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們都忽略了一點:人―他們的被試對象都是活生生的人。假如這些克隆人已成長為有思想有意識的人,那就誰都無權決定他的生死。
沒有天堂島。但是在人們的心底,還是有一處幻想中的天堂,一個尊重生命規則秩序的天堂。從屬於肌人的生命
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在一家英國寄宿學校裏學習和生活。這家學校的規章製度非常嚴格,給他們的教育也近乎是貴族式的。從表麵上看,這些孩子被培養得近乎完美。
但是,一名正直的女老師,終於在課堂上向孩子們說出了真相―
本來,人們長大了會從事各種各樣的職業,但你們卻永遠不會。因為你們被“製造”出來,就是為了給別人做器官捐獻。你們的生命,從一開始就從屬於別人。
這就是(別讓我走) ( NeverLet Me Go, 2010)向我們揭示出的恐怖真相。
嚴格說來,(別讓我走》並不算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片。在整部影片中,連一個科幻鏡頭都沒有出現。自始至終,電影製作者都在講述一個美麗而傷感的故事。
小男孩湯米在藝術和體育方麵均不擅長,經常遭到其他男生的嘲笑,這讓他深感自卑,在操場上瘋狂嘶吼。小女孩凱茜卻喜歡湯米,她理解他,安慰他,並與之交往,幫他建立起自信,在兩個人之間產生出朦朧的愛情。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那位女老師對他們道出了真相。真相是令人震撼的,所以女老師馬上就被辭退。
讓凱茜沒想到的是, 自己的好朋友露絲同樣也喜歡湯米。眼看著湯米越來越受大家歡迎,露絲不惜橫刀奪愛,從凱茜手中搶走了湯米。
凱茜心中非常難過,她幻想著湯米與露絲慢慢就會分開,沒想到他們卻一直如膠似漆。長大以後,大家紛紛離開寄宿學校,被分散到其他各處,等待器官捐獻。
也許是命運使然,三位好友居然被安排到同一處農舍。在這裏,他們遇到了來自其他學校且具有同樣身世的年輕人。其中一對情侶告訴他們一個傳聞:假如在“捐獻者”之間存在戀愛關係,就有權申請延期捐獻器官,這對戀人可以在一起幸福地生活幾年。但凱茜他們並不相信這種說法。
出於對愛情的失望,也出於對其他生活方式的向往,凱茜申請成為一名“看護人”。所謂“看護人”,就是伴隨“捐獻者”走完最後人生路程的人。凱茜做得十分用心,同時也在等待著捐獻自己的器官。按照慣例,每名捐獻者要做三到四次器官捐獻。
結果凱茜在醫院裏遇到了露絲,她們又一起找到了湯米。露絲和湯米都已經做過幾次器官捐獻,身體狀況非常糟糕。三位昔日同窗再度相聚,感慨萬千。露絲為自己曾經的自私道歉,她希望湯米與凱茜重歸於好,還告訴了他們應該找誰去申請延期捐獻,並給了他們一個地址。
湯米和凱茜按照地址找到那裏,卻被告知根本就沒有延期捐獻這回事,這的確是一個不實的傳聞。兩人聽罷非常失望,凱茜把車開到郊外,湯米走下車來,像少年時代一樣瘋狂嘶吼;凱茜含淚抱住他,兩人難過地相擁在一起。
最後,凱茜親眼目睹湯米再次走上手術台,最後一次捐獻自己的器官。在她的眼前,閃現出寄宿學校的一幕幕場景,回憶起大家當年的稚氣與童真。而此時她也得到通知, 自己將在一個月後進行第一次器官捐獻……
(別讓我走》具有很強的文藝片特質,用十分流暢的鏡頭傳達出令人壓抑的情感。與其他討論克隆人的科幻作品不同,主人公們從未質疑過這種天生不公的規則,而是默默地予以承受,仿佛這就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悲慘宿命。唯有凱茜在片尾做出了些許質問:我們的生命,與那些我們所拯救的生命,究竟有什麼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改編自同名原著。《別讓我走)出版於2005年,作者是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 Kazuo Ishiguro ) 。石黑一雄是英國的著名作家,曾經榮獲在英語文學界享有盛譽的“布克獎”(《別讓我走》也曾獲“布克獎”提名),作品更是被譯成28種語言。石黑一雄的作品主題深刻,行文典雅細膩,同時擅長以回憶來敘事。石黑一雄1954年11月8日生於日本長崎,1960年隨家人移民英國,但與英語世界的其他移民作家不同,石黑一雄很少在作品中展現有關移民或族群等意識,而是比較徹底地融入到當地的文化當中,並具有國際文化視野。這部準科幻小說(別讓我走》,與其說是在探討克隆人問題,不如是說在探討社會的隔絕與人性的孤獨。
1966年,好萊塢曾拍攝過一部精彩的科幻電影《奇異的航程》( Fantastic Voyage ) ,還曾被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改編為暢銷書。
1965年4月,正在製作中的《奇異的航程》要被改編成小說,阿西莫夫被邀請參加這一工作。阿西莫夫本不願接受,因為他一向極少與好萊塢合作。(這裏還有個趣事,就是身為科幻作家的阿西莫夫不願乘飛機外出旅行,所以他找不到前往好萊塢的正確方法!)可被請了一頓飯後,吃了人的嘴軟,阿西莫夫同意先看看劇本。
(奇異的航程》講述的是一個微縮的故事。為了處理一名患者腦中的血栓,一艘微縮後的潛艇及其船員被注射進患者的體內,船員們開始了在人體內的曆險。但微縮的時間有限,時間一到潛艇就會恢複原形,因此他們必須在此之前離開患者體內……
這是一個絕妙的構思,但阿西莫夫卻發現其中有不少錯誤。最明顯的一處就是:微型潛艇上的船員逃出患者體內後,潛艇卻被留在了那裏!阿西莫夫指出,潛艇恢複原形會把患者撐裂!但劇作家卻爭辯說:潛艇將被白細胞消化掉。阿西莫夫告訴他:白細胞不能消化金屬―就算可以,構成潛艇的單個原子也會擴大,給患者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雖說這個故事缺乏科學性,阿西莫夫卻很喜歡它,不想讓別人改編它。於是他對製片商說:如果讓他在結尾處將潛艇從患者體內處理出來,他就同意合作。結果製片商同意了。
據說這筆交易使阿西莫夫大賺了一票,但他還是十分痛恨這一項目。在長達一年的合作中,他不停地與製片商及劇作者發生爭執。可惜他不願外出,因此不能去好萊塢據理力爭,隻能通過第三者或電話陳述自己的意見。
事實上,在1987年有人又拍過一部類似的影片:(內層空間》( Innerspace) :
一名飛行員參加了一次縮微試驗,被注射到一名焦慮症患者身上。然後同樣是絕妙的體內旅行,同樣是緊張的時間限製,同樣是最後一分鍾營救……毋庸置疑,(內層空間)模仿了(奇異的航程》的故事。也許那位20世紀80年代的導演覺得當時的特技技術比60年代更加成熟了,使他能夠得心應手地重新用鏡頭來言說這個故事。結果如他所願,這部影片獲得了當年度的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他走過漫長的曆史
很小的時候就讀過英國作家布洛克的科幻《長生的悲劇》,發現人們總是在探討永生者的不幸與悲哀,但在那時並不明白。隨著年齡的增長,卻開始對這一道理深有感觸。
平淡無奇的《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The Man from Earth, 2007)有一個更為平淡無奇的開頭:曆史學教授約翰·奧德曼(John Oldman)無緣無故地要遷居他處,趕來送行的朋友們內心充滿疑惑……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
按照約翰·奧德曼的說法,他擁有14000年的生命,從原始時代一直活到今天!這一論調自然被朋友們所懷疑,這些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甚至心理學家對他進行了長達數小時的“拷問”,於是他詳述了自己的經曆―
他從遙遠的原始時代就開始生存,但由於其不死之身,經常被人猜忌,懷疑他在偷竊別人的生命,於是他不得不經常離去,再融入新的集體。他先做了一段克魯瑪努人,隨後持續東行,當了2000年的蘇美爾人,再後來又作為排尼基人航行了一段時間,原始部落還將其奉為神靈並豎起他的塑像……他遍曆了人類早期的各個種族―當然,這些種族名稱是他後來通過書本了解到的。他曾經曆傷寒、黃熱病和天花的流行,並在可怕的黑死病中幸存下來。他跟隨哥倫布出生入死,梵·高則親自作畫饋贈。他自稱不信仰任何已知宗教,並在談到上帝時借用拉普拉斯回答拿破侖的話:“我不需要那個假設”;但他本人卻曾遭遇宗教中的著名人物,後來自己幹脆也成了宗教中的著名人物。充足的時間,讓他獲得了10個博士學位;但時光的流逝,仍讓他日漸落伍。他甚至還在17世紀邂逅一個自稱來自另一時空的人,當然他們也互不相信……
整部影片都是在他行將離去的空蕩蕩的房間裏緩慢枯燥的敘述,但一點也不覺得沉悶,情節始終帶著觀眾向下走去。
從生物學而言,他的生命永遠停在了35歲。但永生並不幸福,尤其表現在情感方麵:熟悉的人一個個衰老並死亡;對他來說,其他人就如同潮漲潮落的海水,又似隨風飄逝的麥浪;他不記得自己的父親;他一生婚姻無數,卻不敢再接受別人的感情,因為他不能給她們以永遠,卻隻能看著親人一一離去……
這個故事幾乎容納了同類科幻文學的所有精髓,讓我們從中看到英國科幻作家邁克爾·莫考克的(瞧這個人)( Behold the Man, 1966)的影子:主人公都目睹並親曆了曆史!但影片構思與諸多科幻構思又有不同之處:他不是時間旅行者,也不比普通人更優秀;他不是在反複經曆同一場景(比如(土撥鼠日)),時光總在一直向前;他也並非不會死亡,隻是已經很老很老。唯一能與之比肩的也許隻有(時間足夠你愛}裏那2360歲的主人公―整個故事以回憶錄的形式記錄下他那漫長的戀愛自述,纏綿徘惻,旖旎動人;當然,他還讓我們想起日本漫畫家北條司的卡通形象(陽光少女》:一個經曆了那麼多感情糾葛卻永遠也不可能長大的美麗少女―真的,永遠年輕並不是什麼好事。
回到影片。開始朋友們並不相信,認為他陳述的隻是教科書上的知識,懷疑他在寫科幻,或是喝醉了,或在受,終因心髒病突發而死!他再一次目睹了親人的離去……
約翰·奧德曼是永生的,但塑造他的作家卻已與世長辭。《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創意來自科幻劇作家傑羅姆·比克斯拜(Jerome Bixby,1923-1998) ,廣為人知的(奇妙的航程) ( Fantastic Voyage, 1966 )的編劇(此片後被美國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改寫為同名小說)。早在20世紀60年代傑羅姆·比克斯拜就構思了上述故事,遺憾的是他卻沒吸食毒品,或患上了精神病。但隨著他對細節的追憶,朋友們開始半信半疑―就連他的名字,也帶有明顯的雙關(Oldman的意思即“老人”);而他自己則說,不知這是上帝的垂青還是疏忽,不知自己是被詛咒還是被祝福。朋友們雖然戲稱‘“在我們當中一定有你的後代”,但最終還是帶著不信任的神態離去。然而這時,影片卻把情節推向了高潮―
由於他對一個小細節的不慎流露,讓那位比他“年長”許多的心理學家突然意識到, 自己竟是他的兒子1可這一事實讓心理學家無法接能看到影片問世。
影片結尾處標有“謹以此片獻給邁克爾·比克斯拜(1982-2007 ) ”的字樣。原來,本片的執行製片愛默生·比克斯拜(EmersonBixby)是劇作家的兒子,而邁克爾·比克斯拜(Michael Bixby)則是他兒子的兒子;就在此片拍成之時,這位年輕人過早地離開了人世,讓愛默生·比克斯拜在送走父親10年之後又送走了兒子……
少年安德魯出身於一個不幸的家庭:父親酗酒家暴,母親患病臥床,他對自己的前途也充滿迷茫。在安德魯眼裏,現實生活實在沒有什麼未來和希望可言。不過安德魯突然有了一個愛好,那就是用攝像機記錄下身邊的一切,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為此安德魯遭到誤解,遭到冷遇,甚至還遭到毆打,但他執著一意,非要把這項工作進行下去。
這就是科幻影片(超能失控》(2012)的最初緣起。
一天,安德魯應表哥麥特之邀,參加一個熱情奔放的學生晚會。結果他們在晚會場所附近,發現了一個莫名出現的深坑。於是,安德魯、麥特與在學校裏很受歡迎的黑人孩子史蒂夫一起,深入到這個洞穴當中,探究其中的秘密。他們在洞穴裏,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水晶狀物體,它能夠影響周圍的電磁場,甚至影響到安德魯的拍攝。
離開深坑之後,安德魯、麥特和史蒂夫驚訝地發現,他們居然神奇地獲得了某種超能力―他們能夠借助意識移動物體!而且隨著他們的不斷鍛煉和強化,這種超能力竟變得越來越強。
三個人興奮異常。他們開始借此超能力進行惡作劇,開各種無傷大雅的玩笑。但是有一次,安德魯在憤怒中將一輛打算超車的轎車“移”入河中,險些致人於非命,這才引起他們的警惕。他們在商量後決定,以後不得將此種超能力用於生物,並不得在憤怒中加以使用。
三個孩子繼續開發著自己的超能力。有一天他們突然發現,他們在不斷調整和適應之後,居然能夠飛上天空。孩子們又驚又喜,開始在空中盡情地遨遊起來。不過他們卻沒意識到這樣做的危險,因為天空中有很多人安德每擇控攝像機在空中自我拍攝安德,惡能釋放的開始―摧毀一輛報廢的轎車類的飛行器。史蒂夫在一架飛機突然駛來時差點遇險,幸得安德魯相救他才僥幸得以生還。隨後,麥特又讓安德魯借助超能力為大家表演魔術,並讓他從此信心大增。
然而,生活中的不幸繼續困擾著安德魯。父親依舊對他拳腳相加,同學們照舊對他嘲諷侮辱。安德魯為此心情陰鬱,一個人在雷雨天裏獨自翱翔,史蒂夫追上來試圖安慰和勸說他,不料一道閃電襲來,史蒂夫不幸隕命高空。
在參加完史蒂夫的葬禮之後,麥特與安德魯發生了爭執,安德魯不聽勸說,獨自離去。在學校裏,當安德魯再次遭到同學的嘲弄時,他終於憤怒了,用自己的超能力狠狠地懲罰了羞辱他的同學。自此開始,安德魯心底的惡能被釋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