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瑤族作家藍芝同的寓言創作

農學冠

藍芝同筆名藍之童、龍甘、龍之潭。1960年6月生於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澄江鄉六裏村。1977年畢業於都安高中,1982年7月畢業於廣西民族學院政治係,分配到廣西民族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現為該社副總編、副編審。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理事,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廣西寓言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廣西作家協會會員。1998年獲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的“德藝雙馨”民間文藝家榮譽稱號。

藍芝同於1983年開始業餘創作,1986年至今發表以寓言為主的各類文藝作品100萬字,寓言作品專集有《蝙蝠賀喜》(廣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雞給狐狸拜年》(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三個和尚挖水井》(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天狗的命運》(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和《狼來了之後》(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本。其中《編蝠賀喜》1994年榮獲首屆中國寓言文學“金駱駝獎”創作優秀成果獎;《天狗的命運》1998年榮獲第二屆中國寓言文學“金駱駝獎”創作優秀成果獎。有數十篇寓言佳作被收人《中國寓言大係》等國內外多種寓言選本。

我國寓言創作盛封了於春秋戰國時代,曆秦漢、唐宋而明清,經久不衰。由於它貼近生活,形式簡短,顯現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質和智慧,被譽為文學的輕騎兵。至今,它仍是我們繁榮文學創作、進行精神文明建設所需要的一支力量。瑤族作家藍芝同在創作實踐中發揚我國寓言富於倫理政治色彩和瑤族民間寓言多以動物為主角的優良傳統,以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澆灌寓言之花,結出了可喜的碩果,給瑤族文學史增添了光彩。

藍芝同寓言具有如下特點:

一、哲理性強,寓意深刻;抑惡揚善,抨擊時弊。從總體上說,他的寓言是社會大變革的產物。改革開放的浪潮大大激發了作家的深邃的思考。如《獅王考法官》說獅王要選擇一個理想的“法官”。狐、狼、貓、狗同時到達,大家爭著首先應試,互不相讓,稍後才來的白兔“進場後並沒有搶先應試,也不卷入爭端,而是立旁沉思,靜聽對手們的爭吵”。白兔的舉止是不考試的考試,受到了獅王的讚賞。獅王對白兔說;“方才你默立於旁,傾聽它們各自的陳述和爭吵,冷靜而審慎地思考問題,這就是你的最佳答卷,也是法官應有的氣質與品德。”於是錄用了白兔。這種別具一格的考口漢寸於當今的人事製度改革有著借鑒的意義。《狼和羊》敘說狼對羊築起牢固的羊圈大肆攻擊,誣為是“閉關自守”的保守舉動,而羊頭腦清醒,絕不引狼人室。這是社會生活的折射,體現了“開放”的辯證法。出自作家對社會紛繁駁雜現象的細致觀察,作家對那些趨炎附勢的惡劣行為和靠拉關係、搞花架子的不正之風進行了諷刺。如《蝙蝠賀喜》,借助蝙蝠似禽似獸的外表,運用擬人手法描寫蝙蝠從自身私欲出發的騎牆態度。老虎落難,蝙蝠以自己非獸為由奚落老虎,而當老虎成了百獸之王,則又以自己是虎的“同祖同宗”為由,備豐厚禮品去為老虎賀喜。孔雀落難,蝙蝠以自己屬獸類為由譏諷孔雀,後來孔雀成了百鳥之王,蝙蝠又認為自己是孔雀的“同族同類”而帶禮品去給孔雀賀喜。蝙蝠之所作所為,微妙地表現了當今社會某些人椎利是圖、不擇手段、巴結權貴的醜態。《蜘蛛“改革”》寫蜘蛛不再結網捉蟲,而是“改拉‘關係網’”以獲大利,還美其名曰“改革”,這是對“改革”的裹讀。作品通過蜜蜂對蜘蛛的“采訪”,引出了蜘蛛的道白,言簡意賅,暴露無遺。可見構思之巧妙。由於作家目光敏銳,洞察利弊,有的放矢,對社會的負麵進行無情的揭露和鞭撻,表現了作家的美好的藝術信念。當今文壇,有的作家(作者)遠離杜會,遠離現實,不食人間煙火,樂在“內宇宙”裏自我陶醉, 自我吟哦,而藍芝同借助寓言形式,加人精神文明建設的行列,甘當“清潔工”,衝刷社會某些角落的汙垢,淨化人們的心靈,其意義不言自喻,顯示了作家的機智和膽識。

二、多采用逆向思維方式構思,立意新穎,不落俗套。作家善於從傳統題材中提煉新意,如對狐狸、狼、螞蠟等動物的形象也發掘出其“積極”的一麵。螞蛾,是吸血蟲,不會給人好感,從來隻獲得遭罵的“待遇”。但作家筆下的《螞蠟的回答》,別有一番情趣:

螞蛾沒有眼睛,它在水中遊動、尋找目標時,全靠嘴巴來探路。因此,魚兒罵它:

“沒眼沒珠的軟骨頭!”

“水族中的敗類!”

“把它攆出水國去!”

螞蛾說:“我雖然沒有眼睛,但我從來沒有上過魚鉤的當!”

螞蠟不因無眼而自卑,它以不上魚鉤的當而自豪,嘲諷“有眼”而糊塗的魚們。

三、民族氣息和時代精神結合。藍芝同的寓言創作,不少題材取自本地區本民族的生活,但不拘泥於傳統文化心理,而是從時代的製高點來觀照,使作品既有民族生活的底蘊,又有時代呼喚的聲音。如前述的(獅王考法官》《狼和羊》《蜘蛛“改革”》等篇就體現了其寓言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及鮮明的時代特色’再如《捕鳥師與他的畫眉鳥》一則:

捕鳥師鍾愛籠中畫眉,常常在來客麵前誇耀道:“我的畫眉精通人語,它可用八個音階來唱歌,十六種音調來說話。與它為伴,生活盡是歡歌笑語,好不愜意!”

可是,每每客人走後,畫眉總是快然不悅,愁眉苦臉。捕鳥師關切地問:“我終日教你人語,予你美食,你卻悶悶不樂。親愛的夥伴,有什麼苦水就請你倒出來吧。”

畫眉憂傷地說:“我得你一人之寵,卻失去了自然界博大的愛;我固然精通人語,但我從此卻再也聽不懂林中同伴的言語了。這就是我的苦惱。”

畫眉的憂傷讓人們看到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深層含義。

四、寓言體裁活潑多樣,有故事體、詩體、散文詩體、相聲對話體等。作家依內容而選擇樣式,盡量發揮各種樣式之所長,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詩體如《奇異功能》《氣球新語》等,語句少而短,但警策力極強。像《奇異功能·財》一章:“既能使人富裕,也能使人毀滅”,便是民間流行的悖謬性思考話語的采擷。《偶得集·早天雷》一章的“許諾時驚天動地,兌現時裝聾作啞”,是對不負責任、好吹牛的不正之風的最形象的人木三分的揭露。相聲對話式的寓言隻有兩三句,但也能發人深省,如《一句話相聲·助》可“汙水:感謝你盛著我。池塘:我也感到很滿意。”這是對現實生活中沉淦一氣的惡劣現象的有力諷刺和批判。

寓言文學在我國古代曾展現其光輝的一頁,它不僅對“大人”(成年)產生過極大的作用,也對“小人”(少年兒童)啟開智慧之門、展開幻想翅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而小看寓言這一體裁短小的文學形式是站不住腳的。它的功能和價值不可能為別的文體所替代得了的。藍芝同在寓言創作實踐中特別領悟到這一真諦,並通過《寓言與小說》一文表現了自己創作寓言的自信心。《寓言與小說》一文描述道:

文學界在藝術殿堂裏召開盛會。

殿堂大門口,站立一部寬厚而高大的小說,它對正邁著健步走向殿堂的寓言說:

“歡迎你的到來,我的小寓言,不過你的確長著一副娃娃臉,身材比我想象中的還要矮小得多。倘若我是你,參加這樣的盛會確實感到自己的卑微。”

小寓言笑了一笑,回答說:“假如藝術的殿堂隻能容納一個人進去,那麼,它不變成一座寂莫的廟宇,也會變為一幢專製的皇宮。”

寓言的功能誰也無法代替,這種認識,正是作者堅持寓言創作,促使自己的寓言作品產生強烈藝術震撼力的力量源泉。

寫於2001年元月

紅波:紅河邊上的民間文藝家

玉鬆

一、他從紅河邊走來

他原名羅芳杏,現名羅賓,是文革時改的名。賓者客也,他說

自己乃時代的過客。而“紅波”是他的筆名,從1960年開始啟用,他自己解釋為“紅河之波濤”,亦即“紅水河之子”之意。

1940年2月23日,他出生在馬山縣勉抒鄉大隆村板龍屯的一個壯族農民家裏。這裏離紅水河最近處不過兩公裏,他在這裏長大讀書,1960年才離開故鄉到廣西民族學院中文係就讀。畢業時,他填表自願到工廠礦山去工作和生活,並決心當一名作家,學校滿足了他的要求,將他分到合山礦務局工會工作,這一去就是15年,他在那裏獻出了人生中最寶貴的黃金時代。他曾先後擔任了工會宜傳部、職工業餘學校教導主任、中學語文教師。直到1979年7月,他才由合山回到故鄉。他說,故鄉的山水哺育他成長,他是從紅水河邊走出來的,應該回去為鄉親服務,以報答父老鄉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於是他投人了故鄉的懷抱。他先是做文化遺產的搶救整理工作。20多年來,他先後擔任了馬山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縣政協二、三屆副主席、縣文聯主席、南寧地區文聯副主席、縣少數民族古籍整理領導小組組長、縣誌副主編等,並獲得副研究館員職稱。1992年12月,他被縣委、縣政府授予首批專業技術人才榮譽證書。1993年初當選為自治區七屆政協委員。

紅波是中國作家協會廣西分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廣西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廣西民俗學會副秘書長、廣西山歌學會會員、廣西地方史誌學會會員,壯族作家創作促進會理事等。

紅波已出版了詩集《熱土戀》《山情水意》,故事集《瑤山裏的傳說》,論文集《民族的精神寄托》,同時與人主編《廣西歌王小傳》《中國潮詩叢》等。

紅波植根於民族土壤,搜集整理了地方民族文化遺產數百萬字,創作和論著100多萬字。1993年2月,他到區民族古籍辦工作,並擔任《壯族民歌古籍集成》副主編。他不僅搞文學創作,在民族學、民俗學、曆史學、考古學、民間文學等領域都涉足研究。因而他稱自己為“雜家”。他認為,他的成績不隻屬他個人,是屬於黨和人民,屬於民族的。他從紅水河邊走來,也應回歸紅水河的懷抱。

那麼,這些年,紅波是怎樣從紅水河邊走出來的呢?

二、民間文學是母親

紅水河像一條紅緞帶,從西邊的群山萬壑中奔湧而來。千百年來,它創造了多少動人的故事。

春來,木棉如火;夏臨,批把滿枝掛;秋冬,黃皮果和柑桔相繼成熟。馬山板龍屯,是一個創造物質財富,也創造精神文明的南方小山村。

紅波自小就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裏。每日放學後,他放牛砍柴。當時有位放牛的老阿公叫“公九”,他肚子裏有像樹葉那麼多的故事,孩子們放牛時,任牛在一邊吃草,他們就纏“公九”講故事。在百聽不厭的故事裏,最難忘的是壯族機智人物老梁的故事(老梁,其他地方亦有公頒、老巧、老丁)、特堆、柑羅的故事,以及貓教老虎學藝、牛與老虎比武、猴子的故事等。這些故事深深地刻在紅波幼小的心靈上,以至他後來得以將之整理出版,這都得益於童年的回憶。

童年時代對紅波產生影響的還有他的祖父羅明文。羅明文是個讀書人,在當地很有威望,曾於清朝年間殊獲“進士”的匾額,匾額至今仍藏於老屋樓上。祖父常對他講觀音山上寶岩洞的故事。觀音山是紅波舊屋對麵不遠的一座山,坐南向北,和一位慈眉善眼的觀音老母觀望紅水河。據說寶岩洞深藏著神仙留下的財寶。隻有勇敢的人才能爬上岩洞,獲得財寶。因此,觀音山常使紅波在心頭生出無限的向往。可以說,“公九”和老祖父對紅波日後走上民間文學道路是有很大影響的。

小學愛聽故事,中學愛看民間傳說,上了大學的紅波真正懂得民間文學的重要性了。每逢假期,他就搜集當地民歌、民謠和民間故事,並寫了不少研究論文。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對達穩之歌的看法及其他》。這篇文章指出《壯族文學史》把《達穩之歌》定為敘事長詩是不妥的,它應該是一篇抒情長詩。後來,這個觀點被專家們接受了。

紅波對民間文學常有獨特、創造性的見解。他在1983年寫的《燎歌·唱離亂的時代背景和藝術特色)一文,選人青海西寧全國史詩學術討論會的論文集,文章糾正了近30年來認為《燎歌·唱離亂》是反映八寨之亂的觀點。它引用大量史料,證明《唱離亂》反映了一場明朝官府為鎮壓土官岑浚造反而調動十萬八千人分六路進攻馬山喬利府的非正義戰爭。此見解也被史學界所承認,這是紅波的一大貢獻。

紅波大學畢業到合山工作後,他搜集了一批礦工故事和礦工歌謠,在與工人一起勞動的過程中,他搜集到了流行在礦山一帶的長詩《何文秀之歌》,這是到目前為止,唱何文秀最完整的本子之一。

紅波對瑤族研究有極大興趣,他常爬山到瑤胞聚居地去采訪搜集民間文學史料,1984年,他與李肇隆合作出版了瑤族第一本故事集《瑤山裏的傳說》。該書語言樸實生動,保留了瑤族民間較有特色的口頭文學,故而於1988年榮獲振興廣西文藝創作最高獎―首屆銅鼓獎。

這是對紅波幾十年耕耘的最高獎賞和報答。紅波堅信,民間文學是所有文學創作的母親。

三、 搶救民族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1980年初,紅波向縣委徐書記提出:外地已開始寫地方誌了,馬山也應該寫!他的意見立即得到書記的重視。不久,關於編寫縣誌的文件下達了,紅波是編寫成員之一,後來他又被任命為副主編。

作為兼職人員的紅波被分配編寫自然環境、文化、民族、人口、雜記等篇,約20多萬字。由於沒有現成材料,要完成這些篇章談何容易。當時,紅波還負責文化館的文物管理和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工作,後來加上“三大集成”編寫任務,所有擔子都一齊壓在他的肩上。他日夜苦戰,經常背著挎包,帶著自己的照相機和錄音機,跑遍了馬山的每一個角落采風,作了大量筆記,終於收集到寶貴的第一手材料。

他流過多少汗水,他有過多少甘苦,隻有蒼天知道!

有一次,他在周鹿街碰到一位賣草藥的鄧達良老人。老人60出頭,邊賣藥邊講故事,一大群人圍著他。紅波覺得機會難得,趕緊擠進去聽。老人先後講了劉三組修周鹿橋的故事:南蛇的傳說、倫銀倫,還有柑羅的故事。等老人講累了,紅波湊上前問老人還有多少故事。老人說,有空你到家裏來,講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呢!紅波後悔當時沒有帶錄音機,他與老人約定過一段日子再來。然而,紅波帶著錄音機興衝衝趕往老人家時,卻聽到老人因心肌梗塞離開人世的消息。從周鹿回來,紅波談及此事倍感遺憾,很多故事從此再得不回來了。

不久,在加芳鄉內官屯,紅波聽說蘭文興老人也會講許多故事,於是他吸取上次教訓,帶著錄音機在老人家住下來,並招呼了一群小孩,請老人講述故事。十幾盒磁帶錄用完,而老人的故事猶未盡興。紅波決定下回再補錄,並帶照相機給老人拍照。過了幾個月,紅波卻聽到其侄兒送來消息,說老人到河池親友家喝酒,已溢然離世了。紅波再次震驚。他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接著,在自治區關於搜集地方民族文化古籍會議上,紅波更加明確了搶救文化遺產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是曆史的使命。之後,他擔任了縣少數民族古籍整理領導小組組長,更是夜以繼日地工作。10多年來,馬山的每座山,每條河,都有他跋涉的足跡。他搜集各種資料數百萬字,不僅完成了20多萬字的縣誌任務,還完成了民間文學集成《馬山縣故事集》《馬山縣歌謠集》《馬山縣諺語集》和《馬山縣舞蹈集成》。同時,紅波還編印了《馬山先賢詩詞》《馬山金石散文》《馬山縣詩詞選》《人間仙境金倫洞》《梁山伯與祝英台》《金倫》詩書。合200萬字以上。另外還上送自治區民族古籍辦30多本民間文學宗教古籍手抄本,所有的作品和資料達上百萬字。

紅波為馬山的文化遺產搜集整理工作,傾注了10年心血,他的貢獻在縣級文化工作中是非凡的。他在同行中受到讚揚和尊敬,也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部門的獎勵。紅波為自己能夠為家鄉文化遺產的工作做了應盡的義務而感到欣慰。他不僅貢獻大,在個人品格上也是極高的。他做的工作許多是無償的,他還常倒貼資金去印刷各種資料,這些都鮮為人知,都是值得我們推崇的。

四、紅波的詩勺欠創作

紅波還在讀大學時,同學們就稱他為“詩人”了,這稱呼是鼓勵,是鞭策。

早在1958年,紅波正讀高中一年級時,全民大煉鋼鐵的很m卷來,他被推薦為學校兵團的宣傳員。當時都安馬山的兵團集中在馬山,許多傷病員不下火線,有一名婦女病了仍堅持燒爐,紅波知曉很是感動,便寫了一首民歌體敘事詩《大娘為何不住院》。詩刊登在縣文化館油印的《野戰快報》上,這可算是紅波的處女作了。可惜的是這張油印小報至今已不可尋了。

1959年12月8日,紅波在地區《紅旗日報》上發表了《壯家的英雄從北京回來啦》,這是他在正式報刊上發的第一篇作品。詩歌在今天看來不免幼稚,但當時對一個中學生來說鼓舞不小。

1960年6月25日,紅波又在《廣西青年報》上發表了政治詩《致南朝鮮人民》。

可見,中學時代的紅波就“初露尖尖角”了。

進了大學,各方麵創作條件都更加改善。紅波更專於創作,並發表了數十篇詩文。不少詩作後來錄人《熱土戀》中。作為一個學生,他的例子是少見的。不僅僅是“詩人”稱號的鼓勵,更由於紅波的勤奮努力,使他終於無愧地成為一名真正的詩人。

幾十年的默默耕耘,紅波總共創作了幾萬行長短詩,但基於種種原因,直到1990年才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熱土戀》。

紅波詩作題材廣泛,有抒發對紅水河和桂西山水的依戀之情,有歌頌祖國大地和邊關風情,也有描寫礦山生活的頌歌。其詩結構短小精悍,但明白易懂,並寓意深刻,充滿對祖國、人民的愛,對鄉土與民族深沉的戀。如他在《山和水》中寫道——

山和水

是父親和母親,

是兄弟和姐妹。

山是祖先的脊梁,

水是父母的眼淚,

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流失,

才孕育出我們這一輩……

詩中歌頌祖先們勤懇勞動,才創造出山水之美,而我們是山水的子孫,“山上站起我們的民族,水中映出我們的魁偉”!

讀紅波的詩,雖然淺顯明白,但若不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成長道路,就不一定能讀出詩的深層含義來。如十六行詩《高山》,就是二具有雙關寓意的作品:

我是一裸幼弱的小樹,

經不起風暴一陣襲擊,

是你高傲的身軀擋住雷電,

我才常年四季滿身青綠。

我是一朵潔白的浮雲,

常常被風牽著失去形體,

是你綠色的森林把我招引,

我從此把你纏繞不願離去。

我是一隻無家的小鳥,

常常在高空盤旋不知飛往哪裏,

是你溫暖的懷抱讓我築下小窩,

從此我的生活才有了依靠。

嗬!高山,偉哉!

你身上蘊藏著多麼巨大的神力,

日月星辰圍繞著你不停旋轉,

人民在你腳下縱情歌抒!

這難道隻是一首歌頌高山的抒情詩嗎?其實是紅波在歌頌偉大的黨,他把黨比作高山,把自己比作小樹、浮雲和小鳥,是黨的高大形象吸引了包括他在內的億萬人民。他以此詩表達了自己對黨的感激之情。在詩末,紅波特意標瞳“七月”日期,作為一種暗示,七月乃是黨的生日啊!

紅波對寫詩總結了三個體會,他說:

“其一,詩應該是屬於民族的,詩與民族的事業應該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民族在歌唱,詩人的詩應該歌唱;民族在流淚,詩人的詩應該流淚。寫詩的人,應該是民族的詩人。”

“其二,詩應該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是一種嚴肅的藝術。因此,詩應該給人看懂,使人看不懂的文字排列不能算作詩,那隻不過是一種文字遊戲。如果把寫詩當做一種文字遊戲就必定把詩帶到邪路上去。那麼生命的詩就會枯萎,就會衰竭,就會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