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愛好詩者,應從年輕時起。年輕時容易培養感情,容易激發心弦,詩很能鼓舞年輕的心靈去追求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境界。”

紅波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關懷培養下成長起來的民族詩人。他的心中充滿了愛國愛民的熱忱。他長期生活在底層,在質樸的泥土間,因而他的詩充滿了對養育他的土地的歌頌和依戀。正如藍鴻恩先生在《熱土戀》的序言中所說:“他熱戀著這美麗的大地,當然進發出來的是歌頌大地母親的聲音。”

有人說,紅波是壯族老一輩詩人到新一代詩人的過渡詩人。其詩的內容、藝術風格都表現出了這一特點。至於此種說法是否適當,可以進一步探討。但紅波確是寫了幾十年詩的詩人,並且詩作跨的年代較長。因而上麵的說法也許是有它的根據吧!

在文藝作品方麵,紅波除了詩,還寫了不少散文和雜文,但成就主要在詩這一方麵。他應不愧於為民族的詩人。

五、不能使人才嘴斤遙贅

紅波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與外界的培養和扶植也是分不開的。他勤奮刻苦,不恥下問。上至省部級高幹,下至山村裏的農夫,企業界、文教界、宗教界以及民主黨派,都有他能夠虛心請教的好朋友,他從他們那裏學到了各式各樣的生活體驗和感受。

紅波介紹說,他是師從於藍鴻恩和黃勇刹兩位先生的。他對自己的老師特別敬重。他說自己向老師學習的方法與人不同。由於他知道老師很忙,他很少去打擾他們,更沒有將自己的新作送給老師閱讀和批示。非重大事情他是不會打擾老師的。

他向老師學習的方法就是:注意觀察老師的言談舉止。當開會或座談會老師發言時,他全神貫注地傾聽,認真做筆記和錄音拍照。至今,他還保存著兩位老師幾十合講話的錄音磁帶,有部分已整理成文,成為十分珍貴的財富。

從自己的成長經曆出發,紅波深明,成才之路是十分艱難的。一個人才的成長隻有經過漫長的奮鬥,才能成為引人注目的棟梁。他常常感到人才的難得,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因此他極重視人才的培養,認為文藝人才不能斷層。為此,他實施了以下幾方麵的做法:

其一,舉辦文藝沙龍。從1987年他擔任文聯主席起,他就規定每個星期六晚上為接見作者時間。這個晚上,辦公室燈火通明,文聯會員和其他青年作者圍著桌子邊品茶邊議論。有時談各人的所見所聞;有時談自己的創作體會;有時分析具體作品;有時提出問題共同推敲。協龍氣氛十分活躍。這個方法不僅培養了青年人對文學創作的興趣,也將馬山文藝界的同行團結起來。既提高了他們的創作水平,也在無形中培養了人才。後來確實造就了一批思想素質較高的人才。

其二,創辦習作園地《紅水河》文學報。紅波深知,剛涉足文學天地的初級寫作者,其作品要登上高一級報刊是很難的。因此,他要開辟一方綠土,使初學者有發表文章的機會。於是他親創《紅水河》報,並親任主編。 自從辦報至今,每期報發表二三十篇文章,不少青年的第一篇鉛字文章是在這裏刊登的,使他們受到很大的鼓舞。紅波說《紅水河》報就像一盆火爐,吸引著廣大年輕人,大家圍爐共聚,心裏暖烘共的。《紅水河》報,無疑地造就了馬山一批文學新人。

而更可貴的是,辦報伊始,紅波就給自己和一些老作者下了規定,要求他們本身盡可能不在或少在《紅水河》上發表文章,將版麵盡量讓給文學新人。創報以來,紅波除了發表《望紅河》一詩以歌頌和激勵紅水河子孫外,不曾刊過自己的文章。

其三,舉辦各類學術講座。這是紅波培養文學新人的一個有效辦法。10多年來,幾乎每年各類講座學習班,他都親自掛帥和主持。如有文藝界名流來到馬山,紅波都不放過機會,請他們與青年作者認識,並請他們講座。像藍鴻恩、黃勇刹、黃青、梁庭望、蘇方學、丘振聲、古笛、藍環昌、韋一凡、淩永慶、楊長勳等老一輩和青年一代專家學者,都曾應邀在馬山講學,給當地的青年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對他們的成長道路影響極大。

其四,推祟青年作者。得過銅鼓獎的紅波從不炫耀自己,而是極力推薦青年一代。他常對青年們說:“我的肩膀是你們登天的階梯,你們應該趕快登上去。”紅波還說:“馬山是個窮山區,但人有誌氣,是個出奇才之地。大約五至十年出一個。藍鴻恩、梁庭望、蘇方學是奇才,潘立遠、黃鳳顯、陸幹波是奇才,還有更年輕的奇才正不斷湧現。”因此,他一發現有好苗頭就宣傳。正是在他的組織下,籌辦了青年作者韋漢樓作品討論會。這是馬山文藝界有史以來舉辦的第一次個人作品討論會。當時文聯曾有同誌說:“這樣做是不是有些顛倒了,應該先舉行你的作品討論會才對呀!”紅波笑等教兌:“我老了,留給後人評論吧,現在關鍵是把青年人推上去。”這個討論會在他的主持下,請來了有關部門領導,廣西日報的編輯也來參加了會議。會議開得很熱烈,後來還在廣西日報上登了消息,產生了很好的效果。討論會對韋漢樓鼓舞很大。‘會後不久,他寫出好幾個中篇小說,成為馬山的又一奇才。

10多年來,特別是紅波負責文聯工作以來,經他推薦到省級,加入作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戲劇協會、美術協會、書法家協會共有10多人,其中不少是他親自培養出來的。在紅波的辛勤工作和組織下,馬山文藝界初步形成了作家藝術家群體。馬山的文藝創作走上了一條欣欣身榮的路子。這些年來,馬山作者平均每年都有一兩部著作出版,這在縣級文聯是少見的。

從自:波正式發表第一篇習作開始,至今已35年了。這是一條漫長、坎坷的人生道路。紅波下煤井當過礦工,在中學當過教師,受過種種磨難,但他給自己立下了一塊人生的裏程碑。在這塊裏程碑上,我們可以讀到為他自豪的三點:

第一是在搜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遺產的工作上,他留下了幾百萬字的資料。子孫後代是不會忘記他的。

第二是他自己創作了一批較好的作品,大約100萬字以上,獲得了包括銅鼓獎在內的各種獎勵。這將在民族文學史上留下一定的地位。

第三是為馬山的文藝後繼有人,做出了自己應做的工作,培養了一批人才。他的無私奉獻,受到了廣大青年作者的尊敬和擁護。

紅波是從紅水河邊走出來的,他在相思湖邊磨煉了四載,從那裏走進生活。他不愧為紅水河之子,也不愧為一朵相思湖之花。

寫於1993年7月

蒙國榮:毛南民間文化鑿石采玉人

過偉

蒙國榮小時家境貧寒,他是懷揣紅薯當午飯到拍餘裏外的山村學校讀完小學,後來又一麵放牛一麵複習功課考上初中,再後依靠公費讀完廣西民族學院中文係的。讀中學時,讀的看到的文章沒有一篇是毛南人寫的,心裏很不是滋味,便萌生了要當毛南族第一代作家的念頭。讀大學時便開始發表一些小作品,畢業後抽去搞“四清”,在工作隊集臨時被扣上“資產階級名利思想”,後又背上“臭老九”惡名,屬被教育對象,就不敢再動筆了。直到1974年初,壯族詩人莎紅來到環江,找他談心,鼓勵他重新拿起筆來,隨後又吸收他參加了幾次創作學習班,當作家的心又萌發起來。最初主要寫新民歌,1980年以後中央提出要搶救民間文化遺產,他意識到搶救本民族文化遺產,是本民族作家責無旁貸的職責,於是毅然放下個人創作計劃,決心為了弘揚毛南民族文化,為毛南人爭氣爭光,便一心撲在搶救民間文化工作上。也就在這時,我應邀到環江和他們一同搞毛南族民間文學選編工作,才和他熟識起來,成了知交。

國榮轉人民間文學工作後,紮紮實實地從田野考察做起,這工作又苦又累,他是以“拿命搏”的精神做這個工作的。1985年5月,他到環江景陽村打狗河對岸去采訪,當時渡口沒船,隻有一隻爛竹筏,他便請一位青年給他擺渡,快靠岸時,竹筏碰到了激流下的礁石,他跌到冷水裏,幾乎葬身魚腹。但就在這一次,他采集到了一篇後來被認定為毛南族古代前期(唐、宋、元之際)文學上的重要作品―《三九趕山》(刊《六族故事選》)。他在實踐中認識到在民間文學大海中,情歌、兒歌、一般故事、童話是淺層的東西,而民間宗教文學則是深層的東西。要采集到民間宗教文學材料,難度很大。因為民間宗教文學大都保存在師公手裏,解放後多次政治運動,他們大都是批鬥對象,在“文革”中尤甚,因而心有餘悸。國榮為了采到第一手材料,親自深人師公做法事的現場,一麵當小學生,一麵結交朋友,同吃同住同勞動娛樂,推心置腹,後與師麼日門結成忘年之交,所以他采錄的資料翔實而細致。因此,在他與人合作的《毛南族舞蹈》《毛南山鄉》《毛南族風俗誌》《毛南族文學史》《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辭典》中,所撰寫的部分,資料翔實、具體、富於科學性,是他第一次將毛南族民間文化形成文字與典籍。今後不論誰,要研究毛南族及其曆史、文化、文學、民俗等,非讀他參與撰寫的典籍不可。

國榮記錄翻譯民間故事時,做到三“抓”,即一抓故事的主題和立意,二抓故事情節的發展與轉變,三抓講述者原話含義。在翻譯民歌時做到三個“準確”,即準確地把握整首歌的主題,準確地理解每首歌的內容,準確地譯出歌詞原義。因此,他翻譯的民歌能做到神似、形似兼備而又富於詩味。如《哥送的花竹帽兒喲》:“媽送的床單棉被喲,我緊緊地鎖在箱底;哥送的花竹帽兒喲,我晴雨戴著不分離;別人送我千斤金銀喲,我一萬個瞧不起;看到帽兒就望到哥哥喲,花竹帽兒伴我進人甜夢裏!”又如(管他叫化不叫化》:“管他叫化不叫化,隻求我倆共一家;願比白鶴久長久,時來:自有好年華。結伴同隊串村寨,一個飯瓢兩人拿;管他叫化不叫化,隻求我倆共一家。不求神來不靠天,雙雙勤勞同創家;願比白鶴久長久,時來自有好年華。”原歌的詩意、神韻、句式、腳韻、重複詠都保留原貌,較好地做到達意傳神。他采錄翻譯整理的民間故事,也很注意保持原講述者的語言風格,女歌師盧玉蘭講述的《孟薑女送衣》,夾敘夾唱,凡表達感情的地方都用毛南民歌唱出,蒙國榮整理時也達意傳神地譯。如孟薑女思夫,為丈夫縫衣時獨自吻昌:“春花重吐芳―雌十線縫衣衫,線短情意長,羅喂!乃羞到長城去,/春花重吐芳。羅喂!”(刊於《毛南族民間故事集》)這是一首絕妙的毛南“羅喂歌”。孟薑女對丈夫的深深的情,和這綿綿的歌,一起縫進那厚實的棉衣之中。這樣的藝術珍品,是代代佚名故事家的功勞,傳講者盧玉蘭的功勞,也是采錄翻譯整理者―毛南民間文化的鑿石采玉者―蒙國榮的功勞。

1986年1月,為了合著《毛南族文學史》,我又到了毛南山鄉,與國榮同誌共商全書框架結構,並研究各章節大體寫法。其中難度較大的《毛南族民俗文化簡述》《古歌謠和古咒語》《風俗歌謠》相師》《古代文人文學》諸章,他都勇挑重擔並出色完成寫作仟務。《毛南族文學史》是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劃重點項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叢書》55部文學史中出版的第四部,1993年獲廣西教委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叢書編審委員會評語:“對毛南族文學發展的基本脈絡敘述得比較清楚;內容更加豐富,信息量更大;同時突出了各個曆史時期的主要文學現象。對許多重要作品的文化曆史背景作了多方麵的介紹,並注意比較研究,也顯示了該書稿的民族特點。”(見《毛南族文學史·後記》)這成績的獲得與國榮是分不開的。

做學問,不能學花頭鴨,要甘於寂寞,甘於清貧,埋頭苦幹。這位同誌謙虛地說:“過去我雖然酷愛文學,但‘文革’虛度了10年,現在重新拿起筆來,感到很生疏,功底不夠,要跟上別人,隻好笨鳥先飛,加倍努力,比別人付出更大的力氣。”為此,他與原先很喜歡玩的撲克、象棋告別,與電影院絕緣,晚上看完電視新聞聯播就躲到書房裏去“爬格子”。1986年縣委為了解決他愛人農轉非,動員他去環江師範當校長,可以同時安排家屬工作。但國榮想到1981年毛南族民間文藝家袁鳳辰去世後,毛南族沒幾個熱心民族文化工作的人,如果自己去學校,民族文化事業就受損失了, 自己喜愛的事業也半途而廢。他征得愛人理解和支持,辭去可享受副處待遇的校長職務,愛人就業問題也拖下來了。職稱問題因種種原因也未能解決,這一切都淡薄不了他“爬格子”的信念。他一如既往地就像毛南山鄉的鑿石采玉者,在民間文化大石山上,堅定而剛韌地一錘一錘鑿下去,采雕出更多更好晶瑩璀璨的毛南民間文化美玉精品,貢獻於祖國人民。近年來他已出版的作品專著(包括合編合著)有:《毛南族京族民間故事選》《毛南山鄉》《毛南族民歌選》《回彝水佗佬毛南京六族故事選》《毛南族民間舞蹈》《毛南族風俗誌》《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辭典》《中國歌謠集成·廣西卷》《毛南族文學史》等,1993年1月,中共環江縣委、縣政府授予蒙國榮“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稱號。他說:“我更堅信我選擇的道路沒有錯,我還要繼續走下去,爭取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更多貢獻。”

寫於1993年10月

喜讀《漢族民間風俗叢書》

楚人

風俗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一方麵,民族特點製約著風俗習慣,另一方麵,風俗習慣又是民族特征之一。我們了解和認識一個民族,總是先從它的風土人情或民俗文化人手的,這個民族人們的衣著裝飾、飲食習慣、民居建築、代步工具、歌舞娛樂、交際禮儀、歲時令節、宗教信仰等等,都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可以說,許多風俗習慣已成為每個民族特有的標誌徽識。同樣地,本民族的人們亦是首先通過相同的風俗習慣來產生認同,產生民族情感,風俗習慣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基因。因此,要對廣大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凝聚力,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弘揚本民族的優秀風俗傳統;而要讓其他民族了解本民族,介紹民族風俗亦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辦法。

漢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曆史悠久綿長,文化博大精深,它那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的風俗就是這種曆史和文化的積澱。其中既有古老傳統的傳承,又有社會進化帶來的變異,不僅對外國人有著特殊的吸引力,即使是對本國人民亦具有相當的魅力。向本國人和外國人係統介紹漢民族的民間風俗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徐傑舜先生主編的《漢族民間風俗叢書》(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為這項工作做出了很有分量的貢獻。

由於工作的關係,有關漢族風俗的書看過不少,而讀了這套叢書以後一個總的感覺便是,它在編著體例上有許多創新之處。

首先,這套叢書注意比較全麵係統地介紹漢族民間風俗。

時下坊間有些風俗書籍專載奇風異俗,以迎合一部分讀者的獵奇心態。本叢書無意媚俗,而是在民俗學的科學理論指導下,根據民間風俗應有的知識體係,比較全麵、比較係統地介紹漢民族的各類風俗習慣。從宏觀方麵看,該叢書120萬字,分民間經濟風俗、紅白喜事風俗、四時八節風俗、生養益壽風俗、衣食住行風俗、民間遊樂風俗、民間交際風俗、民間信仰風俗等8冊,大致涵養了漢族民間風俗的各個方麵。這便可以幫助讀者從整體上了解漢民族風俗的全貌,從而加深對漢民族曆史和文化的認識。從微觀方麵看,每函類風俗中介紹也比較係統。如,民間遊樂風俗中,從節會狂歡、歌舞曲藝、百戲要耍、競鬥博弈、燕遊玩賞等方麵,幾乎囊括了民間遊樂風俗的各種典型事象,並使漢民族遊樂的形式和道具、遊樂的情景、遊樂的心態在書中再現。紅白喜事風俗中,有關婚俗的部分分相親篇、定親篇、迎親篇、洞房篇、婚後篇,係統地介紹了漢族男女結婚禮儀的全過程。又如,漢族居住地域十分廣闊,“百裏不同風,十裏不同俗”,每一種風俗在各地的表現形態千差萬別。叢書的編著者注意及此,往往選取各地有代表性的風俗事象列於書中,使讀者能領略到漢族風俗的千種姿態,萬般風情,而不致以管窺豹,以偏概全。編著者們這種科學的而不是獵奇的態度值得讚賞。

其次,這套叢書注意到風俗的傳承與變異之間的關係,在介紹傳統風俗的同時,也介紹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產生的新風俗,從而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性。

看一些以往的風俗書,往往很難看到風俗發生了什麼變化,大多是輾轉傳抄,陳陳相因,千篇一律,而讀這套叢書卻感到耳目一新。編著者們觀察到身邊生活的變化,留心當代傳媒所反映的各地人民生活方式的變革,不失時機地在書中介紹了許多新的風尚、新的習俗,如電話拜年、女子舞龍、相偶茶座、戀愛角、賀年卡、茶話會等等,使改革開放以來,生活水平提高以後,漢民族的新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風貌盡收眼底。

對於傳統風俗,編著者也注意到它們的演變。如,《有趣的土地爺演變史》一篇,介紹了從古代人們向大地直接獻祭、禮拜到近現代對土地公廣泛信仰的演變,反映了漢民族民間對土地神的崇拜經曆了從對土地的自然屬性及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的崇拜到對土地神的管理土地權威的崇拜漫長過程;在《幌子廣告風俗古》一篇中,作者指出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幌子為廣告的風俗近幾十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櫥窗的布置,霓虹燈的使用等都是幌子的新變異。這種動態的研究與介紹,在社會風俗的研究中值得大力提倡。

再次,這套叢書注意到漢族風俗中精華與糟粕並存的客觀存在,在弘揚良風美俗的同時,對惡風陋俗也進行了一定批判。

叢書主編在《總序》中指出:“由於過去長期的文化封閉,不少沐漢寸漢族風俗缺乏全麵了解,良蕎不分,使得一些地方惡風陋俗泛起;而又有一些人則把漢族的許多良風美俗也當作惡風陋俗加以否定。”於是,他從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良知和責任感出發,把“介紹多彩的風俗,北入們鑒別良芳,區分醜美,傳承和提倡好的、健康的,抵製壞的、封建迷信的,讓大家一起搞好移風易俗活動”,作為編寫這套叢書的重要宗旨之一。體現這一宗旨的內容在叢書中俯拾即是。如,編著者在介紹漢族特有的纏足風俗時嚴肅指出,纏足習俗是一種以醜為美的頹糜之風,“女子纏足,是漢族婦女的傳統陋俗,而欣賞小腳、玩小腳也就成了封建士大夫階級一種病態的習俗”。對婚禮中“粗俗、狠陋”的鬧房之俗,則著重分析了它的危害性:“盡量使新娘新郎難堪難忍,而往往使惡作劇演成了悲劇。”編著者對各種鬼神迷信的巫術、相術所反映出來的愚昧、落後的民族性所進行的揭露和批判最為深刻,不僅從傳統文化中天命觀的源流人手挖掘了“生死富貴皆迷信命”的宿命論的思想根源,而且還揭露了相術等迷信活動的荒誕性和欺騙性,對山區農民將辛:勤勞動得來的幾千元積蓄花費在裝神弄鬼的種種還原儀式之中,而不是投入再生產中,表示了擔優。諸如此類的分析、批判,加強了叢書的理論色彩,提高了叢書的格調和品位,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最後,這套叢書注意到內容的通俗與語言的生動。

以往有些民俗學著作,運用西方民俗學的一些理論和術語,把來自民間的事物寫得讓民眾看不懂。這套叢書成功地避免了這一點。它將民眾在生產、服飾、飲食、居住、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信仰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麵廣泛流行的、經濟重複出現的行為方式,通過文字,再現給廣大民眾看,這本身就決定了它的內容的通俗性。所以編著者們在介紹各種風俗時,力求寫得通俗易懂、即使是對古代風俗的回顧,也盡量地運用現代語言,讓具有一般文化程度的讀者也能接受。從每篇的標題到正文,語言頗為生動活潑,使本來就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風俗習慣在作者筆下更具魅力,這不能不歸功於他們在寫作上下的功夫。

此外,富有民族特色的裝幀、再現各地風土人情的珍貴彩色照片和各篇篇首的生動插圖,使整套叢書圖文並茂,從內容到形式都散發著濃鬱的民間鄉土氣息,體現出渾厚的民族氣派。

原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

清風裏的沉思與歌詠

―著名學者梁超然掠影

馮文東 黃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