團圓式的:珍妮與巴裏教授重修舊好,而馬特則與漢娜比冀雙飛;尤其出人意料的是,珍妮與漢娜這兩個舊日的情敵冤家,現在居然成為一對攜手闖天涯的“超女組合”!

本片是2006年上映的老片,由20世紀福克斯公司出品。導演伊萬·瑞特曼出生於捷克,從加拿大轉戰好萊塢,是一名相當出色的電影人。但這部影片在票房上不算成功,究其原因,有人的觀點十分獨特―“影片過於女權主義的情節設定,必然會失去一大批男性觀眾。”

不過從一般觀眾的角度來看,在欣賞這部帶有輕喜劇色彩的科幻影片時,也許不會去考慮什麼女權主義問題,最多隻會在微笑愉悅之餘獲得一點點思考。

記者馬修曾在各個戰場采訪,曆盡艱險與磨難,不料卻在一次意外的恐怖襲擊中落難。當他再次睜開眼睛時,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在這裏,他遇到了很多神奇的事情,以及很多神奇的人……

這就是科幻電影《江河世界》( Riverworld, 2010)的故事。

作為影視作品,其實(江河世界)應該算是一個4集的科幻劇,但連貫起來卻是一部完整的科幻電影。這裏指的是2010年的美國版。此前還有一部2003年的加拿大版―在那個故事裏,男主角是一名宇航員,出事的原因則是由於一次失敗的宇航任務。

在這個新世界裏,馬修發現大家都戴有金屬手鐲,然後到一個球形閃電下領取食物。由於一些野蠻士兵的進入,使得這個世界的寧靜被破壞。更神奇的是,馬修竟在這裏遇到了一些早已離世的人物。

後來馬修逐漸了解到,在他遇襲之後,外星飛船來到地球,人類不堪一擊,整個地球都被控製。按照這部影視作品的解釋,應該是所有人的身體都受到“控製”,而他們的思維則被轉移進了“江河世界”,宛如一場噩夢。

想要這場噩夢早日終結,就必須勇敢地去戰鬥,而這種戰鬥是格外殘酷和艱苦卓絕的。當馬修感到困惑和疑慮、質疑自己為什麼要為一場近乎毫無意義的目的而戰時,女伴告訴他:拯救世界,阻擋邪惡,救你心愛的女人。

於是,馬修為了找尋失散的戀人,為了重返自己的世界,開始與同伴一起努力戰鬥,前往大河源頭的黑暗之塔。

但事情的真相卻不那麼簡單,曆經艱險的馬修最後發現,他們為之爭鬥的原因,也許不過是某些智慧種族的一場棋局。而對於他們自己來說,這也許隻是一個夢,也許是做了共同的夢……但不管怎樣,結尾還是很感人的,它至少告訴我們:希望永存。

單就故事而言,這部作品更接近於奇幻文學,但其恢宏的場麵確實令人歎為觀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作者,美國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J·法馬爾(Philip Jos 6 Farmer, 1918-2009) ,科幻“新浪潮”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

20世紀60年代,科幻“黃金時代”已發展到頂峰階段,對科幻認識的統一以及科幻固定模式的確立對科幻文學的繁榮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科幻文學的發展。而且,由於戰後國際政治、經濟、軍事以及科技形勢所發生的重大變化―冷戰、左翼政治力量的興起、東方宗教的傳播、生態環境的破壞、流行藝術的產生以及迷幻藥的濫用,特別是1958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都給人們以強烈震動,使讀者感到科幻故事與生活相距甚遠;加之科幻小說長期得不到主流文學的重視,也深深刺痛了科幻作家。因此,一場變革勢在必行。變革發端於1965年邁克爾·莫一考克出任英國《新世界》雜誌主編,開始推出一係列新型科幻作品。3年後女編輯朱迪絲·梅麗爾將部分作品結集出版,始命名為“新浪潮(NewWave ) ” 。

科幻“新浪潮”運動的主要特點是:刻意求新,拋棄傳統套路,向主流文學靠攏;作品以意象性、隱喻性和心理性為主,對人心理的重視超過了對科技發展的重視;帶有強烈的嘲弄或悲觀主義傾向。

致力於“新浪潮”創作的主要有兩位英國作家:J.G.巴拉德和B.W.奧有人在窺視爾迪斯。前者的“毀滅世界三部曲”在科幻界引起了強烈轟動,後者極為重視科技與人性的關係,從不用激光槍和星際戰爭來刺激讀者。作為英國文化名人,奧爾迪斯還曾在改革開放之初來華訪問,並受到鄧小平的接見。

“新浪潮”運動不僅限於英國,也波及大洋彼岸的美國,其代表人物就是法馬爾。法馬爾在作品中長於諷刺,大有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之勢。法馬爾的諷刺對象不僅遍曆社會各個領域,而且他還把諷刺的矛頭直接指向一經典科幻本身!此外,法馬爾還涉足

“性”禁區,創作有關“性”的科幻,這一點也使他受到很大非議。在生活中法馬爾也經常別出心裁,讓人哭笑不得―美國著名作家小庫特·馮尼格曾在其小說中塑造過一名科幻作一家,這本是一個虛構的人物,而法馬 李爾居然以這位科幻作家的名字發表了 津數篇作品,氣得小庫特·馮尼格打算 知上法庭告他!

自1971年開始,法馬爾開始創作一係列有關“江河世界”( Riverworld )的科幻作品。這一科幻係列構思新穎別致,場麵蔚為壯觀―在法馬爾的筆下,億萬名不同時代與種族的人,在綿延不斷的漫長河岸上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