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招 針灸拔罐可治療脂肪肝(2 / 3)

脂肪肝患者艾炷直接灸的方法

即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灸。為防止傾斜,施灸前可先在穴位局部皮膚上塗以少量大蒜汁、凡士林或清水,以增加黏附性或刺激作用。艾炷是用艾絨捏成的圓錐形小體,每燃燒盡一個艾炷稱為“一壯”。一般以艾炷的大小和壯數來掌握刺激程度,一般灸7~9壯為宜,直接灸臨床又分瘢痕灸、無瘢痕灸和發泡灸三種。

1.瘢痕灸(又稱化膿灸) 用火點燃小艾炷,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再更換新炷。灸時可產生劇痛,術者可拍打施灸穴位四周,以緩解疼痛。待所需壯數灸完後,施灸局部皮膚往往被燒破,可予貼敷生肌玉紅膏於創麵,每日換貼1次,1周以後即可化膿,5~6周灸瘡結痂脫落,局部留有瘢痕。臨床常用於瘰癘,皮膚潰瘍日久不愈,疣、痣、雞眼及局部難治之皮膚病。

2.無瘢痕灸 施灸後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皰,且灸後不留瘢痕。臨床應用中、小艾炷,施灸時病人稍覺灼痛即去掉艾炷,另換一炷。以局部皮膚紅暈、無燒傷、自覺舒適為度。臨床適用於濕疹、痣、疣、疥癬及皮膚病潰瘍不愈。

3.發泡灸 用小艾炷。艾炷點燃後患者自覺局部發燙時繼續灸3~5秒鍾。此時施灸部位皮膚可見一艾炷大小的紅暈,1~2小時後局部發泡,一般無需挑破,外敷消毒紗布3~4天後可自然吸收。臨床用於瘡腫、瘰鬁、白癜風、皮炎、疥癬等的治療。

脂肪肝患者艾炷間接灸的方法

艾炷灸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而施灸的一種方法。此種灸法可產生艾灸與藥物的雙重作用,是臨床廣為應用的一種灸法。

1.隔薑灸 將鮮生薑切成3~4毫米厚的薑片,中間以針刺數孔,放置穴位處或患處,上置艾炷施灸。病人感到局部灼熱疼痛,可將薑片稍提起,然後放下再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至局部皮膚紅暈為度。

2.隔蒜灸 將鮮蒜切成3~4毫米厚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具體灸法同隔薑灸。隔蒜灸後多有水皰,注意皮膚護理,預防感染。

3.隔鹽灸 用純淨的食鹽填平臍中,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4.隔附子餅灸 將附子研成粉末,加麵、酒調和製成直徑2~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具體灸法同隔薑灸。

脂肪肝患者艾條灸的方法

是用薄綿紙包裹艾絨卷成圓筒形的艾條,施灸時點燃一端,在穴位或患處施灸。艾條灸法又分為溫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種。

1.溫和灸 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部位,距皮膚1~2厘米進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一般每穴施灸3~5分鍾,以皮膚紅暈為度。多用於麵癱、眼袋、皺紋、白癜風、皮膚瘙癢症、雷諾症、斑禿、蕁麻疹、血管炎、風疹及皮膚皰疹久不收口等多種疾病。溫和灸多用於灸治慢性病。

2.雀啄灸 點燃艾條一端後,與施灸部位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施灸稱為雀啄灸。而將艾條反複地旋轉施灸則稱為回旋灸。本法適應證基本同上,但雀啄灸多用於灸治急性病。

脂肪肝灸療操作宜忌

灸療是以中醫髒腑經絡基礎理論為指導的一種治療方法。因此,使用時首先要根據疾病的痛位、病性等,辨證選穴,這樣才能收到預想的效果。灸治是一種熱療,它是借助於艾灸的溫熱而疏通經絡,故在施灸時,切不可距離太近,以免灼傷皮膚,造成感染。更要防止艾團的火花迸射,燒傷皮膚。灸治,現在多以被灸處皮膚有溫熱感或灼熱感為標準。點燃的艾條一般距離皮膚3~5厘米,時間5~10分鍾為宜。施灸前要與患者講清灸治的方法及療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與合作。瘢痕灸後,局部要保持清潔,必要時要貼敷料,每天換藥1次,直至結痂為止。在施灸前,要將所選穴位用溫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幹淨,灸後注意保持局部皮膚溫度適當,防止受涼,影響療效。除瘢痕灸外,在灸治過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傷皮膚。如有起泡時,可用乙醇消毒後,用毫針將水皰挑破,再塗上甲紫(龍膽紫)即可。偶有灸後身體不適者,如身熱感、頭暈、煩躁等,可令患者適當活動身體,飲少量溫開水,可使症狀迅速緩解。施灸時注意安全使用火種,防止燒壞衣服、被褥等物。

日常拔罐法的作用機製

循經走罐還能改善各經功能,有利於經絡整體功能的調整。再如藥罐法,在罐內負壓和溫熱作用下,局部毛孔、汗腺開放,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藥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根據用藥不同,發揮的藥效各異。如對於皮膚病,其藥罐法的局部治療作用就更為明顯。水罐法以溫經散寒為主;刺絡拔罐法以逐瘀化滯、解閉通結為主;針罐結合則因選用的針法不同,可產生多種效應。

1.負壓作用 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人體在火罐負壓吸拔的時候,皮膚表麵有大量氣泡逸出,從而加強局部組織的氣體交換。通過檢查,也觀察到負壓使局部的毛細血管通透性變化和毛細血管破裂,少量血液進入組織間隙,從而產生瘀血,紅細胞受到破壞,血紅蛋白釋出,出現自家溶血現象。在機體自我調整中產生行氣活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等功效,起到一種良性刺激,促其恢複正常功能的作用。

2.溫熱作用 拔罐法對局部皮膚有溫熱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藥罐最明顯。溫熱刺激能使血管擴張,促進以局部為主的血液循環,改善充血狀態,加強新陳代謝,使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排出,改變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增強白細胞和網狀細胞的吞噬活力,增強局部耐受性和機體的抵抗力,起到溫經散寒、清熱解毒等作用,從而達到促使疾病好轉的目的。

3.調節作用 拔罐法的調節作用是建立在負壓或溫熱作用的基礎之上的,首先是對神經係統的調節作用,由於自家溶血等給予機體一係列良性刺激,作用於神經係統末梢感受器,經向心傳導,達到大腦皮質;加之拔罐法對局部皮膚的溫熱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徑傳到中樞神經係統,從而發生反射性興奮,借以調節大腦皮質的興奮與抑製過程,使之趨於平衡,並加強大腦皮質對身體各部分的調節功能,使患部皮膚相應的組織代謝旺盛,吞噬作用增強,促使機體恢複功能,陰陽失衡得以調整,使疾病逐漸痊愈其次是調節微循環,提高新陳代謝。微循環的主要功能是進行血液與組織間物質的交換,其功能的調節在生理、病理方麵都有重要意義。且還能使淋巴循環加強,淋巴細胞的吞噬能力活躍。此外,由於拔罐後自家溶血現象,隨即產生一種類組胺(組織胺)的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力,這有助於機體功能的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