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青岡縣的領導用真誠打動了投資者,但當這些老板們真正帶著項目來到這塊無水源,無鐵路,曾經窮得叮當響的土地上時,一大堆現實問題依然考驗著像鄭建波這樣的先行者們。
鄭建波說,剛開始建廠的時候,主要的問題是咱們這個地方的氣候和山東不一樣。我們在山東最低溫度也就是零下五六度,也就那麼幾天。咱們這邊,尤其是2000年,剛來的時候,晚上都零下40多度,那段時間我們對氣候適應不了,咱們的生產線,絕大部分都是漿料,以水帶料,到了晚上出現冰凍狀態。管道一凍,那就沒法幹了,工人們又是烤,又用蒸汽蒸。到第二年2001年,在縣委各部門的支持下,這個問題迎刃而解了,這是第一個大難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運輸問題。鄭書記說,青岡那個地方離鐵路也比較遠一些,尤其咱們的鐵路是咱們國家的終端,往外走的都很難,車皮太少。我們雖然是國家級龍頭企業,但是拿到這個指標特別特別難。縣委縣政府專門安排領導跟省發改委和鐵道部門的一些領導,包括一些省領導,多次的去溝通,幫助我們協調這個事兒。一直到了2002年,運輸問題也解決了。在2001年的時候,我們因為運輸出不去,停過四次車,後來一次也沒有。當然所有問題都一步一步解決,從2002年開始,我們的企業,基本上走上正軋。
這麼多的企業在青岡站住了腳,有力地拉動了全縣產業的發展,當然政府的稅收也增加了。對縣委和政府看來就業比稅收更重要,稅收可以慢慢來,可工廠一辦農民就有活幹了,能守家在地掙錢,誰願意跑到外地當農民工,掙點錢都扔在鐵路上了!
應該說,龍鳳公司在青岡落戶讓當地農民首先受益。新華社記者采訪的兩個人,聽一聽他們的感受。今年50歲的喬春榮家住青岡縣昌盛鄉東興村,是龍鳳公司一個有著14年工齡的老職工。在進入龍鳳玉米開發有限公司之前,喬春榮一直依靠自己分得的20畝土地,養活一家4口人,日子過得很艱辛。時常也跑到外地打工,日子並不舒心,惦念家裏的老婆孩子,還有那點地。
200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喬春榮得知龍鳳玉米開發有限公司正在招收員工,正愁找不著就業出路的喬春榮馬上就報了名。剛上班的第一年,公司每個月給喬春榮開500多元的工資。這個工資水平在14年前的青岡,可以算得上是高收入了,那時機關事業單位的正式工作人員的平均工資才300多元。喬春榮從此就在公司紮下了根,一幹就是14年。如今,喬春榮已從最初的普通工人,成為了澱粉二部的帶班班長,工資也由原來的每個月500元,漲到了每個月3100元,一下子漲了6倍多。
“我現在每年在公司能掙4萬多元,再加上家裏的20多畝土地還有7000多元的轉讓收入,一年下來就有5萬多元的收入,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由於我是老職工,公司為了鼓勵我們在這裏紮根,踏實工作,每個月還給我多發130元的獎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也由公司及時足額繳納,讓我到老了也有了保障,在這裏工作挺舒心的!”
談到在企業工作的感受時,喬春榮的話語滔滔不絕,字裏行間透漏出了極大的滿足感。
還有一位叫吳景春,家住青岡縣民主街,今年46歲。在進入龍鳳玉米開發有限公司前,沒有工作,一家3口就靠他每天打零工生活。由於沒有穩定的工作,一年到頭,最多能掙將近2萬元。
2012年,吳景春進入了龍鳳玉米開發有限公司工作,由於他會一些機械修理技能,公司安排他到榨油車間從事設備維修工作,每個月給他開2950元工資。
“現在我每年能掙將近4萬元,足夠一家人生活了。在這裏工作平安穩定,再也不用東奔西跑,過那種今天有活明天沒活的生活了。”吳景春高興地說。
現在青岡已經形成了以龍鳳廠為龍頭的8家企業組成的玉米加工集團,以此為吸引力,多家外地商家爭相投資,正在建設年收儲能力達到350萬噸的玉米倉儲庫。打造全國最大的玉米集散地和加工基地對青岡來說已經不是夢想了。在青岡的這些日子我天天看到向龍鳳廠運送玉米的大型車隊排起十裏長龍,這真是喜人的風景。
陪同我在擴建工地參觀時總經理管延春和黨委書記鄭建波告訴我,黑龍江省的引資熱情讓我們感動,王憲魁書記和陸昊省長已經多次來我們廠檢查工作,親自幫我們為新廠立項。於莎燕副省長在綏化當市長時曾經半夜坐出租車找到我們在山東諸城總公司老板王術貴的家談合作。青岡的縣委王書記、縣人大石主任、縣政府楊縣長、縣政協鄭主席更是我們常來常往的老朋友。在當前許多企業經濟下滑的情況下,我們還能在青岡持續發展,而且不斷擴大規模,都是因為他們服務的好、支持的力度大。
今年五月我到青岡采訪時,楊棟副縣長告訴我,5月25日,我們跟隨王書記和楊縣長,又跑了一趟山東諸城的龍鳳玉米公司,經商定他們要再投入5個億,增加80萬噸的玉米深加工能力,還要修建200萬噸的倉儲設備。這可能是王雪峰和即將當縣委書記楊勇的接力項目。在當時經濟生產下行壓力很大的情況下,山東龍鳳公司還這樣對落戶青岡的企業充滿信心,我們特別感動!
現在看,這個亞洲單體規模最大的玉米加工企業,能在青岡不斷發展,這是黑龍江省招商引資的重大成果。青岡幾任領導班子,功不可沒!
故事之三:“大家庭”的幸福
我特別有興趣的是青岡還引進了全省縣城最大規模的一家超市——“興隆大家庭”。這座麵積3.5萬平方米,集購物、休閑、餐飲、娛樂為一體的購物中心,成了青岡老百姓最喜歡的去處。這是中國最大的民營商業遼寧“興隆大家庭”集團在外省投資的第一家企業。
在邊遠的黑龍江的貧困閉塞的小縣城引進大型超市,這完全是王雪峰的“異想天開”。此事緣於青岡下海經商的中學老師王輝,2002年在柞崗中學當了四年老師的他下海經商了,開過幹洗店,也擺過鞋攤,後來和朋友開了個700平方米的小超市。賺了錢之後,想辦一個更大的超市,他看中了市中心的一座爛尾樓,花了430萬元買到手,結果被遺留的動遷問題糾纏得焦頭爛額。這時王雪峰書記和楊勇縣長費盡周折幫他解了套。這個過程十分複雜,那位領導真是費了不少心!說起往事,王輝感慨萬分。
通過王輝,王書記認識了也是老師出身的中國最大的民營零售商李維龍,他是在大慶長大的,跟著父母到盤錦油田,大學畢業當了幾年老師後下海經商。他所創建的“興隆大家庭”民營商業企業,在遼寧省17個城市擁有26家大型商場、11家生活超市、2家酒店和6家其它產業公司,旗下員工5萬人,集團年銷售達140億元,為國家繳納稅金6億元。
一聽說大企業就眼紅的王雪峰親自跑到遼寧盤錦,和李維龍一見如故,鼓動他來青岡辦大型超市。接著又請縣人大主任石景峰、原人大主任郭朝英和部分人大代表也去遼寧“興隆大家庭”考察。李維龍終於被誠懇的青岡人感動,他冒險北進貧困的青岡破冰下水,買下王輝的爛尾樓,在此投資2億元,建起這座地上5層地下一層的購物中心。青岡人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商場。
2011年12月開業,全縣男女老少蜂擁而至,附近各縣百姓如趕集一樣潮水般湧來。他們在大雪紛飛的季節裏樓上樓下逛個夠,邊散步邊購物,還可以看電影、滑旱冰、唱卡拉OK,領著孩子在遊樂園開心地玩,玩累了去吃套餐、嚐特色小吃。很少出遠門的青岡人,還有人哈爾濱都沒去過的,就在家門口享受到了都市生活。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建在貧困縣的大超市,第一年的營業額是7000多萬,第二年就達到1.8億,今年可能突破3億。李維龍說:“黑龍江人拿著麻絲袋子進購物城,這兒的農民真有錢!”
這讓那些“開不了多久就黃”的預言家們碰了一鼻子灰。
在青岡采訪的日子裏,我一有空就到招待所附近的“大家庭”轉一轉,看著在裏麵悠閑散步或購物的農民兄弟,心情特別的好。每個勞動者都有享受消費的權利和快樂,而消費必然促進生產。我看到正在挑大彩電的老農和站在大鏡前試衣服的姑娘們,我猜想他們的心事,大概是想回去把地種好把工打好,掙更多的錢,買更喜歡的物件和衣服。這裏是購物的天堂,也是勞動者的“加油站”。
這個晚上9點才閉店的大超市,正在改變小城人日出而起日落而息隻會給計劃生育增加麻煩的生活方式;而“不夜城”的都市生活方式,增加的是商業服務業和文化的消費。要知道,文化消費指數的提高,是一個地區進步的標誌。
另外,“大家庭”這樣成熟的企業的引進,對當地的企業的管理水平是個很大的促進,如招工要有文化水平的要求,用工要簽訂合同,對員工要實行人性化管理,如青岡的“大家庭”每年組織員工旅遊,中層幹部可以帶家屬出國旅遊,都影響了其他企業。他們追隨著“興隆大家庭”,也在改變著自己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
也許收益最大的是王輝,因為參加了青岡“興隆大家庭”的建設,他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專門為李維龍的公司在各地建新店,他的手下有500人的青岡團隊,他的團隊在海倫市建設的11萬平方米的“大家庭”,春節前就要開業了。他特意從海倫跑回來接受我的采訪 ,他告訴我還有幾家“興隆大家庭”的建設項目,正在談判中。
省委群眾路線教育督導組組長徐飛鵬說過這樣的話:“這幾天,王雪峰書記陪著我們到處看,隨處走,一種欽佩之情油然而生,就感到一種發展的熱流、發展的熱氣撲麵,吸引著我們,很是令人鼓舞。就在這個沒有什麼特殊資源、沒有什麼特殊交通便利條件,又沒有特殊人脈關係的地方,有這麼快這麼大的發展,簡直是個奇跡!”
我對王雪峰說:“你總是幹別人不敢幹的事,異想天開,天真開。老天爺都眷顧那些辛勤付出、無私奉獻的人!”
他說,我們是抓住機遇、趁勢而上。引資招商是綏化市委的大決策,朱清文書記說過:引項目上產業,出稅收促財政,出就業富群眾,出利潤富企業,出效益穩社會。這是我們的頭等大事,全市各縣都在抓,我們生怕拖全市的後腿。
綏化這片以大農業聞名的“寒地黑土”,正因引項目“種工廠”而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每個縣都如青岡一樣熱流滾滾、春潮澎湃。在青岡,我是窺一斑而見全豹。
副縣長楊棟說,我們的王書記起得早,天一亮自己開著車挨家企業轉,發現什麼問題,一上班就把有關部門找去解決。他的手機二十四小時開著,隻要是有關招商的事,特別外地來了客商,他是招之即來,問寒問暖,視為親人。能合作更好,不合作也交個朋友。
青岡縣不大,人氣挺旺,客商不斷,各有所得。
故事之四:聽音樂的牛
我剛到青岡那兩天,王雪峰領著我轉了開發區的十多個企業。門從哪邊開,路從哪裏走,他熟如股掌。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了,我看到了王雪峰在海南引進的日本和牛養殖公司,他們免費向農戶提供海島和牛的冷凍精液與自家的母牛配種,犢牛長到6個月大後,公司以高於市場二成價格買回,再經過24個月的育肥,每公斤的牛肉可以賣到600元到2000元。在長300米寬21米的養牛場裏,畜牧局長劉萬剛領我認識了已經在哈爾濱就業又回到這個公司當技術員的李海玉,他告訴我,這些牛是喝啤酒、聽音樂、做按摩、睡“軟床”長大的,肉質切片肥瘦分明,如大理石般美麗。我聽到掛在
牛棚上的音箱,正播放莫紮特的“小夜曲”。
我對海南的企業如何被引進青岡產生了興趣,接待我的青岡明發和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劉風順說,這家公司的老板叫李明發,原來是國家舉重隊的運動員,退役後,曾經到日本打過工,對日本和牛有深刻印象。這種牛日本人稱作神牛,它的肉十分昂貴,在日本隻有特別有錢的人才能吃得起。當年擔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訪問日本時,天皇向他贈送了一頭和牛,那是相當貴重的禮物。李明發在日本打工時,正是經濟蕭條期,他通過倒賣建築機械和油漆,賺到了第一桶金,然後回到家鄉海南搞房地產。積累了一定資金以後,他又想起了日本和牛,通過一定渠道引進和牛品種,又經與本地牛的雜交,培育出“海島和牛”新品種,並在海南建了一家大型繁育和牛的大型公司,在全國有相當的影響。
話分兩頭,青岡縣有個有誌少年叫張甲人,1977年國家恢複高考那年,他正在青岡一中讀高中,並以優異成績考入吉林大學英語係,畢業後分配到大城市的大機關工作。而他不安於平靜的城市生活,下海經商,也在海南搞起房地產,賺了錢後,不忘母校的培養,曾捐助300萬元,支持縣裏在一中建設了一座塑膠跑道的體育場。在體育場竣工典禮上,與王雪峰書記相識。王對張說,希望你支持家鄉,能引進一些大企業為好。這時張甲人想起海南和牛公司的老板李明發,他們是多年的朋友。這樣,他就把李明發和他的公司的情況向王書記介紹一番。王書記一聽十分興奮,畜牧業是青岡縣的主營產業,如果能把這樣的公司引進,那真是天大的好事。幾天後,王雪峰一行人馬上飛到海南,幾經協商,終於把李明發請進青岡,讓他的公司在這個有養牛傳統的地方紮下了根,並開出了奇異的花。
劉風順說,公司自落戶青岡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不斷發展壯大,牧場已發展到三個,和牛飼養總量達到2400頭,胚胎移植650頭,截至目前總投資7500萬元。解決1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周邊60多農戶種植飼料青貯,總量達1萬噸,每年消耗當地飼草4000多噸、精飼料1500噸。帶動全縣5000多農戶養殖和牛,促進養殖戶增收1500萬元。
為了使養殖基地更加穩定,有效調動養殖戶積極性,按照產、加、銷一體化的模式我們與養殖戶簽訂回收合同。和牛公司免費提供優質“海島和牛”凍精,改良犢牛出生後滿6個月,經檢疫和臨床檢查為健康的,符合改良和牛基本特征,公司以高出收牛時市場價20%回收,根據養殖戶賣牛時運輸距離遠近補貼運費50-100元。通過我們測算,養殖戶每養一頭和牛比養一頭本地肉牛增收3000元以上。養殖戶向和牛公司每交售一頭改良和牛,獎勵配種員50元。目前,全縣已經利用和牛凍精配種超5000頭,現在,青岡已成為除海南總部外全國最大的和牛養殖基地。
劉副總經理告訴我,在全麵開展應用和牛凍精改良的同時,我們公司積極發展純種繁殖,以提高和牛整體品質。幾年來,公司通過自身牧場與規模養殖場合作,已進行和牛胚胎移植764枚,牧場現已產純種和牛150頭,極大儲備了和牛種牛資源。我們從牧場規劃設計到建設都是按照現代化牧場標準進行的,全部委托中國農業大學畜牧產業研究設計院完成。牛舍按照國內最高標準建設,主體全部采用鋼構架、屋頂采用采光板采光、自動給水、自動給料、機械除糞、冬季取暖,舒適實用,牛舍長300米寬21米,建築麵積6300平方米,可飼養800頭育肥牛,是東北地區最大的肉牛舍。
自公司成立以來他們把加強管理完善措施做為重點工作來抓。先後製定了安全生產責任製、崗位責任製、免疫製度等十幾項責任製度,並把每一項製度落實到具體人頭,根據各自崗位責任進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根據考核實行獎懲。幾年來,通過各項責任製的建立和考核,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職工工作積極性,工作變被動為主動,現在已有五名飼養員晉升為班組長,已有三名技術員晉升為副場長。
我采訪了和這家公司合作的農民劉長河,他家住蘆河鎮東升村永勝福屯,今年63歲,家裏6口人。他說,我以前隻靠種植自家的36畝口糧田維持生計,一年到頭純收入隻有1萬多元,家裏還有兩個孩子上大學,生活過得不咋地。2012年,青岡縣扶貧開發辦依托明發和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們蘆河鎮益發村廢棄草原地,建設了一棟6300平方米的高標準畜牧養殖圈舍,用於和牛產業發展,帶動片區貧困戶致富。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與企業簽訂了回收合同,利用企業免費提供的和牛凍精為自家的2頭本地黃牛免費配了種。和牛生長迅速,飼養周期短,對飼料要求也不高,飼養技術和普通肉牛一樣,簡單易學,便於操作。2頭和牛犢出生後,我按著技術員的要求精心飼養,那兩頭小犢子一天一個樣。如今,這兩頭和牛大的已經達到了1000市斤,小的也有800市斤。按照與企業簽訂的合同規定,他們以高於普通肉牛市場價20%的價格進行回收,我飼養的這2頭和牛賣到4萬多元,每頭可實現純效益8000元,比普通肉牛增收3000—4000元。因為為公司養牛,我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樸實憨厚劉長河一臉的笑容。
如今,明發公司已回收和牛2000頭,促農增收1600餘萬元。此種方式,在項目資金保值增值的同時,農民獲得了養殖技能,增強了致富能力。今年,青岡縣計劃繼續投資1000萬元,建設12600平方米高標準畜牧養殖圈舍,與明發公司進行深度合作。